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翠俊秀的井岡山再向西行,就越過吉安府的地界,而進入湖南境內。
故事的發生地就在這贛湘交界的古官道邊。
因為村前有三口水井,所以村名也叫三口井村。
話說先前,此地無村無寨,只有幾間茅舍,半搭涼棚,和一個老大娘,帶了個半大小子,開了一家茶棚,供過往人等小憩歇腳。因需緊靠官道,招徠生意,就這半坡半嶺的,這茶棚的飲水,都是老大娘娘倆一桶一桶從坡下半里路,落差得有九十米的山澗溪流里挑取。所以那水,是相當的金貴。
就這么一日一日,一年一年。過往客商走販,兵卒官員書生,各色人等,習以為常,經過憩息。
這一日,酷暑炎炎,蟬鳴嘶嘶,熱浪騰騰。一神仙化作落魄道士,破衣襤褸,逶迤行來。
討了一碗水飲罷,又討了一碗,接二連三,竟飲了九碗,方才渴解腹滿,大呼舒服。
休息片刻,和娘倆三言兩語講古。一時順口問道“店里可有佳釀美酒,能否討得一壺解饞”。
大娘欲待開口,那半大小子搶先道“道長,此地半坡半嶺,一桶清水,猶需往來上下半里山路,哪得更備家釀美酒咯。道長若要解饞,怕得需經此再前往十數里外的寧陵集,方才能夠。”
那神仙看這娘倆,本分敦厚,秉性純良,一時動念,便把九只水碗,作法覆于茶棚旁沙地,囑咐不到明日酉時,斷斷不可揭開。如此這般,交待完畢,如風而去。
翌日,客商走卒往來,娘倆照常端茶倒水,忙碌營生,未暇多慮。
怎料正午時分,客人忽多,一時水碗竟不夠用。老大娘吩咐半大小子到沙地揭起六個碗,洗凈應急。
如此匆匆忙忙碌碌,午未申時統統消磨,日頭西去,天色突變,烏云壓頂,暴雨驟至。
一時夜色深濃,一夜暴雨未停。
次晨雨霽天晴,天空湛藍幽深,娘倆起來忙碌張羅,赫然發現沙地上三口覆碗的位置,冒出三眼清泉,清氣蒸然,酒香撲鼻。娘倆取飲欣然,歡騰不已。
每日汲泉水而為酒,買賣走販,泉水不竭而銀錢豪聚。不數年已然富甲一方,而所售之酒,更是享譽百里之外。一時舉國上下,無不以宴飲三口井酒為尚。
娘倆言談舉止,身份地位,已儼然非昔日可比。
這日,神仙又化作一落袥乞丐,下界途徑此地。
當年之茅舍陋棚,已換作青磚大院。小二仆傭,往來招呼,好不熱鬧。乞丐欲待討碗水喝,竟被驅趕喝逐,未得其門可入。只得作法入院,見娘倆正得下人伺候,斜躺井旁涼亭內閑敘。便假作可憐,近前討要水喝。娘倆雖喝止了下人。但只聽得已是青年的半大小子熠熠笑道“清水倒是難取,美酒可能管夠”。
乞丐裝作不解道“這聽聞酒價不菲,只需有碗水解渴,就千恩萬謝了”。
一時趁下人取水之隙,閑敘起來。乞丐裝作艷羨,貪慕之狀稱頌其有此不盡源泉酒井,大富大貴可期。
孰料娘倆先是含笑,繼而竟是有些郁郁然的說道:
“好是好,可惜這,三口井,只出酒,無酒糟。”言下甚是抱憾之感。
乞丐乍一聞言,不覺怔然;繼而哈哈哈大笑三聲,飄然穿墻隨清風遁去。
笑聲中只聽得唱道:
“天高地高,人心更高,有酒泉涌,還嫌無糟。”
那三口井,也陡然只變作平常清泉,再無酒香撲鼻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