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瓜媽媽
01
因為參加“城市的風很大”的征文,很多簡友發簡信說,你好有毅力啊,竟然一天睡三四個小時。太厲害了!
也有人質疑說,一個在職教師招聘考試有這么難嗎?
這篇文章,我就詳細說一說我所在的縣的在職老師進城那些艱難的歲月。
他們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付出最大的心血,只求能在績效考核中多一分;
他們勤奮、踏實、專研,但是很多人并不能如愿進城,還是周末回家,平時在鄉鎮的生活,孩子成為了留守孩;
甚至很多的時候,一紙政策就讓他們一年的辛苦白費,只得來年一切重新來過。
文字,并不能訴說他們辛苦的十份之一。
02
我2011年參加工作,剛出來的人,總是激情滿滿,工作勁頭特別足。但是,我發現總是有很多老老師勁頭更足。
我們的一天是從早讀開始的,夏天七點二十,冬天七點五十。上午四節課,十二點左右下課;下午三節,四點四十五下課 ;中間十二點五十上午休。
午休是要求老師下到班級輔導的,從一點半開始。但是我發現很多老師都是十二點五十就進班輔導學生做作業,而且五點鐘左右送完全部的學生回家后還留學生下來輔導。
我非常敬佩他們,覺得他們的思想境界特別高,特別有追求。
有一次坐一起吃飯,我就問其中的一個老師,你們怎么這么拼命???
她愣了一下說,再不拼命我兒子都要小學畢業了。
原來,這個老師已經在這個學校工作十年了,從第五年開始可以參加在職老師的進城考試。但是,參加考試的人實在是太多,名額又少,每次都差一點。
她悠悠地說,我們天天做留守兒童的工作。但是,我自己的孩子也是留守兒童。
她的老公在另一個鄉鎮當老師,公公婆婆在縣城帶著孩子上學。孩子作業的檢查、和學校工作的配合,老人家做不來,孩子雖然乖巧懂事,但是和其他孩子相比,就有一種無形的自卑。說著說著,她的眼眶就紅了。
03
進城考試的成績主要是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績效考核,二是參加考試的筆試成績。
績效考核以學生的成績為主要評判,但是請假、缺勤也會扣分。我剛去的時候可以取三年內其中一年的最高分,現在已經變成取兩年當中平均分。
學生的成績主要是計算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如果你運氣不好,接到了有智商缺失的孩子,那么,你就必須在其他學生身上把分補回來,不然平均分會被拖死。
我第一年接的班有七八個孩子考個位數,每次評論分都被拖得讓人懷疑人生。
而且,最重要的是,只有績效考核在全鎮排名百分之四十之前的老師才有資格參加考試。
比如,我所在的鄉鎮有兩百個老師,每年有一個參加考試的老師只有八十個。剩下的一百二十個老師,連考試的資格都沒有。
我見過一個老師在算出排名以后剛好排在八十一位,當場嚎啕大哭。辛辛苦苦準備了一年,到頭來,連資格都沒有。
這種心酸,沒有經歷很難體會。
因為只有到一個學年的結束才知道有沒有資格參加考試,所以平時還得抓緊看書準備筆試考試。一般是在八月進行,所以準備考試的老師是沒有暑假的,天天在家看書。
但是這個筆試和全省聯考的教師招聘又有點不同。全身聯考的教師招聘考試一般會指定參考書,劃定考試范圍。一般看參考書就可以,也會出配套的試卷。但是。這個筆試不會永遠不知道它考什么。
因為我是語文老師,所以更了解語文的情況。它有時候考文言文,有時候考現代文,有時候考教材教法,有時候考新課標。零零總總把所有要考的內容的書合起來有七八本。
其實,到最后考的內容就那么一點。但是,每個人都不敢存有僥幸心理,只得每本書都看。萬一來了呢?
我見過一個同事,把教材基礎知識全部背下來了,但是最后也沒考上。因為她到七月份算績效的時候發現連考試的資格都沒有。
04
因為學生的成績很重要,所以同事之間的競爭非常大,大家為了學生成績好一點都想盡了一切辦法。
表面上大家都比較和氣,但是私底下都并沒有交流,因為生怕對方會超過自己。只有還沒達到考試年限的老師會常常一起交流學生的情況、學習的情況。
一開始我很不理解,覺得同事之間何必要這樣呢?但是,后來我開始理解了。這種考試不是你上就是我上,你多一分我就勝算少一分,可能就要推遲一年兩年甚至五年十年才能進城,因為每年政策都在變,大家永遠不知道以后會怎么樣,但是學生的成績是一定要的算的,所以格外重視。
我一個同學在另外的鄉鎮當老師,她本來是英語老師,因為英語政策的變動,被安排去當了語文老師。
一開始,組里的每個老師對她都很好,英語老師來教語文,肯定考倒數第一,所以她請教問題其他老師還是很有耐心會教一教她,還會把他們自己整理出來的資料和她分享。但是莫名其妙他們班學生在幾次考試中考了第一,于是沒有一個人理她了,問問題也沒有人回答了,大家對她說話也就陰陽怪氣了。
也正是成績如此重要,所以一般期中、期末的成績大家把試卷發回來以后全部自己重新算一遍,就算算錯了一分都要向教務處打報告加回去。有時候,真的就是零點零幾分的差距。
這也是我為什么直接就放棄了縣城的在職老師進城考試而直接參加市里的全省聯考。
我有孩子,沒有時間給學生輔導。而且,在這種高壓下不是說你有方法有耐心就可以的,對于大部分來說,是要進行題海戰術。當然這種方法對數學考試有用,語文很難有作用。
語文老師要給學生補課,首先就得補拼音,因為第一題看拼音寫詞語就有十二分。作文就更不要說了,除了給模板,沒有其他方法。
所以很多人說中國的老師這個不好那個不好,只會把學生教笨,沒有教師情懷。
我想,他是沒有經歷過每次去上班時孩子哭泣的凌遲;也不知道一紙政策就讓一年白干的心酸。
對于我們普通人,只想有份工作,一家人好好在一起,陪著父母老去,陪著孩子長大。但是,一旦成為了鄉鎮老師,一家人在一起很難實現,基本上都是和孩子分離、和父母分離,也有很多夫妻分離。
為了消除這種分離,大家只得拼命抓成績。爭取早一點進城,早一點生活在一起。
05
有很多人說既然鄉鎮老師這么辛苦,為什么還要去考老師呢?直接不要去就好了。
但是很多人讀的就是師范類學校,一開始的就業傾向就是當老師。而且,這種分離的焦慮一般是在孩子出生以后,沒有結婚生子的人是很難體會的。
并不是,別人說兩句就會信的。就像那句話說的,聽過了太多的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在沒有生孩子之前,在鄉鎮當老師并沒有什么不好,孩子畢竟純樸,吃住都在學校,網絡、用水等都配備齊全。
也有人說買個車不就好了,每天來回。但是七點二十上早讀,下午五點才下班,我在的鄉鎮回縣城要一個多小時,遠的鄉鎮要兩三個小時。而且路況也不是很好,每天來回并不安全。
06
前面說到好幾次政策的問題,很多人不明白,政策有這么重要嗎?好好抓成績,好好看書不就行了。
這個也沒錯,但是很多時候一紙政策能讓你連進門的資格都沒有。我印象很深的有兩次。
第一次是發生在我面試輔導班認識的女孩身上。她在我們鄰縣,招十八個在職老師,她排十九名,面試只要發到平均分差不多就可以上。
我們在輔導班的時候,還沒有出資格復審的通知。當時我問她,如果你們縣里不放人怎么辦?這樣資格復審都過不了。
她想了想說,不至于吧,我工作七年了,應該要放吧。她也是因為要結婚了,老公在市里,所以很想考回來。
當時我們面試培訓是四天,四千塊,因為價格非常貴,所以大家都很拼命,常常是七點進教室,十二點才睡。一天都待在教室里試講。
后來資格復審通知出來了,每個人都回教育局去開證明了。我是直接沒辦法就咬牙辭職了,當時是抱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想法,大不了到時候隨便找份事情做。
我和那個女孩約好一起去交材料,約好的前一天她打電話給我,用沙啞的聲音說,縣里不放,辭職都不行,反正就是無論如何都不放。找了好多人,求了好多人,全家一起出動沒有辦法。
她哭著說,辭職都不讓,我工作七年了呀!國家就算要求五年我都滿了。而教育局給出的說法就是縣里出了政策只能考本縣,其他地方一律不批。
后來,她就回去了。再后來,看到她懷孕生子,然后就是看書考試。過去已經四年,還在原來的鄉鎮。孩子半歲就斷奶了,放在市里,公公婆婆帶。
第二次是和我們同一批考進去的特崗老師,他今年參加了市里的教師招聘考試。
因為在職老師崗位競爭太激烈,他就考了應屆生的崗位,打算到時候筆試成績出來后去辭職,反正教齡職稱什么的都不要了,只求能走。
六月底筆試成績出來了,考得很前,基本上就是穩上了。他很淡定地去辭職,拿好辭職批復,就等著資格復審了。
往年很多同事都是這樣做的,等于是重新來過。我們都在恭喜他了,基本上穩了。
但是,資格復審出來后傻眼了,文件上明確說辭職批復要四月份以前的日期,等于是在招考公告以前辭職才有效。
問題是,根本沒有人會在這個時候辭職。這應該是市里和縣里商量好了,攔住那種辭職考試的人。
你看,很多時候一個文件就可以讓你一切白費。當然,這個朋友并沒有失去工作,還是回了原來的學校。他說,明年只能考在職老師這個崗位了。
我問他,還繼續考???他無奈地笑笑說,不考怎么辦?我們一家人分在三個地方,無路可走!
07
當然,現在國家政策確實越來越好,鄉鎮老師的補貼越來越多。在經濟待遇方面好了很多,我2011年出來的時候工資是1440,現在很多還在原來學校的同事已經有三千左右了。雖然這個工資還是很低,兩個月才能買一平米的房子。但是,確實比原來好了。
但是,只要教育、醫療等都集中在縣城;只要老師還是只能周末才能回家,這種白熱化的考試就還會一直繼續下去。
這幾年縣城擴張很快,新建了很多學校,老師需求量很大,但是平均到每個鄉鎮,每年能走也就四五個人。有的學校,甚至一年一個都走不了。
過幾年縣城老師趨于飽和,我很難想象競爭會多么激烈。
我所在的鄉鎮還是一個大鄉鎮,交通方便,距離縣城也不是很遠。有的鄉鎮很偏僻,交通不便,坐車出來要兩三個小時。
他們的焦慮、辛苦不言而喻。
因為學生考試而手心緊張得冒汗的老師,我見過。因為一分之差就有可能是上與不上的距離。
因為體罰學生而失聲痛哭的老師我也見過。在整場的考核中,老師是受害者,學生是受害者,誰都沒有幸免。
他們是學生的老師,是班主任。也是人妻、人夫、父母、子女。
在斗轉星移的歲月中,在三尺講臺上傳授知識,耗費年華。
請你不要嘲笑他們的小氣,也不要看不起他們的斤斤計較。他們風塵仆仆地站在那里,為一個孩子進步而高興,為一個孩子的退步而傷神。
但是,他們也有一個樸素的生活夢想:一家人在一起,送孩子上學,陪父母散步。
愿,這一切不會來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