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咪蒙老師又雙叒叕刷屏了。
這幾天,類似這樣的圖片有沒有出現在你的微博和朋友圈?
大概意思是,你的微信朋友里關注咪蒙的人,占比越多,你的人生就越失敗。
(那些從來沒關注過咪蒙,但人生一樣失敗的朋友,你們要好好反省一下了)
對于這個說法,咪蒙粉和咪蒙黑又開始選邊站隊。
這不是咪蒙老師的第一次了。
也不會是最后一次。
咪蒙現象已經和中年焦慮、逃離北上廣并列,成為朋友圈三大經典(yue jing)式話題。
如果說中年焦慮反饋的,是偽中產們對抗歲月未遂,反被歲月睡(念出來試試)的不安全感,逃離北上廣的背后,是一線的金領白領們,視二三得六、三六十八線城鎮廣大群眾生活水準而不見的矯情,那么咪蒙現象,背后的真相則是:
這個世界正在加速分裂。
2
我認識的一個民企老板,跟我講了個事。
《老炮兒》上映時,公司有個老阿姨,有天聚餐時,興沖沖地招呼那些小年輕:
我去看了你們說的那個鹿晗了,哎呀,確實是帥??!
這老板倒吸一口冷氣,不知道公司里是不是有吳亦凡的粉絲,萬一真有死忠粉當場跟老阿姨掐起來,會不會造成員工離職。
其實我倒覺得,不認識、分不清小鮮肉這事,真不怪老阿姨。
就連財經作家互聯網紅人吳曉波,也說起過,2014年他去參加百度的“男星品牌數字資產”頒獎典禮,臨頒獎了,被接站的百度員工一問:
吳老師,你知道鹿晗嗎?
可憐的吳老師,一臉懵逼。
1968年生人的吳曉波老師不認識鹿晗,或許是因為年齡差距。
但是沒過多久,吳老師講課投影出鹿晗照片,詢問臺下的青年創業者時,大多數人傻著,舉起的手零零星星。
這已然說明:
包圍著話題人物的圈層,是一個封閉的群體,在圈中,他們已進化成神一般的存在,圈外人要么不知道他們,要么,完全憑猜測、幻想、細碎的印象來評判他們。
不光是鹿晗,不光是吳曉波。
2018年馬上到來,還記得2017年羅輯思維的跨年演講嗎,視頻秀里看起來無所不知的羅振宇,也表達過同樣的震驚:
……我們來看一屏字,這都是大網紅,在座的各位,我敢打賭,你絕不可能認識三分之一以上……
……這個叫delicious大金,淘寶網紅,草根,她的品牌衣服一上市,瞬間一天賣一千萬……再看下一個,更奇葩,叫PDD嬌妹,就這個樣子,傳說簽約費五年三個億……
我想,看過這場演講的人,對此大多已印象模糊。
對于無法理解的人和事,我們一般笑一笑,講兩個段子就過去了。
但是咪蒙不同。
不光因為她一直主動參與公共事件,并持續發聲,更因為她不是出現在相對小眾的知乎、豆瓣、B站,而是擁有8億日活用戶的微信,這個超級輿論場。
每一個對公共事件有所看法的人,都無法繞開咪蒙,配合她的演出假裝視而不見。
3
對咪蒙的詬病,和對她的追捧一樣,前赴后繼,歷史源遠流長。
有說她內容缺乏邏輯,情緒泛濫。
也有說她事例違反常識,故事張口就來。
還有說她態度偏激,蠻橫不講道理。
更有說她唯一的價值觀就是:女人永遠是對的。
但評論家們恰恰忽略了,正是這些所謂的無腦、偏激的聲音,讓咪蒙粉自覺地投懷送抱。
當她們被渣男劈腿。
被直男癌歧視。
被潛規則威脅。
被孩子教育折磨。
被苦逼生活壓制……
是咪蒙講出她們的心酸、苦澀和憤怒,在每一次10萬+閱讀量、每一條留言背后,是一個個憂傷、焦慮、無助的孤獨靈魂。
對粉絲而言,被咪蒙寫出心中的那種爽,才是最重要的。
對咪蒙而言,寫出最容易被粉絲們傳播的那種爽,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自己是否有過錯、怎么反思和改進、如何得到內心的平靜和自恰,咪蒙會小心避開。盡管那才是成長真正需要的。
但成長,必定伴隨著痛苦。
沒有人喜歡痛苦。
咪蒙公號的簡介是:
我沒見過你,但我懂你。
這是大實話。
畢竟在潛意識里,每個人都只希望看到,那些她們自己想看到的東西。
你想看什么,就寫什么給你看好了。
所以,在咪蒙粉看來,咪蒙正是她們的代言人,說出她們想說的那些話。
于是,在長期的代言和互動之中,產生了真正將咪蒙和粉絲們緊緊聯系的東西:
情感。
這個截圖,來自咪蒙公號兩周年的粉絲留言,我們感受一下。
4
施者與受眾的情感交織,并不是現在才有,甚至不是互聯網出現后才有。
還記得那些被保健品洗腦、被保險推銷員騙走棺材錢的老人嗎?
一個陌生人,卻能比親生孩子更體貼,更會安慰人,更能理解自己的辛苦,講出自己心中的酸楚,最重要的是,還有常年的陪伴、無微不至的呵護。
人都有感情,對于許多人而言,感情甚至可以是人生的全部。對她們而言,所謂的理性,都是給感情打工的。
而如今,互聯網將這種影響和陪伴,以高效又無成本的方式,擴散得無遠弗屆。
在此之前,我們原以為世界是分層的:被驅逐的D端人群,焦慮的中間人群,高高在上卻時不時上吊、跳樓、抑郁而死的G端人群,構成了我們。
但現在,我們發現,不光是這樣。
坐擁1300萬粉絲的咪蒙,直播里的喊麥之王,微信群里高大上的專家老師,捏著小粉拳撒嬌賣萌的錐子臉網紅們……正在更加細致地分裂著這個世界。
而且,正在加速分裂。
地域和血緣不敵興趣和品味,是非論斷讓位于靠邊站隊。
只有情感永生。
世界正在加速分裂成,一個個以陪伴和情感為紐帶的孤島。
在孤島之內,人人相親相愛,宛如一家,對于無感的人和事,直接忽略,而任何來自孤島之外的評價,統統視為惡意。
在孤島中心,“我沒見過你,但我懂你”的教主巍然聳立,任意調動以千萬計的粉絲大軍。
表面看,越來越多的孤島出現,世界似乎正變得多元,而且看起來,每個人都在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但實際上,人們選擇留在孤島,不過是享受身為教眾的安全感,和互相之間的關切感。
還有潛意識里最重要的是:
那么多人和我想法一致,所以,我無比正確。
所以我們看到,每一次熱點來臨,在教主的號召下,教眾們統一、整齊、熱烈的呼應,熱點之后的又一次熱點,是再一次頭腦一熱的狂歡。
在這觀念的隔欄之中,自我、偏激和狹隘被飼料精準地喂養,漸漸強化成人格的一部分。
狠驚喜,狠刺激,不意外。
好在,正如投身孤島,是為尋求同好的安全感,那么逃離孤島,與現實世界真正的多樣性相連,并實現更豐富的人生,方法無非是走出觀念的圍墻,開放心態,并承認人和人之間本就應有的差異。
下面這張圖片,就是一個好的例子。
世界已然分裂,愿你不被孤島禁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