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們中國啊,有一本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它就是唐代陸羽寫的《茶經》。
? 陸羽(733年-804年)字鴻漸,湖北天門人,他的一生是比較坎坷的。三歲時就被自己的爹娘遺棄,成了孤兒,后被寺廟的僧人收養。陸羽這個名字是收養他的竟陵龍蓋寺住持僧智積禪師以《易》自筮,得《蹇》之《漸》,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蹦艘躁憺槭?,名而字之的。九歲的時候,那個師傅想讓他出家,小陸羽不喜歡在寺廟里生活,他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理由拒絕了。然后就跑到外面的戲班子里謀生。為了避安史之亂,又去了湖州。在那里,他得到了命中貴人詩僧皎然跟顏真卿的相助,尤其是是皎然,陸羽茶經的很多理念都是源于皎然。
? 皎然(720—792),俗姓謝,長興人,是南朝宋謝靈運十世孫。皎然比陸羽大十三歲,跟陸羽是亦師亦友的關系,皎然在顧渚山有自己的茶園,為陸羽學習跟熟悉顧渚紫筍茶提供了很大幫助。皎然死后,安葬在湖州杼山,陸羽死后,亦同葬杼山。
? 陸羽一生未娶,把他自己全投入到了對茶的研究當中,整天穿山訪茶,樂此不疲。皇甫冉寫過一首《送陸鴻漸采茶》,把陸羽醉心茶研究的日常生活描繪得野趣盎然:”采茶非采菜,遠遠上層涯。布葉春風暖,盈筐白日斜。舊知山寺路,時宿野人家。借問王孫草,何時泛碗花?!?/p>
? 在顧渚山里,陸羽以顧渚紫筍為藍本,寫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边@就是顧渚紫筍茶的真實寫照。所以我跟跟朋友們說,不喝顧渚紫筍,您是不能完全讀懂《茶經》的。? ? 我自己每年都要到顧渚,先在大唐貢茶院(歷史上第一座國營茶廠)祭拜陸羽,再到山中訪茶、做茶,制我自己綠茶三兄妹的大哥“金石冽”。
? 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著有《金石錄》一書,其中整理的《唐義興縣重修茶舍記》碑刻云:“山僧有獻佳茗者,會客嘗之。野人陸羽以為芬香甘辣,冠于它境,可獻薦于上”。顧渚紫筍從唐朝的廣德年間開始進貢,是歷史上最長的貢茶,歷經876年。
? 顧渚紫筍的產地顧渚山,海拔355米,屬水口鄉顧渚村。水口鄉就在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城西北,與蘇、皖交界,三面環山,東臨太湖。去過的朋友都知道,那兒真的是山清溪秀,云霧繚繞,修竹茂林,青苔覆地,是難得的好茶山。你說顧渚山有多神奇吧,茶圣陸羽、茶神裴汶、茶仙盧仝三這位茶界的大仙都與顧渚山有著枕石之情。喜茶的人有誰不知道《茶經》、《茶述》的,又有誰不會背誦“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钡?。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 茶圣”陸羽相提并論。
? 當時的文化名人也常聚湖州,774年(唐大歷九年)三月,時任湖州刺史的顏真卿在朋友潘述家的“竹山堂”中邀請了陸羽、皎然、李萼、陸士修、韋介等十九位名士聚會飲宴。您看,陸羽是茶學的祖師爺,李萼是安史之亂中的名臣,皎然就更不用說了,是陸羽的師傅。用現在的話來講,這在當時是最高規格的文化名人沙龍了。席間吟詩,每人依次各作兩句,相聯成篇,由顏真卿書記,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茶文化名句帖--《竹山堂連句》。真跡現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去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朋友應該見到過這個帖子。陸龜蒙在唐朝末年也隱居在長興,在顧渚置辦茶園,與皮日休作詩唱和,留下著名的茶詩《茶中雜詠》跟《奉和襲美茶具十詠》。顧渚山真稱得上是中國茶文化的活水源頭。
? 顧渚山有兩艷,一是貢茶-顧渚紫筍茶,二是貢泉-金沙泉水,二者絕配。正應了明朝田藝蘅在他的《煮泉小品》里寫的“鴻漸有云 :“烹茶于所產處無不佳,蓋水土之宜也 ”此誠妙論”之言。
? 顧渚紫筍茶,芽頭茁壯高挺,綠葉披卷,芽頭比葉子要長出一些。大家要知道顧渚紫筍的紫色,只是表現在野生茶新長出的筍樣芽頭上,后出的葉片是不帶紫色的。它的紫色不同于一般茶葉因花青素含量高而導致的紫色,它的紫色是淡淡的紫色,是品種特征。
? 金沙泉的特點是水質清冷、甘爽,用來烹煮紫筍茶,茶湯清冽,鮮香撲鼻,入口雋永,茶泉交融,相得益彰。清《長興縣志》記:“顧渚貢茶院側,有碧泉涌沙,燦如金星”。故而得名金沙泉。過去在唐朝清明前,官府會用特制的銀瓶盛金沙泉專程送長安進貢?!缎绿茣さ乩碇尽罚骸昂萁鹕橙载暋?。中唐詩人杜牧就此寫道:“泉瀨金沙涌,芽茶紫壁截”,可見紫筍茶和金沙泉堪稱絕配。
? 明前的顧渚山中,游魚淺戲,山鳥清鳴。我用橄欖炭起火,煮金沙泉水,瀹紫筍茶,槍旗舒展,佇立杯中。飲來如啜甘露,入體卻又有金石之氣,這一陰一陽兩種茶感的存在是其它茶類所沒有的,非常特殊。不飲此茶,難以體會。
? 曾經翠冷雙絕艷,今到顧渚再品嘗。
? 生之大幸!
(部分照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