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書童
身為中國人,并不代表我們的漢語就很好。學歷高,常讀書,專業性強,工作事業好,也并不意味著我們的漢語就能在即興表達間用詞洽當。
我們是不是經常會把“在”和“再”傻傻分不清?寫句子時會有“先把冰箱門打開,在把大象放進去”;“我不在愛你了”的話?應該是“先把冰箱門打開,再把大象放進去”,“我不再愛你了”。諸如此類。
“彌留之際”,應為“分別之時”
這個截屏,是翻朋友圈時,某知名機構首席老師想傳遞客戶對他的團隊的稱贊。但看到時,“彌留之際”瞬時吸引了我:難道有人做臨終關懷方面的口譯了?可是怎么還有未來的合作?!跟要去世的人,未來合作?!等看完才知,原來仍是一次會議口譯。大會上,譯員水準非常到位,會后客戶對該機構的譯員充分肯定,外方公司感覺也非常不錯,故“分別之時”,表達了期待未來的翻譯合作。這位先生,應是做為組委會,表達了外方及他本人對口譯服務的稱贊,事情描述得很清楚。但“彌留之際”是什么鬼?!以我淺薄的漢語知識,瞬間以為與“行將就木”差不多,難道是我的漢語出問題了?于是查百度百科及百度漢語確認,我是對的。“彌留之際”意指病重將要死亡的時候,出自《尚書·顧命》,本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重將死,病危將死的時候。于是,大家知道我在說什么了吧?一個詞,就把一個健康的人,推到了生死邊緣!確定自己才是對的,我迅速截屏,草寫了下圖這條評論。
我草寫的朋友圈
文以載道,不可不重視。講漢語的人最多,漢語成語大會、詩詞大會成就了很多文化明星,但漢語仍式微,我輩仍須努力傳承,無論是以碎片化的學習,還是系統性的研究。故請看到這篇小文的“同學們”,多留意自己平時用詞,謹慎使用漢語。薪火相承,漢語之美才可能被傳承下去。這本身才是文化自信。
寫以文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