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轉發,禁止轉載)
又是一次與自己內心對話,深度覺察自己的時刻,發現自己越來越沉靜其中。
有朋友驚訝于我報名同時參加兩個培訓班,或者會直接問,“能忙過來嗎?”在這兒之前我也考慮過這個問題,甚至曾經做了放棄的決定,幾天的糾結讓我明確了自己想要(雖然這個經過是痛苦的,最終也有了痛快的決定??),既然老師把兩次培訓的課程都安排好了,時間不沖突,我為什么不參加那,早學習一天,會早一天對整個生命有更深的感悟。事實證明,經過一上午學習,發現兩個培訓的內容都是相關的,有它們內在的聯系,在自己的內心已經把它們合二為一了。“學習育兒的同時,我們需要有生理學和心理學做基礎”,這一個過程也是自我的升華過程,將不同時間段的學習進一步整合,從而內化。感恩馬文靜老師的一上午敏感期的課程,讓我又重新快速的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那本書,每一次都會有新的感悟,每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加深了對敏感期的體會。
孩子在不斷重復中學習。近半年多,大鑠(我兒子)不僅僅每天會重復讀同一繪本,還出現同一本書在同一時間不斷地重復,現在我會選擇,耐心陪伴他,直到真正意義的看完為止。
敏感期是孩子在這段時間充滿活力和熱情地不斷重復做同一件事情,而且還容易學會。讓我了解如何判斷是否處在敏感期。
自我意識形成。“我想吃西紅柿炒雞蛋”、“我想吃茄子”…最初是認識到大鑠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了,現在發現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比我好的多——買衣服二選一難以抉擇時大鑠很痛快地表明哪個是他喜歡的,甚至近幾日,“媽媽,今天您穿這件衣服吧”。看來,我需要在不斷覺察中感受自己的內心。
手活動起來后會引起大腦的發展,大運動發展足夠后進入語言的發展。運動不僅僅讓四肢發達,還會帶來大腦的發達?。
婚姻的敏感期順利度過,會讓孩子對早戀沒有那么渴望,談戀愛是也會多一份理性。對于這個問題,厚樸老師說嘛,多談才會知道自己想要的??。
厚樸老師的范蠡救子的故事,深入淺出地讓我感受到每一位孩子都有Ta自己的氣質和性格,氣質沒有好于壞,怎樣把它變為優勢很重要。
格賽爾雙生子實驗,也可以說從另一個角度解讀敏感期,只有在孩子做好成熟準備的恰當時間,學習才會事半功倍,家長要學會欣賞孩子的成長。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講到孩子是在觀察中學習的,父母是孩子的最直接觀察者,我們作為父母是不是應該以身作則那?
替代性強化。家人間是否可以用這種方法互相贊揚,以這種行為為榮,來增強孩子產生同樣行為的傾向那?
學習了幾種心理發展的理論,感受到站在不同角度解釋同一現象的有趣。比方,吃手,蒙臺梭利教育里有口腔敏感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里有口欲期;皮亞杰的認知理論里有感知運動階段。
都說貴人語遲,孩子的需要發展關鍵在1.5歲~2歲,如果錯過,語言的發展就會大大延遲。
憤怒者為弱者。憤怒者自己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從深處講,是弱者。我將不做憤怒者,也嘗試不再懼怕憤怒的那些個體。
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海寶同學晚間關于自我成長的分享,讓我眼前一亮,原來活動哪怕是家庭聚會可以這樣組織。她的精心和細膩,讓我感受到海寶同學的另一面。感恩她的分享,處處都流露著愛。
感恩老師精心安排的課程,讓我從另一方面開始認識自己。
2016.9.3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