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財富,在國外有一種說法: 有錢人被稱作 rich, 富人則被稱為 wealthy。
這其中有什么區別呢?
舉個例子。
NBA的那些球星都收入不菲,但是一旦退役,這些財富就會迅速消減。
而世界上那些長壽的家族企業,無論經歷經濟危機,還是世界戰爭都屹立不倒,財富代代傳承。
有錢不一定是上層階級,富人才是真正的掌握資源的那群人。
在電影《起跑線》里,我們能夠更清楚的看到兩者的區別。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對中產夫婦為了送孩子進貴族學校,想盡一切辦法,不惜扮演貧民,最終拿到貧困生名額如愿以償,卻又讓孩子退學的故事。
男主角拉吉是一家時尚品牌店的老板,坐擁豪車和豪宅,有一個美麗優雅的妻子,一個可愛的女兒,簡直是成功人士的標配人生。
但他的女兒依然被拒之門外,為什么?
因為名校是有門檻的,而他不是真正的上層精英。
這些門檻,也直接說明了一個有錢人與真正的上層階級的區別與差距。
那么,我們來看下,想進一所貴族學校究竟有幾個門檻。
1、職業背景是你的第一身份。
雖然職業沒有貴賤之分,但有門檻高低之分。
比如,國際知名大公司和金融機構在招聘時,非哈佛、耶魯等頂級名校出身不取。
再比如,前不久的新聞爆出,某大企業非985,211高校的畢業生不要。
每一個光鮮亮麗的職業背后,都是有很高的門檻的。
所以,他們的職業也是一種綜合能力的證明。其背后所附帶的價值也是可以量化和評估的。
人們可以從一個人的職業背景輕易判斷出他所屬的階層。
電影中,妻子米圖帶女兒去富人孩子所在的公園玩耍。結果,沒有一個人愿意跟女兒玩。因為女兒說的語言是印地語。
印地語,是印度的本土語言,但官方語言卻是英語。在印度有著一個不成文的社會規則,精英都是會英語的。平民因為教育機會缺失,所以多數不懂英語。
當然,小孩子的是非觀很簡單,他不一定明白這么做是為什么。但是大人就很直接了。
小男孩的母親直接告訴她,不讓孩子與她玩是因為她的父母只是一個店鋪老板。言下之意,就是要跟她劃清界限。
因為夫婦的職業背景,女兒申請的學校都被拒絕了。
負責人告訴他們,被拒是因為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板的孩子。
即使拉吉反駁說,自己的不是店鋪而是時尚品牌。但是在上流人士來看,都是小買賣,沒有看到多大的區別。
這是他的女兒無法入學貴族學校的最主要的原因。
2、教育背景是富人的身份標簽。
正如很多美國總統、政客出身耶魯、哈佛等頂尖學府,英國的貴族精英都出身貴族公學一樣,教育背景的差異已經劃開了階層的界限。
真正的上流階層接受的都是精英教育,這種精英教育的特點是,學術與人文并舉。它們不僅僅重視學科水平的培養,用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培養學生;同時還重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為學生安排各種人文、藝術、運動、活動,著重鍛煉學生的演講、社交、處事等等多方面的能力。
所以,接受過精英教育的人,不僅在智識上遠超普通人,他們的思維與格局也早已劃清了與你我的界限。
在電影《起跑線》里,拉吉與妻子想把女兒送進德里的貴族學校,他們有錢,也有人脈關系,但是依然進不去。
在朋友聯系下,他們找了一家培訓機構幫助通過他們面試。
他們對自己的孩子很自信,認為孩子很優秀學校沒理由不收。機構負責人也不解釋,直接找了一個小男孩演示。小男孩落落大方,用了好幾種語言跟他們打招呼,把夫妻倆驚呆了。
差距一目了然。女兒的競爭對手早已領先他們不知多少。
這個機構負責人明確告訴他們,好學校面試都要看父母的學歷。
因為學校認為,父母的教育背景不夠好,對孩子的教育也不會好。
(這句話雖然殘酷,但也是事實。舉例說明:模擬面試時,負責人問“你的孩子不愿去上學你會怎么做?”拉吉的回答是,“如果你去上學,我就給你一根棒棒糖。” 負責人大驚,賄賂孩子是不對的。這就說明了教育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教育方法的優劣。)
她暗示,他們開始的太晚了。因為夫妻兩人都是公立學校畢業,基本沒什么希望了。
負責人進一步說,這不是孩子的錯,競爭從懷孕就已經開始了。
確實,競爭早就從父母這一代就已經開始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其實是自欺欺人,因為他們一出生就已經輸了。
除非孩子的競爭對手,是那些同是低層的孩子。
這也是拉吉夫妻的女兒不能進貴族學校的主要原因之一。
3、你的品味透露你的階層。
位于中產階層的人自以為是的臆想著上流社會的生活。但在真正的上流人士看來,卻是一個笑話。
夫妻買了一套學區房,搬到一個上流社區。并在家里辦了一個派對,邀請鄰居參加。
衣香鬢影、往來嘉賓的優雅宴會上,忽然放起了一支動感的民族舞曲。
拉吉頓時手舞足蹈起來,所有人都帶著鄙夷的笑看他,妻子生氣的走出門外,拉下了電閘。
妻子因為丈夫丟臉大發脾氣,拉吉卻不明白自己錯在哪里。
因為見識有限,他不知道上流階層的審美和品味,是脫離世俗氣息,與低調優雅相伴的。
夫妻再一次丟臉,是機構負責人要求他們改造下自己的形象。
于是,夫妻兩人一身大牌logo,走起路來,土豪的氣場三米開外。
負責人看到兩人后,頓時笑場了。
真正的上流階層不愛炫富,炫富的都是暴發戶。
負責人把他們推薦給了一個高級造型師。經過改造的兩人,看起來就高級了許多。
培訓機構對他們倆的第二大改造就是語言表達--談吐。
夫妻倆的語言表達能力實在欠缺,申請表填的讓人不知所云,沒有說明白女兒的優點,聽起來全是字詞堆砌。
負責人沒辦法,只好推薦了一個作家幫忙寫申請表,又教夫妻面試時的標準回答套路。
然而,這一切并非來自自身能力修養,所以夫婦倆在面試時漏洞百出,最終搞砸了面試。
所以說,有錢也買不了品味,因為高級的審美不是一天養成的。
只有長期浸潤在上流階層,隨著見識的增長和沉淀才能形成。
也因此,很多偽"名媛"只有浮華的表象,卻根本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4、制定規則的能力。
從航海時代開始,西班牙、英國、美國陸續掌握了世界上的話語權,擁有制定規則的能力,全世界的國家唯它們馬首是瞻。
一般來說,制定規則者擁有財富、占有資源,遵守規則者努力做事、爭搶資源。
電影里,家長們凌晨12點甚至更早就去排隊報名,只為去爭取有限的名額。但是,學校卻給富人階層留著內定名額。
作為規則的收益者,女校長更是直言不諱,只有將優質的教育資源開放給富人階層,她才能持續從中收益。
這也是她不接受低階層賄賂的原因。并非她不愛財,只是她更看重長遠的收益。
在電影的結尾,拉吉因為假扮窮人,為女兒贏得了以貧困生入學的名額。因為良心難安,他決定讓女兒退學,并發表了一通演說。
他先是陳述了自己的經歷反思己過,又痛批教育資源的既得受益者,把教育變成了一門生意,剝奪了窮人的受教育權利。
但是說實話,這個演講并沒有什么力度,也沒有引起多少共鳴。自始至終,只有妻子為他鼓掌。
因為,在場的大家都知道,無論在世界上的哪個角落,只有規則制定者才有話語權。拉吉的演說,并不能影響規則,充其量只是小人物無力的泄憤。
以上四個門檻,決定了孩子們的起跑線早已劃好,甚至跑道都早已經各不相同。
這部電影原作是印地語,中文卻譯名很有意思,而且寓意深刻 :
教育這條起跑線,究竟是孩子的起跑線?還是家長的起跑線?
答案顯而易見: 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線啊!
事實就是這樣,有時候不是你得不到某些東西,而是你還沒有足夠的實力去獲得這些東西。
然而,這些殘酷的事實,并不是讓我們妥協放棄的理由,而應該是你我前進奮斗的動力。
不要太早說放棄,當你奮斗到足夠的高度,與普通人拉開足夠遠的距離,當你掌握了話語權,你會順理成章地看到那公平又美好的一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