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柯維的大名,是讀了他影響很大的成名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后知道的。——他是美國學界的“思想巨匠”,入選“影響美國歷史進程的25位人物”,被《時代周刊》評為“人類潛能的導師”,得到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特別接見,是前總統克林頓倚重的顧問,《經濟學人》雜志推舉其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
所以,在讀《第3選擇》時,更加用心。因為這本書是他去世前寫的最后一本著作,被認為是“寫的最好的一本”。他把之前的7個習慣,濃縮總結成了一個習慣:第3選擇的思維模式。他認為,運用好第3選擇,“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第3選擇的思維模式真的會有這么神奇嗎?
要想知道第3選擇的來龍去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第3選擇?簡單說:“第3選擇就是協同,一起達成另一個更好的結局。”
遇到事時,人的第1選擇是按“我”的方式,第2選擇是按“你”的方式,沖突往往發生在“我”好還是“你”好上。而第3選擇就是為了創造更好的結局而來的。
比如:人胖了,會有減肥,或者不減肥的選擇;遇到挑戰時,會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進攻或者防守;遇到困境時,會隨著形勢的變化,而選擇突破或者躲避……這兩種選擇的思維模式都是基于人的動物性,或者動物性和理性結合后反應的體現;而第3選擇則是偏重于人的理性而言。
舉例來說。面對一個蘋果,兩種選擇是:要么你吃,要么我吃。有人會說分開吃,一人吃一半,可是,假如我想吃一個,或者你也想吃一個,而且互不相讓;怎么選擇才會讓你我雙方都滿意?同樣,面對一堆錢,兩人為如何分配而爭執不下時,怎么選擇會更好?又如:妻子因難過而哭泣,你選擇怎么做才能讓她轉悲為喜?再比如:給你一個任務——到越南貧困地區去解決兒童營養健康問題。在沒有團隊,沒有資金,沒有任何配套措施的前提下,對這項任務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現實中類似情況層出不窮,最終的結局往往是我贏或者你贏、成功或者失敗、支持或者反對、反抗或者忍受、打或者逃……,無論怎么選擇,往往會帶來不盡的紛爭,甚至付出高昂的代價,很難取得令雙方都滿意的結果。
此時,如果有效運用第3選擇,結局就會不同。就拿上面那一個蘋果的例子來說,如果你我協商后,都同意把這個蘋果賣掉,換成錢,共同去投資賺錢,再買成兩個或以上的蘋果,這樣的話,你我都會吃到一個以上的蘋果,自然都會滿意。這就是第3選擇要達到的結局——創造更好的結果。
由此可見,實現好結果的前提是你我同意把蘋果賣成錢,然后協同去賺錢,才會吃到更多的蘋果。
因此,可以這樣理解第3選擇的思維模式:在雙方理性思維的基礎上,通過交流取得共識,并愿意協同創造更好的結局。要想建立第3選擇的思維模式,就要先培養四個方面的思維習慣。
1、我找到我自己。所謂的“我自己”是指那個有著獨立意識和判斷能力的人。這看似容易,實則很難,因為人往往被外在的世俗、身份、地位等遮蔽住自己的眼睛和心靈,使得對自己的認識變得過高,或過低,或丟失自我而隨波逐流。表現為類似于“沒辦法”,“身不由己”等的感嘆。
比如:領導安排你去發傳單,你只有對傳單內容有了自己的獨立判斷后,才會選擇到合適的對象,并選擇到恰當的言行,進而獲得好的結果。
2、我看清你。所謂“看清”就是把你當人對待,而不是物。也就是把你外在那些類似于物的標簽撇干凈,把你看成與我有著相同和相通人性的你,我才會愿意謀求第3選擇。
比如:如果我把你看成“富二代”,或是“窮人”,或是“大官”,或是“素質低”,或是“不講理”,或是“惡人”,或是“有病”……當這些含有情緒成分的偏見式標簽,貼在你身上后,我就不會產生第3選擇的欲望。
3、我找到你。所謂“找到”就是通過努力,盡快讓你消除情緒,恢復同我一樣的理性狀態。這一步很關鍵。舉個例子:我和你吵架,我在對吵架的來龍去脈做了判斷,并且認同你的言行后,選擇與你和好。但是你懷著自衛、或者回避、或者余怒等情緒,不同意和好。
那么,要想把第3選擇進行下去,我會說:“能說說你憤怒的原因嗎?”,“能說說你對消除憤怒有什么更好的建議嗎?”“你能聽聽我的建議嗎?”……這一切是為了控制并消除情緒,恢復理性——消除情緒的最佳途徑是說出能讓對方點頭稱是的話語。這一步中,用同理心去傾聽是關鍵。
4、我協同你。所謂“協同”就是你我雙方集思廣益,相互配合著去實現共同認定的目標。重點是多傾聽,少爭論,盡可能多地找出共同點,最終達成彼此共同認可的目標及實現目標的途徑。
這些讀起來可能有點抽象,不妨舉個上面曾提到過的真實案例來具體分解一下。
曾有一位聯合國的官員被派駐越南,他的任務是提高越南兒童的營養健康水平。到了以后,他發現自己既沒有辦公室也沒有經費,甚至連當地的語言都不懂,可謂沒有任何資源。——這是關于選擇的高階案例,因為任務既不是人,又不是物,而是虛無的問題。對這個問題,最簡單的選擇是放棄,畢竟困難太大,看起來幾乎沒有成功的希望。但他卻運用第3選擇的思維模式獲得了成功。
苦思冥想后,這位官員想到了一個辦法。他買了一把尺子,從越南各地各階層中通過測量身高挑選出了一批高個兒的孩子,然后排除其中家庭條件優越的,僅留下了家庭條件一般、身高卻比同齡兒童高出的孩子。——這是他的獨立意識與判斷能力的表現。
他的邏輯很簡單:身高也是營養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除了特殊情況,一般個子高的孩子營養水平都會比個子矮的要好一些。因此被留下的這些孩子的營養健康水平相對來說一定不錯。——這是他發現并看清問題規律的表現。
在家庭環境相當的情況下,他們的家庭是怎樣做到的呢?為了找出其中的原因,這位官員讓這些孩子帶他去觀察他們各自家庭的飲食情況。經過大量走訪,這位官員發現這些孩子每天都吃四頓飯,他們的家人經常會在池塘里抓一些小的魚蝦做菜,還會在米飯里加入紫薯葉熬出的汁液。——這是他找到問題亮點的表現。
這些東西都是當地普遍存在且可以利用的自然資源,并不會提高家庭的日常開支,很容易推廣復制。于是,該官員便將其他家庭的媽媽們召集起來教授她們這種飲食方式,并將之推廣到越南全境。就這樣,他在沒有任何資源的情況下,將越南兒童的營養水平整體提升了整整20年。——這是他協同行動,并取得了良好結果的表現,也是他用第3選擇的思維模式創造美好結局的體現。
由此推知,第3選擇源于對自身能力的理性而正確的認識,通過引導對方的理性思維,發現亮點,并確定彼此的共同利益目標,然后去努力協同,實現這個目標,最終創造出更好的結局。
所以,學習、鍛煉,并養成運用第3選擇的思維模式,有利于解決現實中的一切問題,讓人生變得更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