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出國留學,然后又在當地移民入藉的年青人寫下了一句話,用來總結自己在國外留學和工作八年的感受。這句話讓我感慨萬千。他說:
“出走8年,付出都有所回報,可謂是回報率頗高的投資。”
本來這只是一句很普通的感嘆語,旨在紓發自己努力八年,總算沒有白費的感受。回應他的人也多半是就著 “奮斗” 這層意思來回應。有鼓勵的,也有一起感嘆的。
不過,人要生存就必須努力,所以每個人都在付出,也都有最起碼的收獲(繼續活著)。這事平常得很,沒甚么好感嘆。然而,年青人在句中說? “付出都有所回報”,所以是一項 “回報率頗高的投資”。那就是把人生必要的努力看成是 “投資” 。這點倒讓人產生種種感慨 ...
感概一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用?“投資” ?的觀點去看待幾乎所有事物,原屬司空見慣。讀書求學是一種對個人前途的?“投資” ;找對象談戀愛是一種感情上的“投資” ;結婚當然更是一種對未來幸福的?“投資” 。就連生兒育女都是一種?“投資”?(養兒防老)!甚至日常跑步健身,也被一些人看成是對自己健康的一項?“投資”。讓人感慨的,正是每個人都那么習慣用?“投資” ?觀點來看待幾乎所有事物。
感概二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投資”?一詞原本只用在商品上,指的是在商品上投放某些資源,然后在它的價值(或者價格)發生變化后獲取利益,成為?“回報”。由于投資需要成本,而且商品的價值可以上升亦可以下降,所以回報可以高,可以低,更可以是負數。故此,在作出重大投資前,通常都會進行?“成本效益分析” ?(cost-benefit analysis) ?和風險評估等等,目的就是要搞清楚這項投資是否?“合算”(即對自己有利)。
逐漸地,生活中一些原本很平常的行為及其后果,也被人當作?“投資” ?和?“回報”,而且也有人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務求搞清楚某種行為是否?“合算”。
這種計算行為如果出現在資本家或投資者身上,那是無足為奇。不過現在卻連原屬?“無產階級”(即現在所說的?“工薪階層” ?)的人,都把一些與金融、投資和商品無關的事物用投資的角度去考量,甚至計算其?“成本與效益”。那就只能說明,資本主義的思維方式已經無孔不入,逐漸滲透到社會上每個階層和他們腦袋里的每一個角落。這種超強滲透力的成因,是由于資本主義已經令?“人” ?淪為生產工具之一。
不用懷疑,“人” ?確已淪為生產工具之一了。現代經濟學早就把?“人” ?與?“資本” ?和?“土地” ?等并列,成為三項基本生產要素之一? (three basic factors of production: land, labor and capital)。平日我們亦經常聽到?“人力資源” ?(human resource) ?這種說法。大家都早已習慣了資本主義社會把人等同于礦物和土地等物件,視為?“資源” ?之一。沒有誰會覺得反感,反而有人認為這種叫法很?“專業”。然而,人不再是人而是?“資源”,這點總令人感慨!
感概三
“人” ?既然只是一項資源,那么,甚么?“最低工資”、“標準工時”、 “五天工作制” ?等等,全都不是工薪階層應有的權利,而只是必須竭盡全力向資產階級爭取而不一定會有的?“恩賜”,因為工薪階層不是人,只是?“人力資源”;而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 ?這項生產要素的?“回報率” ?永遠都比?“人力資源” ?的?“回報率” ?受重視得多。“人力資源” ?只是?“資本” ?的附屬品。令人感慨!
感概四
這還不止!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凡是有用的東西,最終都會成為?“商品”。?“人” ?既然已成為生產要素之一,當然也會變成?“商品”。商品的特征之一是:生產它的人不是為了自己的需要而生產它,而是按照市場的需求(亦即別人的需要)而生產它。作為工薪階層的?“人” ?既然成了商品,當然也不是按自己的需要而發展自己的聰明才智,而是按照人力市場的需求而安排自己的學業和前途。有那一位大學生不希望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喜好而選擇主修科?又有那一位打工一族不希望找到一份符合自己興趣的職業?結果卻是:大都只能根據哪一個科目和哪一份工作有前途而決定取舍。所謂?“有前途” ?其實便是人力市場上有較大需求而已。于是,無產階級的學業和職業,都跟其他商品一樣,不是為了自己的興趣(需要)而選擇,而是按照別人的需要而安排。令人感慨!
感概五
在?“人” ?變成打工一族(亦即變成商品)之后,接下來的問題便是如何增值,亦即怎樣令自己能賣個好價錢。于是,很容易地便會把?“投資” ?與?“回報” ?的概念用在自己身上:能令自己在人力市場上增值的付出便是?“投資”,因此而取得的正增值或負增值便是?“回報”。
于是,一個本來是用在物件上的概念,現在被轉用到人身上了。奇怪的是,如果我們用形容狗的概念轉用到人身上的話,多半會被認為是種侮辱,然而,現在這種把人當物件看待的做法,卻沒有引起反感。這是因為,無產階級也接受了自己只不過是一項商品,即所謂的生產要素之一,而且予以積極配合,以圖能賣個好價錢,取得?“錦繡前程”。
正因為大家都不介意自己已經成為商品,而只求自己能賣個好價錢,所以,那些懂得用?“投資” ?與?“回報” ?這類術語來描寫自己的努力和奮斗的人,通常都會被視為?“有學問的專業人士”,因為,這種人大都懂得把買賣其他商品的技巧用在自己身上,令自己能賣個高價。
所謂?“人望高處”,能夠賣個好價錢,成為貴價商品,總比呆在基層充當廉價勞工好。于是,每個人都力爭上游,為自己最終能成為人力市場上的貴價商品而?“投資”。沒有人覺得用這個術語來形容人有甚么不妥,因為,人既然只是一項商品,那么,把用在商品上的術語轉用在人身上,便是順理成章的事。大家都完全接受,而且心甘情愿地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一件商品。能不令人感慨?
感概六
就這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一生都在作出種種?“投資”:自己的出生是父母所作的一項?“投資”;自己的學業是一項投資;然后是戀愛、結婚、生兒育女、休息、娛樂,全部都是?“投資”。人的一生就是這樣被資本主義化了。能不令人感慨?
感概七
過去有部份男大學生很熱衷于 “四子主義” (即盡快擁有?“車子、房子、妻子和孩子”)。另一部份喜歡?“馬克斯主義” ?的大學生則認為這樣等同于幫助資本主義發展,所以很鄙視這類人,而且經常狠批這種追逐個人名利的行為。現在看來,似乎絕大多數人都已經成了?“四子主義” ?的忠實信徒,因為,既然人生的每一個環節都被視為一項?“投資”,那么,要求?“回報” ?是理所當然的。?“四子” ?正好便是最切身、最實惠的?“回報”。于是,大家都或公開或暗里地,以?“四子主義” ?為最基本的回報目標;沒有人會再對它責難。如此變化,令人感慨!
總結
絮絮叨叨說了一大堆之后,再重新看一下那位年青人所寫下的話。他說:“出走8年,付出都有所回報,可謂是回報率頗高的投資。”
這句話讓人不禁聯想:一個在社會主義社會下成長和受教育的青年,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活八年后,他的思想和人生,也跟世上數以億計的人一樣,在配合著資本主義人力市場的需求,成了資本主義社會里的生產要素,跟機器和土地分別不大;而他現在需要努力的,是令自己像其他?“專業人士” ?那樣,成為一件貴價商品!
這是無可責難的,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活的無產階級,有誰不是一件商品?資本主義的威力,原就在于把一切都變成商品。所以,大家都應該像那位年青人一樣,盡力為自己能夠成為一件貴價商品而作出?“投資”,而且要設法使它成為一項?“回報率頗高的投資”。
既然人生已經被資本主義化,那么,就讓我們積極地擁抱資本主義化的人生吧!就讓我們祝愿自己,總有一天能夠拿著香檳,慶祝自己的精明投資,終于成功地令自己變成一件貴價商品吧!資本主義萬惡,但人變成商品萬歲!
奴隸一次就被完全賣掉了,無產者必須一天一天、一小時一小時地出賣自己!
????????????????????????? ~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
上一篇:人們愛旅游 汪國真喜歡出發 我跟他抬杠
下一篇:當心,別讓壞故事教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