文/我本頑石
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在他的《權利的轉移》一書中分析得出,人類歷史上權力的來源已經從暴力、財富轉移到知識,他提出“知識將顛覆全球的權力格局”。丘吉爾曾經預言過“未來的帝國是建立在腦力上的”。
知識有多重要已經毋庸置疑。尤其是對于我們這些沒有任何背景的普通人,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或許是唯一的出路。但是不是有了知識后,就一定能夠獲得成功,改善我們的生活呢?事實是很多人一直在學習知識,為學習付出了很多,也確實學到了不少的知識,但是這些知識卻沒有帶來太大的效益,沒能變為職場上的競爭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有一個統計,人類近三十年來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占有史以來積累的科學知識總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幾千年中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只占了10%。這意味著今天知識的總容量和過去已不可同日而語,在如此海量的知識面前,個人終其一生所能學到的也不過是滄海一粟。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該如何處理這些信息和知識?如何讓信息和知識為你所用,而不是淹沒在知識的海洋中呢?
《你的知識需要管理》的作者,認為唯一的解決之道是要明確自己的知識需求。我們不能像過去的人一樣,可以同時是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化學家、哲學家,我們必須找到學習的目標和方向,然后聚焦在這個方向上學習。學習任何領域的知識必須達到一定的深度,否則你的知識就是常識。而常識是不可能給你帶來個人的競爭優勢的。
對此,書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關于個人知識管理的流程。共5個步驟,包括快速學習知識、學習什么知識、如何保存知識、如何分享知識、如何使用和創新知識。
1. 學習知識——你會學習嗎?
如今不僅知識總量正在呈幾何倍數增加,知識的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我們不僅僅要注重學習,更要會學習。首先就是要確定學習目標,知道學習什么才能給自己帶來最大的競爭力提升。而不是看到什么有用、什么有趣就都去學。學得過于分散的結果是你在好多領域都知道一些,但并不精通。
文中指出,要想確定自己學習知識的方向,根本就在于了解你自己,你的價值觀、性格特點、特長天賦,還有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為了更深的了解自己,可以參加一些比較公認的性格測試,以確定你擅長的工作類型。
最知名的職業性格測試叫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職業性格測試,把性格分為四個維度,合計16種人格類型。
我個人另外推薦一種性格測試方法,就是《九型人格》,從思維、情緒和行為三個維度,把性格分成了9種類型。
確定學習知識的方向以后,就是學習方法問題。每個人適合的學習方法各不相同,文中只是略有列舉。如果你想在這方面了解得更透徹,我推薦先看看《學會學習》、《學習的本質》,還有一些關于如何閱讀和記筆記的書也值得一看,如《如何閱讀一本書》、《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思維導圖》等。
2. 保存知識——用時能找到
學了知識后,還得學會保存知識。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需要保存在腦子里,這既不現實也不可能。有的知識你需要掌握并實踐,但有的知識你只需要知道在哪里,需要的時候可以查找到,有的知識存儲在別人的大腦中,你需要知道如何找到這些人。
保存知識不是目的,用時能夠快速準確的查到才是關鍵,所以作者反對無目的、無限制地儲存知識,而是要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分析自己的知識需求,建立個人知識的分類、命名規則,充分利用最新的技術手段協助管理。
我認為這一步驟,只要建立分類意識,養成有條有理的歸納習慣即可。不要弄得太復雜,一如《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作者奧野宣之所說,越簡單的方法越能堅持下去。
3. 知識共享——讓人知道你知道
把知識共享出去,一方面是為了讓別人知道你知道,以獲得更多的機會。說白了就是“會做還得會說”,得會表現自己。
另一方面,在做知識共享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你的所謂的知道其實是零碎不成系統的,要把它完整的共享給別人,得再進行學習和深化。這在無形中促進了你對知識的掌握。共享得要說出來、寫出來,這又附帶鍛煉了你的口才和文筆。
除此之外,共享還可能帶來合作、結識高質量的朋友,更是建立個人品牌的最簡單方式。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在簡書寫作2個多月,從當初不知道寫什么,慢慢找到了方向,專注于寫干貨書評,連續分享了幾篇書評后,就有出版社的編輯找到我讓我寫書評,也有一個公眾號平臺想和我簽約。我知道自己剛剛開始,文章的質量還有待提高,不能保證之后的輸出,想多積累一段時間,所以沒有敢簽。但我還是很高興有這樣的結果。而這一切就是共享所帶來的。
4. 知識使用——讓知識帶來價值
為什么感覺自己滿腹經綸卻郁郁不得志,為什么那個學歷比你低的人卻比你更成功?因為只有被使用的知識才有價值。能不能將自己的知識使用好是對一個人能力的重要考驗。
如何把你的知識使用起來?(共享其實也是其中的一種)
至少先找份相關的工作,把個人知識和工作任務相結合,在使用的過程中持續補充及更新自己的知識。否則知識很快就會貶值。
文中舉了《三國演義》中馬謖的例子,馬謖不能說沒有知識,但是他的知識都是書上得來的“顯性知識”或間接經驗,在做決策時具體該使用哪個理論卻是書本上不能教的,必須通過親身體驗才能得到,這種在日常工作中積累的方法經驗,被稱之為“隱性知識”。
古語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識只有被使用才能和“隱性知識”相結合,才能帶來價值。
5. 知識創新——用創新超越競爭
最高層次的競爭是不競爭,是通過創新顛覆原來的模式。學會知識創新后,你就可以超越創新。
要進行知識創新,除了要了解歷史上知識的積累,利用需求的拉動作用,還需要知識工作者心中的動力,包括好奇心、懷疑心、進取心、求知欲、創新欲。
創新并不神秘,美國廣告大師詹姆斯.韋伯.揚在《創意的生成》一書中如是說“所謂創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知識創新莫不如是。
總之,知識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最可靠的所在,我們每個人都當像管理財產一樣管理好我們的知識,讓知識真正為我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