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
赫爾曼·黑塞
28個想法
總序
>> 詩人海涅說過,“德國創造出來最輝煌、最神圣的東西,是那人道主義,那種普遍博愛的精神”。黑塞的思想繼承了這種精神,他終生不渝地反對和抨擊那些虛偽地打著愛國名號的戰爭支持者。應特別指出的是,歷史上的德國盛行狹隘的愛國主義,看重對領袖的效忠,很多進步人士都支持帝國主義戰爭,被海涅批判為“就像大戶人家赤膽忠心的老家仆”。
第一部
阿特曼:-tman,是潛存不滅、絕對永恒的精神實體,它一般指“真我”“小我”“靈魂”以及“意識”等,與世界靈魂(“大我”)或宇宙統一的原理——梵相提并論。
筆記~
>他已經明白了如何在自己心靈深處去認識那不滅的、同宇宙合一的阿特曼[插圖]。
>> 他愛悉達多的眼睛和清朗的聲音,愛他走路的姿態,愛他舉手投足間完美的風采;他愛悉達多所做的和所說的一切,尤其愛他的悟力、敏銳而強烈的思想、堅決的意志、高尚的使命感。
>> 他的杯子沒有滿,他的智懷沒有飽,他的靈魂不安寧,他的心情不平靜。
>> 神圣經典上的許多詞句,尤其是《歌者奧義書》,都提到過這個“心底的深處”。書上寫道:“你的靈魂就是整個世界。”書上又說,人睡著的時候,會進入到自己心底的深處,住在阿特曼之中。
>> 人必須在自己的“我”中找到泉源,人必須保有這泉源。此外,一切都是虛假、迂回和錯誤。
>> 他們孤獨、陌生、陰冷,像是混跡于人類世界中的三只枯瘦的豺狼。他們周身彌漫著一種氣息:激情已然沖淡,默然地修行,無情地克己。
沙門的生活
>> 悉達多只有一個目標——變得空無:沒有渴望、意愿、夢想、快樂和悲哀——讓“我”死掉。不再有“我”,體味空無心靈的平靜,體味純潔的思想,那就是他的目標。
摩揭陀(梵語:???,magádha,或譯為摩揭、摩竭陀、摩羯陀)古代中印度的一個重要王國。佛陀一生多半在摩揭陀:佛教史上的王舍城結集,華氏城結集,都在摩揭陀,因此摩揭陀是印度重要佛教聖地之一。唐朝貞觀年間,高僧玄奘往印度取經,曾路經此地,在《大唐西域記》一書中專辟二卷詳述。
>摩揭陀
喬達摩
>> 這兩個沙門之所以能認出他來,全是由于他從容安詳的風度,他靜若止水的神態。在他的身上看不到尋求,看不到欲望,看不到刻意,沒有任何努力的痕跡——有的只是光明與安詳。
覺悟
>> 思考的本質就是認識根源,只有通過思考,種種感覺才會變成知識,變成真實,開始成熟,不致迷失。
>> 他本來在路上慢慢地一邊走一邊想,現在這些想法完全讓他停住了步子。立刻,又一個想法冒了出來,這是個新的想法:“為什么關于我自己我什么也不了解?為什么我自己一直覺得悉達多很陌生,對他知之甚少?這都是由于一個原因,一個唯一的原因:我害怕我自己,我逃避我自己。我一直是在探尋梵,探尋阿特曼。我希望毀滅我自己,離開我自己,為的是在深深的心底找到一切事情的核心:阿特曼、生命、神圣、終極。然而正因為如此,我在途中失落了我自己。”
>> 我不會再想要逃避悉達多了。我不會再把我的精力花在阿特曼和世界的種種悲哀上了。我不會再為了找尋廢墟背后的秘密而殘害自己、毀滅自己了。我不會再研究《瑜伽吠陀》《阿闥婆吠陀》或禁欲主義,以及任何別的教義了。我要從‘我’中學習,做‘我’的學生,我要從‘我’中學習悉達多的秘密。
第二部
>> 他必須自己去親身體驗。很久以來他就已經知道自己的“我”就是阿特曼,它的永恒性同梵天的一樣。然而他從來沒有真正發現到他的“我”,因為他一直想用思想的網去捕捉它。軀體當然不是“我”,感官的活動也不是,思想不是,理解力也不是,智慧和才學也不是。人們獲得的才藝和智慧是用來對世上的事情下結論,在既有思想上編織新的思想。這個思想的世界仍屬此岸。如果隨性自我的智慧和思想得到膨脹,其感官即使毀滅,所有磨礪仍屬徒勞。思想和感覺都是美好的東西,在它們的背后藏著終極的意義。很值得我們去聽聽它們的聲音,很值得去同它們交往。對它們任何一個,既不可輕視,也不可估計過高,最好一心一意仔細聽聽它們的聲音。除了內心聲音的命令,他什么也不去努力;除了內心聲音的建議,他什么地方也不停留。為什么佛在悟道的時刻要坐在菩提樹下?那是因為他聽到了一個聲音,那個聲音起自于自己的心中,命令他在菩提樹下尋找靜息,因此他沒有依賴肉身的苦行、獻祭、沐浴、禱告、吃喝、睡覺或做夢。他只聽從那個聲音,不聽從外在的命令。而只聽從那內在的聲音,是好的,也是必需的,此外的一切均毫無意義。
>> 人可以乞討愛情,購買愛情,得到贈送的愛情,在街上邂逅愛情,但是卻絕對偷不到愛情。
在人群中
>> 有一天,悉達多對她說:“你性格很像我,你與別人不同。你是你甘瑪拉,而不是別人。你同我一樣,在心里面有一種寧靜和一處庇護所,任何時候,你都能退避到里面去,保持住你自己的本色。這種本領,雖然人人都能夠有,然而卻只有極少的人能真正發揮這種本領,做到這一步。”“不是人人都那么聰明。”甘瑪拉說。“這與聰明不聰明沒有一點關系,甘瑪拉。”悉達多說,“卡瑪士瓦密同我一樣聰明,然而他卻沒有這種庇護所;有些人有這種庇護所,可是在智力方面,他們卻僅僅是孩童。甘瑪拉,大多數的人就像是一片片落葉,在空中隨風飄游、翻飛、蕩漾,最后落到地上。有少數人像是天上的星星,循著固定的軌道運行,任何風都吹不到他們那兒,在他們內心中,有他們自己的引導者和方向。“以前我認識過不少聰明人。在所有的聰明人當中,有一個人在這方面是完美的。我永遠忘不了他。他叫喬達摩,是位大徹大悟的人,現在正在宣講他的教義。每天有成千成萬的年輕人去聽他講道,時時刻刻有成千成萬的人在照著他的訓誡去做。然而,他們都只是些落葉,他們在內心中沒有自己的智慧和向導。”
輪回
>> 正如同陶工的拉坯輪車,一旦把它轉動起來,它會旋轉很久很久,然后漸漸變慢,最后停止,苦行者的輪子也與此相同。在悉達多的靈魂中,思想的輪子、識別力的輪子,也轉動了很久,現在仍然在轉,不過轉得很慢,并且一面轉,一面躊躇、遲疑,已到了快要靜止下來的地步。就像濕氣一樣,一點一點進入快死的樹身里面,一點一點多起來,一點一點把樹身腐爛掉;這個凡俗的世界和它的生活慣性也是同樣,它們一點一點地偷偷鉆進悉達多的靈魂,充滿他的靈魂,使他的靈魂變得沉重、憂郁,感到疲倦,最后沉入睡鄉。
>> 正如同陶工的拉坯輪車,一旦把它轉動起來,它會旋轉很久很久,然后漸漸變慢,最后停止,苦行者的輪子也與此相同。在悉達多的靈魂中,思想的輪子、識別力的輪子,也轉動了很久,現在仍然在轉,不過轉得很慢,并且一面轉,一面躊躇、遲疑,已到了快要靜止下來的地步。就像濕氣一樣,一點一點進入快死的樹身里面,一點一點多起來,一點一點把樹身腐爛掉;這個凡俗的世界和它的生活慣性也是同樣,它們一點一點地偷偷鉆進悉達多的靈魂,充滿他的靈魂,使他的靈魂變得沉重、憂郁,感到疲倦,最后沉入睡鄉。
河邊
>> 他一面感到困擾,一面也感到好笑。他想起了以前的那段日子。想起自己曾向甘瑪拉夸耀過三樣本領,三樣高尚而無往不勝的本領:齋戒、等待、思想。那些是他的財產、能力和力量,他的堅實支柱。在他年輕時那些孜孜不倦、刻苦用功的歲月中,他就只學到了這三樣本領,而現在卻又失去了它們,一樣也沒有保持下來。他用這些本領去換了最可鄙的東西——曇花一現的空幻、肉體感官的歡樂、奢侈淫靡的生活和財富,他的生活變得陌生怪誕。而現在,他似乎真的是變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了。
悉達多反省自己現實的境況。他發覺思想變成了一件很難的事情,他變得沒有心情思考了,可是他強迫自己去思考事情。
擺渡人
>> 他不斷地向那條河學,尤其是向那條河學習如何傾聽,如何用一顆平靜的心去傾聽,如何用一個等待的、開敞的靈魂去傾聽,沒有激情,沒有愿望,沒有判斷,沒有意見。
>> 悉達多以往的生與重生不在過去,他的死,他在梵天的回歸也不在未來。每一樣東西,沒有以前,沒有以后,只有現在和現在的實在。
>> 一個真正的探求者,如果真誠希望去找到一些東西,就不能接受任何教義。然而,一旦他已經找到了,他就能對每一條途徑、每一個目標表示認可;一旦他找到了,就沒有東西能把他與千千萬萬個生活在永恒之中并呼吸著神圣氣息的人隔開。
唵
>> 當他把商人、士兵、女人等普通的旅人渡過河時,他不再像以前那樣覺得自己與他們不同。他了解他們,理解他們的生活,也欣賞他們的生活,但不是通過思想和觀察,而僅僅是因為欲望和愿望,他喜歡他們。
>> 一個知識慢慢在悉達多心里長大了,成熟了,他明白了真正的智慧是什么,明白了自己在漫長的歲月中探求的真正目標是什么。那目標不是別的,而是在生命的每一個時刻中靈魂的一種準備,一種容納力,一種思考、感覺和呼吸萬物圓融統一思想的秘技。
>> 那條河笑了,是的,人生就是這樣的。每樣事情,在沒有忍受到盡頭之前,在沒有最后終結之前,都會重演,同樣的悲哀也會再度被人歷經一次。
>> 從那個時刻起,悉達多停止了和自己命運的抗爭,他的臉上閃爍著智慧的寧靜。有這種寧靜的人,能不再遭遇種種愿望之間的沖突,他已經找到了解脫,他與生活之流很和諧,與生命之流很和諧,他充滿了同情和憐憫,他任憑人生之流的擺布,他屬于萬物的和諧統一。
歌文達
>> 智慧是不能言傳的。一個有智慧的人如果想要把智慧講給別人聽,那些話一旦說出口來,反而會讓人覺得很愚蠢。
點評: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