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舍方得的第8篇原創文章。
前段時間看了一部美食紀錄片《發現中國:美食之旅》,可謂是BBC出品的英國版的《舌尖上的中國 》,由來自美國芝加哥的譚榮輝和來自臺灣的黃瀞億2位華裔名廚講述中國各地的獨特美食和民俗文化。看完第一集《北京篇》,就被其中一位北京大媽介紹的京味煎餃種草了。
對中國人而言,餃子是一種普通卻不簡單的食物,一張面皮,包上葷素細餡,下鍋烹煮,在平常,它是充饑的碳水化合物,節日里,它就成了某個儀式的道具,沾染了厚重的歷史味道。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說:“食物不只是好吃的,而且也是用作思考的”,這個說法指出了食物的兩面性。
關于餃子的來歷,民間有這樣的傳說:東漢末年,御醫張仲景告老還鄉,見百姓冬天捱饑受寒,耳朵凍傷,于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溫熱的草藥熬制“祛寒嬌耳湯”,熬好后施舍給窮人,再把剩下的羊肉和藥材撈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食物下鍋煮熟。喝了湯,吃了嬌耳后,人們渾身發暖,兩耳起熱,這樣便治好了人們凍傷的耳朵。據說張大夫從冬至舍藥直到大年三十,后來每當一年最冷的時刻來臨,人們就模仿張大夫做嬌耳煮食并喝熱湯,稱之為“餃耳”、“餃子”。
民間傳說現已無從考證,但據史料記載,發面技術大約始于東漢,漢末餛飩、餃子才成為流行的食品,二者都是將面搟成片狀,內實以餡。三國魏張揖《廣雅》中言:“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古代餛飩、餃子本為一物,只因食于除夕子夜時分,故有“交子”名。
《發現中國:美食之旅》北京篇中,2位華裔名廚譚榮輝和黃瀞億來到藏身北京胡同深處的一家美食學校,向一位北京大媽學習正宗的北京餃子做法,探尋穿越千年流傳而來的中國味道:餃子皮倒也無他,正常和面搟面即可。主要精髓在于餡料,首先將上好五花肉剁成肉末,香干、香菇、胡蘿卜切成細粒,粉絲用開水泡軟,和香菜一起切碎;所有食材倒入盆中,加入油、鹽,再加一點老抽,增加餡料的質感和色澤,最后還加入了2味關鍵的調料:黃豆醬和甜面醬。將餡料攪拌均勻后,就可以包餃子了。
包好的餃子有2種煮法,一種是水煮,另一種則是油煎:將餃子放入平底鍋中,加水加到餃子高度的三分之二處,加一勺油,再加三五片姜和七八粒花椒,蓋上鍋蓋小火煎熟,最后淋上幾滴香油,一盤外焦里嫩、口感十足的煎餃就出鍋了。看完總結了一下:餃子做法基本沿循慣常套路,點睛之處在于以下2點,一是餡料中加了黃豆醬和甜面醬,餃子餡恁多了一份濃郁的醬香口感;二是煎餃子時加了姜片和花椒,將餃子面皮中的小麥清香和肉餡的脂肪氣息生生勾引出來,香氣四溢。
看完視頻,忍不住躍躍欲試,捱到周末,跑到超市買回各種食材和調料,沖進廚房依法炮制了一盤京味煎餃, ?蘸上醋和辣椒油,拈箸入口,頓時香留齒頰,香干的咸香,胡蘿卜的甜味,粉絲的清新,一古腦涌入口腔,讓人心里好生滿足啊。
稍微加點醬料,原本普通的食物就能變換不同的味道,我想生活應該也可以如此吧。
【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