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和同學們打聽到小店后面的山坡上,住著一位姓劉的紳士,清朝時作過翰林 , 后來 告 老還 家 。他 對 詩文 很 有 造詣,家中生活也很富裕。
于是,毛澤東和同學們便想了一個辦法——寫一首詩送給劉先生,用含蓄的語言表明來訪的目的。毛 澤 東 和 同 學 們 很 快 地 寫 好 了 一 首詩:翻山渡水之名郡,竹杖草履謁學尊。途見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餓身。
詩中的“名郡”、“學尊”都表示了對劉氏的尊重,“白云如晶海”更是贊譽了他能擺脫俗事的纏繞,隱居高山云海的脫 凡 品 格 ; “ 翻 山 渡 水 ” 、 “ 竹 杖 草履”、“沾衣晨露浸餓身”則清楚地反映了學子們求學的艱辛和目前的處境。
詩寫好后,簽上了他們的真名,并裝在寫著“劉翰林親啟”的信封里,通過門房送到了劉家。
劉先生讀了他們的詩,非常高興,在書房里親切地接見了這三個青年,同他們談論了古典經(jīng)籍及其注疏問題,并贈送給他們一個包著40個銅板的紅紙包。他們拿出其中的幾個銅板,飽飽地吃了一頓晚飯。
毛澤東一行就是這樣,一路走,一路想辦法克服困難,繼續(xù)前進。一路上,他們時而到同班同學家里聚居,時而到勸學所和小學校去送對聯(lián),時而找農(nóng)民了解生產(chǎn)、生活情況,時而走訪飽學之士談論經(jīng)書,時而游歷名山大川,領略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時而拜謁古剎名寺,同高僧們談經(jīng)論道。
在寧鄉(xiāng)縣的黃材鎮(zhèn),他們還了解了當時農(nóng)村小集市的貿(mào)易情況,替一些店鋪寫了招牌。后來,他們來到朋友何叔衡家,受到何家全家人的熱情接待。
他們在何家住了幾夜,看了何家的豬圈、牛欄、菜園和稻田,了解了何家的經(jīng)濟收支與生活狀況及何家的歷史,走訪了何叔衡的堂兄弟 和 附近 的 農(nóng)民 。 在緊 張 的考 察 活 動中,毛澤東還堅持每天清晨早起,到野外去做“六段操”、看書、追記筆記。
一天,毛澤東一行來到一位姓王的老頭家里。王老頭小時候上過幾年小學,后來又到縣衙門里當過幾年守衛(wèi)的差使。毛澤東和他交談了很長時間。王老頭問毛澤東他 們 說, 天 氣這 么 熱, 你 們出 來 干 什么? 毛澤東答道,我們的家境都不好,又想出來旅行,惟一的辦法就是“游學”,一路乞討。
王老頭說,當叫化子并沒有什么不 好 ,叫 化 子也 是 人, 而 且是 誠 實 的人, 比 當官 的 要誠 實 的多 。 他告 訴 毛 澤東,當官的多數(shù)都不廉潔。
王老頭說他當年在縣衙門當守衛(wèi)時,就看到縣太爺滿腦子想的就是錢,誰想打官司,都得給他送錢送禮,誰送得多,誰就能打贏官司。縣太爺所審的每一個案子,都是送禮多的一方贏。
毛澤東聽了很驚訝,就問:“縣太爺不怕被人告發(fā)嗎? 輸官司的一方有理變成了無理,就不會到省城告他一狀嗎?”
王 老 頭 氣 呼 呼 地 說 : “ 怕 什 么 , 他不會在乎的! 在省城里打官司比在縣城的花費 更 大。 沒 有足 夠 的錢 去 賄賂 縣 官 ,在省 城 里就 更 沒有 打 贏官 司 的希 望 了 。連在 縣 里賄 賂 縣太 爺 的錢 都 拿不 出 來 ,怎么 能 拿得 出 到省 城 里行 賄 所需 要 的 錢呢? 更何況,官官相護,誰肯為平民百姓說話呢?”
王老頭的話在毛澤東的心里激起了萬丈怒火。他深深感到官場的腐敗、社會的黑暗。他慨嘆:“這是什么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