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中文名叫《微創新》,這個名字完全是為了吸引國人眼球而起的,反而我覺得莫不如直譯成《盒內思考》就更好一些。我看了這本書還聽了基于這本書的創新的公開課,我把書和公開課的一些課上的知識我覺得很受用的內容和我自己的理解總結一些分享給大家。(我個人增加的案例會額外標記出)
綜合下來這本書我覺得可以給四顆星(亞馬遜是4.6顆星,豆瓣兒8.1分),最大的收益就是讓我覺得創新這個詞不在是迷之神秘,有很多方法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創新,HR領域也完全可以借鑒這個理論。
一、創新的定義
SIT(系統性創新思維)對創新的定義: 新的 有價值 有可行性
二、創新的障礙
1、克服認知思維定勢
a.結構性思維定勢:認為物體只有一種特定形式,排除其他可能。這種傾向阻礙了我們發現如何改變
案例
諾基亞摔蘋果手機,耐用消費品的定勢(蘋果手機剛剛興起,諾基亞的產品經理把iphone和諾基亞手機從十樓一起扔下去,iphone摔得粉碎,諾基亞只是有些劃痕但完全正常使用,所以對iphone的手機不以為然,這是典型的對消費者對手機需求認知的思維定勢導致的)
不對稱的襪子,對稱美的定勢(有兩個女孩兒把襪子做成卡通圖案,并且每只襪子上的圖案都不一樣,結果大賣)
星巴克同一區域開多家店(這打破了以往餐飲連鎖不在同一地區開多家店的慣例,結果不言而喻了。現在不僅是星巴克,很多大型商圈中都有很多餐飲連鎖開多家店)
我自己的感受:很多企業,尤其是大企業的人力資源系統中有很強的認知思維定式,會嚴格界定sales和nonsales,分別有不同的考核機制。但是現實的企業管理中我就經歷過,需要把一些nonsales按照sales考核作為激勵,這就遇到了很多困難。曾經我就因為想要變革這個系統的邏輯折騰了半年都沒結果,從某種程度上業務就會認為是HR阻礙業務的發展。我感覺比竇娥還冤的:(
b.功能型思維定勢
案例
優步的案例:uber是打破了私家車只能自用的功能,賦予了私家車成為公共資源的功能
KAPRO是一家以色列的水平儀制造企業,瀕臨市場份額大幅縮減的壓力,利用SIT創新理論,改變了水平儀的功能,重塑4000年的古老產品;原有的市場上水平儀都是0度角,后來KAPRO創新了1度角和2度角的產品,用于衛生間等需要一些傾斜角度的使用場景。產生了巨大的市場需求。
三、創新的原則
1、inside box(限制范圍的創新才更容易創新)
盒內思考
限制在我們周圍的已有資源,找到他們新的使用方法,這遠比漫無目的的發散思維或靜候靈感降臨更有效。
可以重置功能,也可以僅僅是排列組合就可以創新,以此產生跟大的價值
案例
活字印刷
田忌賽馬
我個人補充的案例:北京有家健身中心,有一種運動形式是——水中動感單車,既可以減脂有可以減緩單車對膝蓋的傷害
這僅僅就是對動感單車和水中項目進行的排列組合,這個健身房的逼格就噌噌的上去了,價錢也很不美好。但是依然很火爆
再補充一個:就在我寫這篇筆記的時候,群里劉訪同學發了一個招聘廣告——人才微店,我想這個就是對內容+平臺的排列組合的典型案例。
2、系統思考:不會讓你遺漏任何一個機會
羅列元素,系統化枚舉組合
比如共享經濟的創新,把家里的元素進行窮盡,臥室-airbnb,廚房-回家吃飯;衛生間-日本有一個找廁所的APP,私家車-uber;保姆-美國有找小時工和保姆的APP
3、市場創新
來源于市場需求
4、模式創新
對已有的案例總結模式
四、創新的方法:
1、形式決定功能——創新七步法:
現有產品
思考工具(減法 任務統籌 除法 乘法 屬性依存)
虛擬產品(定義 可視化)
我們應該這么做嗎(確認需求 好處 市場篩選)
我們能做嗎(檢驗可行性 面臨的挑戰)
執行篩選
調整
漫無天際的創新功能太難,反而從形式到功能會更容易產生創新想法。
這個法則最重要的一點:遇到創新的idea不要先去想第五步——可行性,而是想第四步——好處。很多idea的實踐最終都證明,想法能夠drive技術的發展和更新
我自己的感受:人生也是如此,比如面對房貸首付,很多人想要買房,直接想可行性,結果發現錢不夠不想借錢,然后就不買了,結果永遠在湊首付。
2、意外誕生創新(可遇不可求,但是也要觀察入微)
青霉素
面包
可口可樂
開水壺上的小眼兒
3、減法工具
從一個產品或服務中刪除一個重要組件,虛擬的產品 該產品似乎不可能沒有他而存在
案例:ipod shuffle,就是做減法,把屏幕這個重要的組件去掉了,反而引領了市場需求。
我補充一個詳細的案例:比如香水產品的創新,選擇一個重要組件刪除——香水瓶,沒有香水瓶怎么辦?可以把香水從液體變成固體,把固體鑲嵌在手鏈、項鏈上就形成了一個新產品。創新也沒有那么難,是不是?
4、創意構建團隊
更容易挑戰慣性思維 讓創意更快的實現,組織成員年齡越大,背景越單一越容易產生思維定式,組織成員背景的豐富度可以避免這種情況,
我的感受:對于HR在人才的招募方面不一定非要都從某一個領域mapping,換個角度跨界一下可能會有一片新的天空。
一個系統的創新方法論不是萬能藥,輔以嚴肅的管理體制才能保證企業長遠的發展。
另外,什么是好的理論和方法論?我認為并不是越高深,越晦澀越好,而是通俗易懂的理論——很容易從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尋找應用場景——反過來再強化理解理論——最終指導實踐。這就是我為什么認可inside box這種創新理論的原因。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