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想談談《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第五個習慣“知彼解己”。
什么是“知彼解己”?
??????? 知彼解己就是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后再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
?????? “知彼”是交往模式的一大轉變,因為我們通常把讓別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大部分人在聆聽時并不是想理解對方,而是為了做出回應。這種人要么說話,要么準備說話,不斷地用自己的模式過濾一切,用自己的經歷理解別人的生活。
????? ?“知彼解己”告訴我們“知彼”要先于“解己”。
為什么“知彼”要先于“解己”?
??????? 我們常常做的是表達自己,希望別人理解自己。其實大部分人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個人認為主要緣于我們從小成長的環境,父母其實很少真正去理解我們、了解我們的需求,父母只是單純地把他們認為好的東西強加給我們,而并不問我們是否愿意接受。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個體,往往喜歡尋求理解與支持,就是心理學常說的,我們很多時候需要“被看見”。
??????? 基于此,你如果能“看見”你的溝通對象,那么他就很可能從內心接納你,這個時候你再去表達自己,就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如何做到“知彼解己”?
??????? “知彼解己”的關鍵在于“知彼”。
??????? 如何做到“知彼”?作者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方法“移情聆聽”,由于“移情”在心理學中有其他意思,我下面會選取更為貼切的詞語“共情聆聽”來闡述。(在心理學里“共情“跟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更接近,這可能是翻譯的問題。)
?????? “共情聆聽”是以理解為目的的聆聽,要求聽者站在說話者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感受。它的本質不是要你贊同對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對方。
?????? “共情聆聽”不只是理解個別的詞句而已。據專家估計,人際溝通僅有10%通過語言來進行,30%取決于語調與聲音,其余60%則靠肢體語言。所以在傾聽的過程中,不僅要耳到,還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體會。
在傾聽時注意以下三種不利于溝通的傾向:
價值判斷——對旁人的意見只有接受或不接受。就是要求我們不做評判
好為人師——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忠告
自以為是——依據自己的行為與動機衡量別人的行為與動機
?????? “共情聆聽”是“知彼解己”的基礎,它是心理咨詢中的基本技術,但對初學者來說并不容易掌握,還需要我們常常地自我覺察和不斷地練習。
???????對于“解己”,作者認為“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集中體現了讓他人理解自己以及有效表達自己的精髓。品德指的是你個人的可信度,是人們對你的誠信和能力的認可,是人們對你的信任,是你的情感賬戶。感情指的是你的共情能力,說明你能通過交流迅速理解他人的情感。理性是你的邏輯思維能力,即合理表達自己的能力。
?????? 請注意這個順序:品德、感情、理性。首先你本身的品德,然后是你同他人的關系,最后是你表達自己的能力,這是另外一種重要的模式轉換。多數人習慣直接用邏輯表達自己,意圖說服別人,卻從來沒把品德第一,感情第二放在心上。
?????? 表達自己并非自吹自擂,而是根據對他人的了解來訴說自己的意見,有時候甚至會改變初衷。因為在了解別人的過程中,你也產生新的見解。
?????? 先理解別人。在問題出現之前,在評估和判斷之前,在你表達個人觀點之前,先理解別人,這是有效的相互依賴關系中最有用的習慣。
?????? 當我們真正做到深入了解彼此的時候,就打開了通向創造性解決方案和第三條道路的大門。我們之間的分歧不再是交流和進步的障礙,而是通往協同效應的階梯。
?????? 在“知彼解己”的路上,與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