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重在養水,養樹重在養根,養人重在養心。心是每一個人的生命之根,也是家庭教育的根本。”這是在【格致論道】上看到的一段精彩講演。
一直以來,人們對于教育似乎存在一種誤區:認為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老師是園丁,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和老師的辛勤培育分不開的。以至于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時候,家庭教育僅僅體現在:督促孩子完成老師布置的各科作業,配合學校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
在【格致論道】講壇上,一位多年從事教育工作的老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讓教育回家。
教授指出:老師是園丁,只能修剪根部以上的花枝,而花枝以下的根部就要靠父母了。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在一個家里父親的責任就像定海神針,相當于校長的角色,母親則是班主任。
父親要安撫好母親的情緒,讓母親有充分的安全感。母親的“心安”了,自然就喜悅了,家里的氣氛氛好了,就能給孩子立“德”,教會孩子怎樣做人。而父親是引領孩子前進方向的“道”,是孩子前進路上的燈塔。
如果孩子從小生活在一個幸福、和諧的家里,父母恩愛,家庭和睦,孩子的心自然就會變得善良而溫暖,他從母親那里學會了人生應該堅守的真善美;而父親博大的心懷、淵博的知識,像燈塔一樣,吸引著孩子向他靠近。
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即使學業上沒有多大建樹,但他的人生必定是順暢的,絕不會做出離譜、讓父母失望的事情。
現實中,很多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大多集中在知識層面上,而對于孩子心靈的養育、人格的培養,卻不知從哪兒下手。
比如,喪偶式育兒。在父親眼里,覺得教育孩子是母親的事情,他只要掙錢養家就可以了。如果孩子性格上出現了問題,父親反倒會怪罪母親,認為是母親做得不好。
特別是養男孩的家庭,如果父親在孩子小時候,缺乏正確的引導,那么,這個男孩就沒有榜樣的力量,他就不知道什么樣的人生,才是自己應該追求的。
也可以說,他的人生就是茫然的。進入社會后,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引誘,做出讓自己后悔的事情。
所以說,家庭教育是孩子心靈成長的起點,父親和母親只有齊心協力,共同努力,才能營造出一個適合孩子健康成長的土壤。只有養育好了根,也才有孩子長成參天大樹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