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喜歡給任何事物下定義,那種類似于標簽式的詞,簡單幾個字就概括了所有。若一個詞不足以概括,大多數人會用“就這樣”帶過。
“就這樣”很萬能,給別人、給自己、給任何事物,都挑不出一點毛病,還能飽含各種感情。
對事,“就這樣”能左右逢源。這事成不了,就這樣吧,透著一種無奈,還夾帶著“我盡力了”的感慨;這事能成,就這樣了,帶著豁然開朗的喜悅,夾雜著千帆過盡的辛苦,和總算可以喘口氣的輕松。
“就這樣”形容人也是最妥帖的。你/我/他/她就這樣,或者就這樣了,是褒是貶隨前后語境變化而變化。話語中的感情,有時是早有預料的自信,有時則透著事后諸葛的懊惱,感情、情緒多到沒有最多,只有更多。
不管是說誰,或是誰說,“就這樣”除了能表達復雜多樣的感情、情緒外,還代表被定義的人從前如此,今后也將如此。被定義者,有的嗤之以鼻,有的如認命般乖乖地跳進命運的漩渦中。
曾經在政府機關工作過一年,接觸的人、工作環境,讓我有進入平行空間的錯覺。那時的工作環境、同事給我濃濃的質樸感。沒有電梯的辦公樓,樓道的水泥磚、待修的木質窗戶,透著上個世紀的味道;工資、福利待遇、婚姻、家庭狀況等職場、社交的禁忌內容,在這里都是公開的話題,因為領導、同事對我們新人的關心,大都是從這幾個方面開始的。
在這里,給我超乎尋常的穩定狀態。晉升的人、干活兒的人、養老的人,只要稍花點心思,都能給自己找到準確的定位,然后就這樣走下去。不管你是出口成章、文采斐然的才女,還是90年代出類拔萃的碩士研究生,都要清零過去,重新開始,有的會一直做一件工作;有的會根據上級的安排,再次清零重來。
他們給我最大的感動是,不乏別有夢想的人,但對現在的工作同樣熱情投入。有時我會說他們:“你們這輩子就這樣了。”話里有惋惜和羨慕;他們也會回我:“除了這樣,還能怎么樣?”透著得意和無奈。
這里面有一個89年的小男孩兒,生日差幾天就是一個標準的90后。常年的機關工作,讓一臉稚氣的他,透著成熟穩重。
他的經歷,是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上學是學霸,全區都有排名的那種,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畢業去銀行拿高薪,然后考事業編進了機關;畢業后就和初戀結婚,順其自然當爸爸;婚后他和老婆各自的家又都趕上拆遷,這對本來經濟就不差的他們來說,簡直是錦上添花……房子、車子、工作、老婆、孩子,他自己概括:用了幾年的時間,完成了別人大半輩子的人生任務。
很少有那么年輕的人能讓我一眼看到退休,覺得一個人這輩子就這樣了,他做到了。他覺得人生很長,既然有了別人沒有的資本,不如去做更多的事。于是,他一邊說這輩子就這樣了,一邊給自己定新的計劃。為了有更好的仕途,考公務員、讀研升級學歷;給自己的人生另一種可能,比如計劃開一家烤串店……他在不斷的給自己找清零的理由,防止這輩子真的就這樣了。
有的人一生注定會比別人精彩很多,要完成好幾個“就這樣”。
比如達芬奇,在他一生的67年里,有《蒙娜麗莎》這樣的傳世名作,還是個學識淵博的天文學家、發明家,任職過軍事工程師和建筑師,稱得上是個藝理雙馨的天才。
也有人一條道走到黑,用同一個職業在不同領域各有建樹,比如我喜歡的女演員天海佑希。雖然她一直是個演員,但角色和表演類型的跨度很大。1995年前,她是寶冢歌劇團里最優秀的歌舞劇演員之一,創造了新人出道成為公演主役時間最短、最年輕月組主演男役這樣的記錄;1995年后轉行到舞臺劇和影視界,沉浮10年,在38歲時才憑借《女王的教師》迎來事業的第二春,變身當代“女王”。
一輩子很長,有的人可以只做一件事,比如電影《太極1》里的楊露禪,故宮修文物的師傅們,還有被稱為職人的中外手藝人們……他們用一個成功的“就這樣”,反擊了無奈、別無選擇的“就這樣”;還有的人一生必須要做好幾件事,比如達芬奇、天海佑希……他們用很多個“就這樣”,反擊了單一的“就這樣”。
對不迷信“就這樣”的人來說,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都可能是另一個“就這樣”的起點。
記得十幾年前看過一部電影,女主角希望自己30歲前能完成結婚和事業兩件大事,但在29歲這一年雙雙失意。在電影最后,她告訴自己,不管如何,30歲后,又會一切重新開始,一定要加油。
其實不管是30歲,還是40歲,在以后的日子里,今天都是余生的第一天。這是比出生更美好的新生,不需要嬰幼兒時期的蹣跚認知,直達完全自我負責的年紀。
在這樣的日子里,每個人都有自主選擇未來的機會。褚時健可以從85歲開始種橙子,我們也可以在30、40歲時理智地拋開“就這樣”,制定新的人生計劃,不然后面的幾十年會很無聊。
曾經很羨慕比我年紀小的人,認為他們還年輕,經得起沉浮。但現在看來,我和他們一樣,同樣經得起那些沉浮,因為余生還長,不應該被隨便定義。
(本文為九月原創,如非本人授權,禁止一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