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 ? ? ? ? ? ——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
? ? ? ? ? ? ? ? ? ? ? ? ? ? 沈復之夢
沈復生于乾隆二十八年,時值太平盛世,生在衣冠仕宦的體面人家,又住在蘇州浪滄亭畔,自認為蒼天厚待于他,因有悟于東坡詩云“事如春夢了無痕”,認為逝去的時光若不用筆墨記下來,便了無蹤影,未免辜負蒼天的厚愛。
(沈復的文字干凈清爽,緩緩道來,筆下文字不博眼球,但求不負逝去之時光。雖生于體面人家,也正值太平盛世,然而無法擺脫的拮據生活跟隨了他漫長的歲月,窮困到甚至于兒女離散、妻子離世都無能為力。)
“若為兒擇妻子,則非淑姐不娶。”
(故事總是在美好之中開始,而沈復對妻子的愛也因為這句話為人們樂道。)
因為暑熱蕓終日伴我研習書卷、談論古史、品月評花。蕓不擅長喝酒,強勸她,也不過能飲三杯,我就教她“射覆”這種行酒令的法子,于是夫妻飲酒作樂。我自以為人世間的歡樂,無過于此了。
(林清玄講說:人生至味是清歡。用在他倆身上貼切無比。這樣和諧的夫妻關系,合拍的共同愛好,讓當世的婦女們羨慕的同時感嘆結婚時腦子里進的水。)
“李太白是知己,白居易是你的啟蒙老師,我又恰好字三白,是你的夫婿。你與這個白字怎么這么有緣呢?”
夫妻互相敬愛,二十有三年,如梁鴻孟光舉案齊眉,時間越久,感情越密。
有些老年夫婦,把彼此當仇人看待,不知是為什么?還有人說,不這樣爭爭吵吵,怎么能白頭到老呢?如今想想當真是這樣吧。
看著這句話真的莫名的感傷,爭吵委屈怒罵想離的夫妻竟然由于各種原因分開不了,而真正令人艷羨的沈復夫婦卻生死永隔,無處話凄涼。)
七夕節,我刻了兩枚“愿生生世世為夫婦”的印章。自己拿了陽文印,蕓拿了陰文印,作為往來書信蓋章之用。
(古人的浪漫詩意真的超過現代人太多太多,現世的我們愿意買買買,卻不會想到自己動手做禮物,總是感嘆送不好東西,卻不愿花心思去研究對方的喜好。復制品泛濫,真正屬于情人間的東西少之又少。)
蕓道:“宇宙之大,共享著這一個月亮。不知道今天這世上,是否也有別家夫妻,有如我倆這樣的感情興致么?”我道:“納涼賞月的人到處都有。如果是品評談論云霞、在深閨幽閣里詩情畫意、兩心相許的夫妻,也一定不少。但如你我夫妻兩個,只在一起誠心看云觀月的,怕就沒什么了。”
(不說誠不誠心了,有多少夫妻會在一起看日出日落、看云觀月呢?選擇真的比努力重要,琴瑟相鳴,不過美好愿望,抑或曇花一現,終是現世人們心口一根刺。)
為了避暑,兩人來到一處幽靜之地。蕓道:“以后哪年,當與郎君在這里造個房子,繞著屋買十畝菜園,招來仆人仆婦種植瓜果蔬菜,來供給日常家用。郎君畫畫,我來刺繡,當作品詩飲酒的資費。這樣布衣菜飯,終身快樂,不必計劃去遠游他處了。”我對這想法深為贊許。
(真正幸福的伴侶,擁有彼此便足夠豐饒多姿,根本不需要外在的熱鬧來充溢其中。)
? ? ? ? ? ? ? ————以上選自《閨房記樂》
在蕭爽樓聚會,有四個禁忌,忌談官宦升遷、衙門時事、八股文章、打牌擲色。有犯忌的,必得罰飲酒五斤。另有四樣受肯定的,慷慨豪爽、風流蘊藉、落拓不羈、澄靜緘默。
(總覺得這是一群落拓文人之間的聚會,好在豪爽大度,不至郁郁寡歡。)
? ? ? ? ? ? ? ————以上選自《閑情記趣》
沈復認為他人生的坎坷是因為自己多感情,重承諾,爽直不羈,結果轉而成了牽累。
(這幾個都是褒義詞,若相同意思改成不理智,重面子,情商欠佳,是否更符合要表達的意思。)
有朋友,某次手頭困窘,要借五十金,請沈復做擔保人;想著盛情難卻就答應了,誰知這朋友不知所終,沈復一開始以筆墨做抵押,后漸漸沒了東西可以償還。父親知道后大發雷霆將他們趕出家。為了躲避追債人和鄰舍,五更天就出門,蕓強顏歡笑道:“當年因為一碗粥而聚在一起,如今又喝這一碗粥而離散。”骨肉分離到這樣的地步,終究令人覺得悲慘傷痛。
(生離比起死別,是不是更讓人肝腸寸斷?)
父親過世,弟弟怕哥哥來分家產,而沈復嚴正地說:“兄長我雖然不肖,并未作惡不端。此次我為父親奔喪歸來,本來是盡做兒子的孝道,豈是為了跟你爭遺產呢?大丈夫重要的是自立,我既然是空手回來的,如今仍空著手走就是了。”
(文人的清高,在這件事中也是表露無遺,但是看到后來反而不喜歡這種什么都沒有的清高孤傲,連妻子兒女都養活不好,這樣的清高是不是也自私了點。)
? ? ? ? ? ? ? ————以上選自《坎坷記愁》
感沈復:
本書的譯者周公度說:“沈復之文,有著落花流水的時光散漫,庭園夢境的從容靜寂,與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
的確,這本書的閱讀是在散漫從容之中度過的。《浮生六記》,沈復將自己的一生劃成了六個板塊,愜意與憂愁交織互融,不禁讓人想到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當時讀著讀著便熱淚盈眶。文字是有溫度的,文字是有感度的,真情實感永遠勝過精心雕琢。
陳寅que也曾有感:“吾國文學,自來以禮法顧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間關系,而于正式男女關系如夫婦者,尤少涉及。蓋閨房燕昵之情意,家庭米鹽之瑣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籠統之詞,概括言之而已。此后來沈三白《浮生六記》之《閨房記樂》,所以為例外創作。”而沈復自己是這樣說的:“因思《關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婦于首卷,余以次遞及焉。”
能夠將《閨房記樂》列首,也是因為沈復的妻子是蕓,而不是無才便是德的婦人。我的心意你能揣摩,你的想法我能理解,我的建議與你不言而合,你的一粥一飯我能感念。婚姻需要經營,但更是一種運氣的集合,尤其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會,若蕓嫁的是崇奉男尊女卑的男人,若沈復娶的是斤斤計較的長舌婦,哪里來的“閑情”,又哪里來的“記樂”。
一花一葉總關情。兩人的深情厚意源于兩人都是有“情趣”的人。一起“射覆”行酒令,一起觀月品云霞,一起向往布衣蔬食的生活,有伴如此,夫復何求?
不過對于沈復,總也稱不上喜歡二字,他有他的專情,他有他的灑脫,但他有他的逃避,他有他的固執。“閑情”固然好,但也是“閑”后的“情”,既已成家,立業應為首要,即使對方有情飲水飽,但還有兩個孩子嗷嗷待哺。以至于到后來每次看他的閑游,想到的都是他們入不敷出的生活,那需要蕓典質換來的酒,那骨肉之間無奈的分離。我竟有些哀其不爭,哪怕窮困潦倒,也不愿放下清高拿回父親遺產中屬于自己的那部分。
他的逃避還表現在家庭關系中。蕓先后被他的父母誤會,而沈復卻從未替蕓多說什么,更別提據理力爭了,所以到后來兩人不得已被趕出家,也是各種關系積累到一定時候的爆發罷了。
沈復的好或者不好也許都是因為他的“不食煙火”,好在蕓也是一樣的“不食煙火”,即使是彩禮里的珠花——自己僅有的首飾也可以拿出來給人。
寫到這里竟有些同情沈復,性格的缺陷也許他早已察覺,只是沒有改變的勇氣和機遇,他和蕓一樣,受了委屈只往自己肚子里咽,憋出了淚也憋出了妥協。
沈復有沈復的才,沈復有沈復的情,沈復有沈復自己的夢,只是浮生若夢,雖說有了“一生一世一雙人”的專情,終化成“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愁思。
? ? ? ? ? ? ? ? ? ? ? ? ? ? 陳蕓之夢
陳蕓自小聰穎明慧,學說話時,聽講一遍《琵琶行》,便能背誦。四歲時,她喪了父親,親眷便只剩母親和弟弟。家徒四壁,無所憑依。蕓年紀稍長后,女紅習得嫻熟,便為人做一些針線活。家里三口,都靠她十指操勞過活。?
(蕓這一生也算是苦中作樂吧。)
她削肩膀長脖子,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之間,神采飛揚,唯有兩齒微微露出,算是相貌上面,略微美中不足之處。情態纏綿,讓人神消。
(蕓的品性之美早已蓋過外貌之美,對于外貌倒是有種無需多言已足夠的意味。)
沈復當夜送親戚到城外,回來時已三更,陳蕓藏著暖粥和小菜。
成婚之日得知,為了為我祈福不長水痘,蕓已經吃了好幾年的齋了。而且是沈復暗暗計算,并非蕓娘自己明說。
(蕓對于沈復的愛,真的是在心底長出了花。)
我弟弟啟堂的媳婦,給她下催妝禮時,家里缺了珠花,蕓便拿出當時她所受彩禮里頭的珠花,婢女仆婦在旁為她覺得可惜,蕓便道:“凡身為女人,已經算純陰之體;珍珠更是純陰的精華,我用來做首飾,克了所有的陽氣,也不好。既然如此有什么珍貴的呢?”反倒是破書殘畫這些,蕓卻極為珍惜。
(蕓身上難得的不是她不物質不愛貴重首飾,而是出身貧寒卻也愿意拿出僅有的首飾。這樣的女子內心該是有多少恬淡和豐盈。)
蕓的癖好既與我相同,而且能察言觀色、推敲眉目,所以我一舉一動,對她使個眼色,她便心領神會,無不辦得頭頭是道。
(建之于“愛”上的默契,眼前總不自覺會浮現心領神會后的莞爾一笑。)
逢神誕節日,女扮男裝游玩。
(在封建社會,如蕓般女子真也罕見,女扮男裝一事,著實不像溫婉恭敬的她會做出來的。這不是膽大,應該是一種情趣吧。當然沈復也不是一個迂腐的文人,反而攛掇妻子做出出格之事。)
我表妹婿問:“如果你夫郎納妾,必然納一個又美又有韻味的嗎?”蕓道:“那是當然。”從此她為這事掛了心,癡心幫我物色美妾。
(這真的是作為現代女性的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梗,我可以理解幫丈夫操辦娶妾之事,卻不能理解“癡心”二字,雖然看的宮斗劇不多,雖然知道那時三妻四妾無比正常,但是真心實意幫愛人找妾真的是超出普通女子的境界。)
? ? ? ? ? ? ? ————以上選自《閨房記樂》
在靜室里焚香,算是清閑中的雅趣。蕓曾焚沉速等香:先把香在飯籠里蒸透,在爐上擺一個銅絲架,把香放在架子上,離火大概半寸模樣,徐徐烘著,如此香味幽韻,又沒有煙。
(蕓有雅趣,也有雅思,聰慧如此,怪不得沈復如此之愛,今人如此之贊。)
蕓則賣了自己的釵子,來做沽酒的費用,沒有半點猶豫之色。
(有了前文的珠花之事,這個舉動合情合理,身為丈夫的沈復應該也是感恩在心吧。)
菜花黃的時候,我苦于沒有酒家可以作小酌之飲。如果帶著食盒去,對著花喝冷酒吃冷食,那是一點意思都沒有。蕓道:“何不雇個餛飩擔子去?妾身先把菜肴烹調妥當,明天到了地方再一下鍋,茶酒兩樣都齊全了。”至于烹茶的器具,蕓道:“帶一個砂罐去,用鐵叉串著罐柄,去了餛飩挑的湯鍋,把砂罐懸在爐灶上,加柴火煎茶,不也很方便嗎?”
(蕓的巧思總是那么讓人驚嘆,怪不得林語堂稱贊她:“蕓,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夏天樓下的窗都拆了,因為外頭沒有欄桿,看去覺得空洞、無遮攔。蕓說:“有舊竹簾在呢,用幾根黝黑色的竹子,一豎一橫,留出走路的空間,截半幅簾子,搭在橫竹上,垂到地面,高度與桌子相齊,中間豎四根短竹子,用麻線扎好固定,然后在橫竹搭簾的地方,尋些舊的黑布條,連橫竹裹住縫上。這樣可以有個遮攔,可做裝飾,又不費錢。
夏天荷花初放時,晚上閉合,白日盛開。蕓便用小紗囊,撮少許茶葉,放在荷花心。第二天早晨取出,烹了雨水來泡茶,香韻尤其絕妙。
(特別想試一試用這種方法泡出來的茶到底能香到什么程度,體會一下到底什么叫“香韻”。)
? ? ? ? ? ? ————以上選自《閑情記趣》
沈復的父親認為兒媳婦既能提筆寫字,沈復母親以后的家信,就由蕓來負責。后來家庭里偶有閑言碎語,沈復母親就認為是蕓在家書里敘述不對,于是不讓蕓代筆寫家書了。沈復的父親不知,以為是蕓不屑代筆寫家書,很生氣。而沈復想代蕓解釋清楚,蕓反而說:“寧可被公公責備,不能因為這事失去了婆婆那里的歡心。”后沈復的父親想找一個在外地能服侍自己飲食起居的人,沈復托蕓幫忙找尋,后沈復母親知道了,蕓就在婆婆那里受了冷落失了歡心。
(封建社會處處要討歡心,討丈夫歡心,討婆婆歡心,討公公歡心,討小姑子歡心……嫁到一戶好人家比嫁給一個好丈夫重要多了。反觀現在,女性獨立自主,一言不合大不了不往來,也不礙著什么事,的確時代進步。但總覺得這種“自我”的同時也伴著“自私”的成分,所以總有感嘆人與人越來越難相處,是否也有這一方面的原因。)
蕓十天繡完《心經》,病勢加劇,不能自理,于是上上下下都有些煩她。
(之前做得再好,終究敵不過一朝臥床。)
蕓在將死之前唏噓道:“郎君之所以不得父母的歡心,如此流離顛沛,都由于妾身的緣故。妾身死了,公婆的心自然可以挽回,郎君也可以免了牽掛。堂上公婆有年歲了,妾身死了,郎君應當早點回去。愿郎君另外續弦,配一個德容兼備的女子,來奉養雙親,撫我遺子,妾身也瞑目了。”
(將死之言,令人嘆惋,到死了想著的都是別人,美好的女子不長命,留下的遺憾也只有沈復能懂一些吧。)
? ? ? ? ? ? ? ————以上選自《坎坷記愁》
感陳蕓:
陳蕓這樣的女子無論放在封建社會還是現代社會,應該都是頗受歡迎的妻子人設。可以把家里安置得井井有條,也可以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體恤丈夫,孝敬公婆,善解人意,又溫和聰慧。也許真的是因為她太好了,所以上天都嫉妒,早早地把她招走了。正如書后評論“美婦得才人,雖死賢于不死。彼庸庸者,即使百年相守,而不必百年而泯然盡矣。造物所以忌之,正造物所以成之哉?”
有多少相親相愛的歡愉,就要承擔多少生死相隔的悲念。心中有花才能花開不敗,心中有情才能溫暖一生,蕓這一生雖短,也嘗盡艱辛,但愛不滅,生活依舊情趣盎然,羨煞旁人。
浮生若夢
? ? 終以為貧賤夫妻百事哀,生活不過是斤斤計較后的一地雞毛,看過《浮生六記》才發現,境界的悲哀才是真的悲哀,精神的貧困才是真的貧困,正如《金剛經》里一詞:心無所住。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不會被一時一事所羈絆。大多數夫妻被困窘的生活磨平了愛意,而沈復和陳蕓卻是在清貧之中一次一次去尋找可得的樂趣。可享“明月松間照”,可看“清泉石上流”,可聽“鐘磬音”,可感“花濺淚”,可布衣蔬食,可踏雪尋梅。
? ? 然鶯鶯燕兒終離散,深深感懷的同時不禁感嘆這浮生若夢,到底為歡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