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依戀理論最初是由英國發展心理學家John Bowlby提出來的。Bowlby最著名和持久的研究就是研究初生嬰兒與他的照料者的依附模式。他從觀察中發現和歸納出Attachment Theory。該理論認為嬰兒出于安全需要把依戀對象當做安全基地。依戀理論認為,我們心理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取決于我們的心理結構中心是否有一個安全基地。正如前面所說,人們都有依附的需要,這個可以依附的對象必須是可以信任的并且能夠提供給我們支持和保護的重要他人。而在我們很小的時候,這個安全基地更多地是由媽媽來承擔的。
? ? ? ? Bowlby認為:嬰兒出生到6個月大的時候處于前依戀階段,對應信任與懷疑的發展矛盾;6個月大到8個月大的階段處于依戀正在形成階段;8個月大到18個月大的時候處于清楚的依戀關系建立時期;18個月大到2歲,嬰兒與母親互動的雙向依戀風格形成。Bowlby的學生Mary Ainsworth為其理論作后續研究和測試,并提出了“陌生人情境法”(strange situation)這一研究范式。
? ? ? ? 在這個實驗過程中,母親帶嬰兒進入實驗場所,這是一個陌生環境,實驗者作為陌生人出現在實驗場所里,但不干涉母子的活動,片刻后母親獨自離開,由嬰兒單獨與實驗者相處,由實驗者觀察嬰兒的表現,再片刻后母親返回。實驗者記錄這個過程中嬰兒 從始至終的行為和情緒表現情況。這個測驗給嬰兒提供了三種潛在的難以適應的情景:陌生環境(實驗場所)、與親人分離和與陌生人相處,通過測驗來研究嬰兒在這幾種不同的情境下表現出的探索行為、分離焦慮反應和依戀行為等。
? ? ? ?由此得出三種依戀關系:安全型關系、焦慮-矛盾型關系(又叫做抗拒型依戀)、回避型關系。
? ?1、安全型關系(securely attached)。
? ? ? ? 實驗當中嬰兒以母親為安全基地愉快玩耍,根據母親和陌生人的交談情況作為社會參照決定對陌生人態度。母親離開后哭泣,母親回來后立刻得到安撫。
? ? ? ? 媽媽在這種關系中對孩子關心、負責。體驗到這種依戀的嬰兒知道媽媽的負責和親切,甚至媽媽不在時也這樣想。安全型嬰兒一般比較快樂和自信。
? ? ? ?2、焦慮-矛盾型關系又叫做抗拒型依戀(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
? ? ? ? 實驗當中嬰兒和母親不怎么交流,第三片段中和陌生人相處較好,第八片段母親回來的時候開始哭泣,嚴重的捶打母親。媽媽在這種關系中對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別關心和敏感。嬰兒在媽媽離開后很焦慮,一分離就大哭。別的大人不易讓他們安靜下來,這些孩子還害怕陌生環境。
? ? 3、回避型關系(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
? ? ? 實驗當中嬰兒一直和母親保持距離,即便母親離開和回來也沒有哭泣和歡喜的表現。這種關系中的媽媽對孩子也不很負責。孩子則對媽媽疏遠、冷漠。當媽媽離開時孩子不焦慮,母親回來也不特別高興。

? ? ? ? 后來研究者又提出了第四種依戀關系:混合型依戀關系。實驗中孩子每個階段都有可能哭泣和惱怒。這種依戀關系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最多也最難干預和改變。

? ? ? ?Bowlby認為在個體和依戀對象的實際交往中形成了個體和依戀對象之間的內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IWMs),它是對早期依戀經驗的內部表征。內部工作模式最初是基于年幼兒童對依戀對象的行為的預期而建立的,之后逐漸發展成為包括兒童自身、依戀對象、對各種關系經驗的解釋,以及如何與他人交往的決策規則等內容極為廣泛的表征。內部工作模式中最重要的兩個角色:一個是依戀對象,指的是當嬰兒需要時看護者是否是可得的、敏感的和有反應的;另一個是嬰兒自身,指的是嬰兒認為自我是否有價值或值得關愛和看護。
? ? ? ? 分離焦慮

? ? ? ? 我們每個人在8-9個月大的時候都會有分離焦慮,雖然本質上是孩子社會性的發展,能夠辨別危險,代表了孩子記憶力的發展,與孩子處在感知運動階段,客體永存性相關,但是很多家長都不知道,那個時候我們撕心裂肺的哭聲是以為母親離開了就永遠的離開了。小孩子的分別,從來都像永別。
? ? ? ? 當然安全型依戀關系對孩子的成長相對更有益,這樣的孩子安全感和歸屬感比較容易實現滿足。但是每種依戀關系也都有利有弊,具體要分情境對待。
? ? ? ? 其實我就是回避型依戀關系。我的親子依賴關系最初不是和母親建立的,是和我的外婆。在我媽媽看來,我可能更獨立自主,很多事情也就放手讓我自己處理、面對和承擔。這對以后個體的性格氣質都會有影響。當我們面對一個人表現出不同的反應的時候,我們應該常常想,他和我一樣小的時候是怎樣的一個孩子。
? ? ? ? 親子依戀關系對個體的發展影響深遠,但依戀關系不僅僅只有一段,依戀對象也不只是母親,可能是父親、親人、朋友、戀人。雖然模式容易受最初影響,而且是動態可以改變的。
? ? ?“你的依戀影響你戀愛了嗎”
? ? ? ? 到20世紀 80年代中后期為止,依戀理論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兒童研究領域,直到 1987年,人格和社會心理學家們的加入,才使得依戀的研究拓展到了成人階段,典型的標志是 Hazan和 Shaver發表了一篇題為《浪漫的愛可以看成是依戀過程》的論文。他們認為 Ainsworth等人提出的三種依戀類型同樣也能應用到成人的戀愛過程中。因此,他們在 Ainsworth等人對嬰兒依戀模式描述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簡單的自我報告量表。在這個測量中,受測者要求從三個有關依戀類型的描述中挑選一個最能夠 反映他們在戀愛中經常有的感覺和想法。如安全型的描述以信任對方,喜歡保持親近為特征,而回避型的描述是缺乏信任,喜歡跟對方保持情感上的距離,焦慮型的依戀類型的典型特征是對戀人的情感效用性缺乏信息,有一種強烈的、而又不太滿意的與對方親近愿望。
? ? ? ? 鮑爾比認為,嬰兒會形成一種人際關系的“內部工作模式”。 如果孩子在早期的關系中體驗到愛和信任,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可愛的、值得信賴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戀需要沒得到滿足,他就會對自己形成一個不好的印象。 ? ? ? ? ? ? ? ?“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不只覺得自己不受父母歡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歡迎。相反,一個得到愛的孩子長大后不僅相信父母愛他,而且相信別人也覺得 他可愛。”
? ? ?個體早期形成的“內部工作模式”,在建立親密關系的行為中起主導作用。嬰兒的母親或者養護者有不同的對待嬰兒的方式, 比如對嬰兒的需求的敏感與否,忽視與否等,都會在無形中在嬰兒的心理產生某種影響。嬰兒每天就是在與養護者的這種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對成人的預期,這種預期漸漸發展為一種“內部工作模式”,這種模型內化了對依戀對象和自己以及兩者關系的內在表征,最后轉變為一種無意識、自動化的運作。這種行為模式一旦形成, 就具有了很強的保持自我穩定的傾向,并且會在行為主體(嬰兒)的潛意識中起作用。這種行為模式將對兒童的各種社會人際關系(如母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 系等)都產生影響,更會對其成年以后的人際關系和婚戀關系都產生長期的影響。所以說,“內部工作模式”,其實質是兒童對自我、重要他人以及人際關系的一種穩定認知。這種“內部工作模式”主要以無意識方式運行,并且一旦建立起來就傾向于永久,它決定著兒童的行為方式,并成為未來人際關系的參照系。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傾向于用己有的“內部工作模式”去理解新的信息,早期經驗就是這樣對個體日后的發展起作用的,它會引導個體去思考自己應該得到何種對待和關注、 給他人怎樣的信任和支持、對他人的需要給以怎樣的關注,以及在親密關系中的交往策略等。并且會投射到其他與其發生親密關系的人身上的。
? ? ?嬰兒一歲時的依戀狀態對其后期人際模式有非常大的影響。安全型的男孩長大后心理健康水平要比其他類型的男孩高。嬰兒期的孩子們在成年后更善于交往,也能體會到更大的情緒強度,也會被別人評價為更積極、更陽光。此外,成人的浪漫關系與在嬰兒期所發展的依戀風格有關(Fraley & Spieker, 2003)。由此可見,依戀風格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