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唐詩體系太龐大,木心先生這兩節說唐詩,只能說力有未逮。
藝術成長于格式,死亡于自由。
五絕七律就是唐詩的格式。能真正體會中國詩的好,才算中國人。
宋,齊,梁,陳。一個南北朝的,仿佛就是唐詩的序曲。序曲出現之久,沈約帶頭,格式化了文學。這種格式原是束縛了二流角色,而對于天才它是約束不住的。中國傳統,有太多的推敲之人,一生為了押韻,路走偏了,成為了匠人。
書中白描了初唐四杰,卻壓根不提孤篇壓全唐的張若虛,甚是遺憾。
李杜二人各有點評。說李白一個是明明是大話,但是偏偏要信。說杜甫自己說自己好但還是謙虛。又說杜詩抽掉,唐詩就像散了架子。
我對這些名人在唐代的流傳絲毫不感興趣。我卻對唐文學一夜之間遍地文學而深有感觸。一大批天才能做詩,就連老太太,小孩子都能讀詩。
可惜現代人呢?居然還需要詩詞大會來呼喚民眾的詩歌傳統。
字詞句章,唐詩要學好,不如先從傳統文化對聯開始。一山一木。有時候莫名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前頭。
似乎自然間的萬物。人類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都是前人已經寫過了,你已經再也從方塊字中找不到更合適的組合了。
這人間煙火,煙花繚亂。雖讓人目不瑕給,但又覺得人生世界觀逃不出報國,殺敵,懷古,人生無常這些概念性的主題。
唐詩三百首,真正值得讀千百遍的并不多。但是元氣都在。時至今日,依然可以從這樣組合的方塊字中讀到那個年代人們最激烈的感情。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