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會問,為什么感覺孩子會離我越來越遠,明明小時候很乖巧,長大了卻那么讓人操心,罰還是不罰好呢,我給他好的難道不好嗎?
不僅僅是因為長大,也不僅僅是因為代溝,而是我們很多時候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們所想的,就沒有走到他們的心里去,我們沒有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意見,所以我們很難接觸到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
不要以為孩子就是孩子,他們也有自己的認可和抗爭,在看了《小別離》之后,我認識到一件事,當孩子在你面前得到的答案永遠是否定的時候,那么當他再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時,他就不會再和你談了,因為他知道在你這里得到的答案一定是反對,他又何必來觸這個眉頭呢。
孩子還沒有長大,很多事情他沒有接觸過,所以他不理解,但這并不代表孩子是不能講道理的,而是很多時候,父母沒有把孩子放到同等的地位,認為自己接觸過,是不好的,就直接否定了孩子,就很容易把自己當成權威,很容易就是一句不行,但其實一次次的否定很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的,就算是大人,也會受不了一次又一次的否定。
我們應該注意到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想法,我們應當要了解他們的想法,而不是把我們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們身上,我們要與孩子們建立彼此溝通的橋梁,聽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幼稚、不成熟都沒有關系,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有引導的必要,而且從小去溝通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也可以養成一種習慣,這也是建立親密關系的方法,不然等他們稍微長大了,我們想聽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可能都聽不到了。
而且,很多時候對于孩子的想法往往容易采取的是否定,是批評的態度,但有時候孩子只是對自己的想法,希望找尋一個建議,而父母是最好的交流對象,而老是批評會傷害孩子的內心,造成他們的不自信,更會傷害彼此的關系。與孩子積極溝通,幫助并且正確引導孩子是我們父母要做的,事實證明,在民主型家庭長大的孩子,身心會成長得更健康。
現在,熊孩子的存在幾乎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了,但問題在于熊孩子的背后父母教育的方式問題,怪不得有人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個熊父母。其實孩子的父母有時候覺得只是孩子嗎,沒有什么關系的,在他們眼里孩子的行為只不過是一個玩笑而已,并不是有心的,所以很多事情沒有太放在心上。
但就是這種態度,往往是害了孩子,很多事情越鬧越大,就是因為我們之前沒有很好的引導他們,而自以為那是孩子,當事情一發不可收拾的時候,想都沒辦法。現在網上一群人對《未成年保護法》表示嗤之以鼻,說明事情已經相當嚴重了。
就算孩子不懂,不代表犯了錯誤可以不受懲罰,恰恰因為孩子不懂,所以我們才要在他們犯了錯誤給予他們懲罰,這懲罰的意義不在于責罵,而是要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好的,在心理學上稱之為通過呈現厭惡刺激來降低行為發生的頻率。
孩子不懂,他們不了解自己的行為是不好的,如果不制止他,沒有讓他了解自己不好的行為,那么也會讓孩子自己覺得不以為然的。在北京的殺人犯跪在母親的面前,說他自己以前犯了錯,母親都沒有制止他,沒有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最后釀成了這無法挽回的結局,令人唏噓不已。
所以,有時候懲罰也是一種愛,這種愛是當孩子走錯路的時候,把他們拉回正途,這時候不去懲罰,不是愛他,而是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