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各大媒體的頭條,估計都被河南南陽的一所學校的視頻霸占了。而且評論數超過五位數,一時之間,關于學校該不該砸學生手機這個問題,網友們展開了積極的討論和評論。
評論主要有這些觀點。
一部分觀點認為學生拿手機影響了學習,耽誤了學業,因為學生拿手機真正用來學習的沒有幾個,絕大多數人都是為了談戀愛、叫外賣、看網絡小說。學生的時間有限,如果把時間用在這些上面,無疑會對學習產生很大影響,所以支持學校的果斷做法。
一部分觀點認為,手機屬于私人財產,學校這種做法是一種侵權行為,沒有尊重學生的選擇,更沒有適應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是教育理念落后的表現。學校的做法只能說明管理上的無能,思想上的懦弱,不肯直面現實。甚至律師朋友明確表示學生和家長可以控告學校和老師的這種違法行為,讓學校和老師接受懲罰。
也有一部分觀點認為,學校的做法盡管不明智,但是也可以理解,但并不主持。他們認為學校可以采取相對溫婉的做法,沒收手機,暫為保存,讓家長拿走,但是不能毀壞。
-2-
我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作為一個以教書育人、幫人明辨是非為目的的教學機構,學校明顯懂得自己的做法從法律上不受保護,為什么學校還要將自己推向輿論的漩渦,固執地推行打砸手機的極端處理方式呢?
難道他們不明白這樣的做法是將自己推到道德和法律的邊緣,時刻要承受著來自社會各方的壓力,甚至學校的領導、老師因此可能會丟失自己的金飯碗的嚴重后果嗎?
他們明白,作為懂法律的知識分子,他們知道自己的做法會遭到質疑和抨擊,甚至懲罰,但他們義無反顧地還在做,因為他們也很無奈。教育的良知,告訴他們寧可自己委屈,也要幫助孩子成長。
-3-
有人說,手機無錯,錯的是學生。不能因為學生的錯誤,而采取毀壞手機做法。
甚至有人認為,那些被迫接受學校安排的孩子并沒有成長為優秀的人才,他們很多人淪落為普通人;相反那些沉迷網絡的孩子,很多成為了電競高手,在電子領域成為了突出人才。
因此學校應該做的是引導孩子,而不是打砸手機,不能因為孩子的錯,就毀壞手機,置家長的辛苦于不顧。
很多人忽視掉了一個問題,培養一個孩子,家長和老師辛苦付出了十幾年的努力和艱辛。
可是一個孩子如果沉迷上手機,之前家長和老師付出的努力全部付之東流了。十幾年的學習孩子上升的速度可能很慢,但是迷上手機、學習下滑的速度卻可以一瀉千里。
很多孩子可能小學、初中很優秀,但是上高中之后,因為家長考慮到孩子離家遠,為了聯系方便,給孩子買了手機,結果半個學期過去,孩子就可能成了班上的倒數,學習上的“渣”。
不要說什么引導的作用,引導確實有作用,但是沒有制度的制約,任何有思想的人,都不可能完全是一個禁欲之人,總會受到各種誘惑,手機就是學生時代最大的誘惑。
如果大人自己都控制不了不玩弄手機,就不要妄圖相信學生能夠簡單地聽從老師的教導。大人作為心智成熟之人,尚且時不時把玩手機,何況生活簡單枯燥的學生心智不受手機影響呢?
當學生一旦迷上手機,想要通過家長的哀求、老師的勸告,改變學生的行為,那只能是一種美好的想法。要不然也不會有那么多的網癮少年的出現,家長、社會卻束手無策,只能看著一些人要么是走上了犯罪道路;要么是荒廢了學業,淪為社會底層,潦倒半生;要么是一些學生變得自閉,拒絕與外界溝通,迷失了自我。
與其學校和老師看著一個孩子走向頹廢,荒廢學業,不如他們犧牲自我,強制制止學生的迷失行為,果斷在他們心智不成熟的年齡,強迫他們與手機絕緣,專心學業。
這種做法雖然不能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是卻可以讓孩子們暫時遠離手機,利用時間學習知識,考到高等學府深造。
也許雖然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原本認為老師的做法錯誤的想法,也會因為自己的慢慢理性和事業的成功而感激老師的做法。
所以,學校只不過是在學生不成熟的年齡,幫助孩子做了一個武斷的決定,但是出發點是學生的前途,也是形式形勢所迫之下的無奈之舉。
4
有人說,可以讓家長把手機帶走,但不能毀壞手機,這是對家長血汗錢的不尊重。
說這話的人,是沒有見識過家長對孩子的溺愛,也沒有見識過沉迷手機孩子的瘋狂。
把手機還給家長,其實就等于還給了學生。那所謂的沒收手機,威懾學生的效果,只能是空談。
很多熊孩子絲毫不畏懼家長的管教,甚至他們就是家庭的太上皇,所有的要求家長根本不敢反駁。
你上午把手機還給家長,他下午就從家長的手里拿走了;甚至一些老師明白這點,規定學期末學生才可以拿走手機,家長拗不過孩子的哭鬧,直接到學校向老師索要手機。
所謂的沒收,其實一點效果也沒有。反而會助長了孩子的戾氣,讓孩子在老師的面前耀武揚威,置老師的威信和管理于不顧,對班風造成極大的危害。
這樣一個孩子玩手機,沒有懲罰的力度,就會出現一個班級玩手機的現象。此時想要改變形勢,已是回天無力。
筆者曾經看到一個孩子一天幾乎全部把精力花在手機上了,老師忍無可忍,把手機沒收,叫來了家長。沒想到孩子當著老師的面,呵斥家長,并且撒潑打滾,不讓玩手機,就拒絕和家長溝通。家長無奈,只好向老師求情,希望把手機還給學生。
很多見長都是共同的觀點:不讓玩手機,孩子不理自己,絕食抗議,抱怨父母孩子;與其讓孩子不高興,影響了親子關系,那就妥協。
所以把管理手機的重任交托給家長,幾乎也是幻想。
只有學校采取極端嚴厲的做法,一視同人,給學生以警示,學生才會收斂自己的行為,將身心放到學習上。
5
把理性使用手機的希望寄托在學生身上,等待著孩子的覺醒,讓他們自己決定人生, 不是不可以,只是很多時候,孩子清醒了,時間也已經晚了,錯過了求學的最佳時期,只能是抱憾終生了。
我們知道,最讓人難過的就是時間的流逝,從來不因我們的清醒與否而停留或者是放緩。
不要空談什么利用網絡學習,效果也很好。是的,網絡教學的質量越來越高,很多好的視頻確實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成績。但是學生接受的最好的教學資源,還是老師的講授。如果學生用心,上課認真聽講,課后做作業,成績自然不會差太多。
網絡教學因為它的不全面不系統,加上相對滯后性,只能適當地輔導學生,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知識點。但真正能夠給學生解惑的還是自己的老師。
況且很多學生也不是真正利用手機學習的。學校只能替學生做了決定,限制他們使用手機。
學校不會因為一兩個自制力好的學生,就相信了大部分學生的自制力。
那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也不要說什么沉迷網絡的人很容易出成績。拿極少數的概率認定所有人的都會在取得成績,這是一種瘋狂的想法。
這個社會,畢竟是通過上學走出人生的人占多數,癡迷網絡的人走出來的占少數。
為了多數人,學校將自己放到輿論的火爐之上,被指指點點。雖方法老套,但是用心良苦。
那些噴子們,與其花大量的時間,來抨擊學校的做法,不如自己去做志愿者,到學校輔助老師管理學生,真正從事教學,才會明白其中的酸甜,才能有資格發表評論,也才有可能制定出真正有效的方法,幫助癡迷手機的學生找到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