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物候,是現代人認識傳統文化的契機
冷氣積久而寒,小寒如期而至。小寒過后,我國的氣候就要開啟一年中最為寒冷的時段啦此時段氣溫全年最低,由于當前天氣尚未到最寒,因而稱為小寒。(遠在南方艷陽天的人兒不要懷疑,二十四節氣候最先由黃河流域的百姓總結而來,因而節氣的氣候大多以黃河流域為主,但全國各地也對應著24節氣。)
冬季的小寒與夏季的小暑,黃經度相隔180度,為對應,分別開啟一年最寒和最熱時段。有人說這是古人的可以安排,其實不然,這是大自然給予農民百姓的生活啟示。而24節氣72物候是百姓順應自然而在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智慧,它代表著“天人感應”的淳樸生活。即使現在科技當道,但傳統文化還方方面面影響著華夏子民的生活,而每一個節氣物候都是我們現代人認識傳統文化的契機。
小寒三候
“一候雁北鄉:大雪開始陽氣蠢蠢欲動,大雁是一種順應陰陽而南徙北歸的候鳥,小寒時節北方陽氣滋長,于是大雁開始啟程北歸,但尚未遷徙到最北方。
二候鵲始巢:喜鵲感知陽氣而開始筑巢。
三候雉始:野雞感覺到陽氣滋長而鳴叫。
雖然小寒的到來意味著會有寒流侵襲,大地氣溫降到最低,但是盛極則衰,大寒時節開始后氣溫會上升,陽氣也來越濃,昭示著大自然界新一輪的萬物復蘇。寒冷只是一種自然必經狀態,過后大自然就會就會換上花紅草嫩的新裝……
小寒遇上臘八
小寒和臘八節在同一天,臘八粥、糯米飯各有所養
今年的小寒遇上了臘八節,那今天遇上的美食就不僅僅是臘八粥了,還有小寒節氣的一些傳統養生小吃。中國的傳統節日的小吃都離不開五谷糧食,不同的小吃又蘊含著古人養生的秘訣。昨天的養生文章介紹了一碗香噴噴的臘八粥有著獨特的養生功效,今天則是介紹兩個地域的小寒節氣小吃——南京與廣州。
南京吃菜飯
南京有句老話:“小寒大寒,冷成冰團。” ,老南京人比較重視小寒,于是會在當天舉行一些活動,比如踢毽子、滾鐵球、斗雞、擠油渣渣(貼著墻壁相互擠),若是下雪那活動就更加精彩了,一大群人一起打雪仗、堆雪人,人與人之間不分親疏,雪地上歡樂融融,不亞于傣族的潑水節。據說這些活動還是南京古人鍛煉身體的一種方式,通過運動使全身暖和,還使得血脈通暢。不知道現在的南京人是否還保留著這些歡樂而樸素的傳統,讓孩子體會一下比游樂場簡單而有意思的傳統娛樂……
舊時,南京的太太們會在小寒這一天做菜飯。
傳統的南京菜飯完全能夠與臘八粥相媲美,用矮腳黃青菜、咸肉片、香腸片、板鴨丁,剁上一把生姜,全部配料與糯米一起同煮,這些配料都有著濃濃的南京特色。足夠的火候,鍋里偏出一股飯的氣味,十分鮮香,有濃濃的肉香和糯米香,肉和糯米搭配容易油膩,但矮黃腳青菜的清香一下子化解了肉的膩,而肉味又中和了青菜的寡淡。
廣州臘肉飯
小寒的廣州老街區也有著關于小寒的記憶——糯米飯。
廣州諺語:“小寒大寒無風自寒。” 吃糯米飯能驅寒,于是吃糯米飯是廣東的傳統。廣式糯米飯做法很簡單,只是切點臘肉、臘腸就和糯米一起進鍋煮熟即可。在掀蓋開吃之前,趁著熱騰騰的蒸汽撒一把蔥花,這是典型的廣東人吃法。糯米過于糯,大人小孩吃后容易積食,所以有些家庭會摻一些粘米,比如70%的糯米和30%的粘米。
天氣寒冷,吃糯米以驅寒,是典型的傳統養生精粹。
養生食膳
糯米,性溫味甘,歸入脾、胃、肺經。寒邪盛行的季節,吃溫熱性的糯米確實能夠起到驅寒暖身的作用。
此外,米類多能補氣益中,健養脾胃,體質虛弱、容易生病的老人、小孩和女性宜多吃糯米。(由于糯米飯不易消化、不利于脾胃消化功能弱的人食用,因此糯米粥更適合。)大病初愈者或產婦吃糯米粥能夠補氣血,糯米粥湯更是滋補的飲品,容易消化,還中和胃氣。
當然,糯米不似粘米適合所有人食用,由于糯米的性味偏熱,所以原本有腎臟病、咳嗽、痰多、黃疸、腹脹腹痛、糖尿病等人群慎食或者最好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