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力量》這本書是我在閱讀《原則》時,達利歐推薦的一本書。其實習慣這個詞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的頻率挺高,尤其是父母總是害怕擔心孩子養成“壞習慣”,可是我從來都沒有真正的了解“習慣”到底如何定義、如何產生、如何養成、如何改變以及其背后的心理意義是什么?如何通過習慣來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帶著這些疑問,我翻開了這本書,希望從這里可以開啟一段美妙的旅程。>
前言:習慣療法
????實踐出真知這是一個偉大的邏輯。那么本書的中所提到的理論也來自于大量的研究數據。
????在本書的前言中提到,有精神學家、心理學家、遺傳學家和社會學家,在過去的3年里,依靠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的資金,研究測了24位——有吸煙上癮的、暴飲暴食的、酗酒成性的、瘋狂購物的、以及有其他破壞性習慣的人。所有這些人員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生活都在較短的時間內煥然一新。研究人員通過觀察被試者的日常生活,研究他們的DNA序列,觀察大腦運作等,從神經層面上弄清楚人類的運作機理,以及如何才能改變習慣。
????威廉姆在1892年曾這樣寫道:“所有人的生活都有其明確的形態,但其實都是由各種各樣的習慣構成的”
????我們每天做出的大部分選擇似乎都是精心考慮的結果,其實不然。這些選擇都是習慣的結果。雖然每種習慣的影響相對有限,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吃飯點的猜,每天晚上對孩子說的話,你是儲蓄還是消費,鍛煉的頻率,以及你的思維方式與日常工作安排,對你的健康、工作效率、經濟保障以及幸福都會有巨大的影響。
????杜克大學2006年發布的研究報告表明,人每天有40%的行為并不是真正由決定促成的,而是處于習慣。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習慣是如何在個人生活中產生。
這部分探討了與習慣形成有關的神經學,如何養成新習慣、改掉老習慣和老方法。
第二部分:研究成功公司和組織的習慣。
第三部分:探討社會習慣和棘手的倫理問題
本書的中心論點:如果弄清楚習慣運作的原理,習慣是可以被改變的。
????本書集中研究了嚴格意義上的習慣:有時我們刻意做出的選擇會在自己停止有關思考后持續,而且是日復一日的持續。在某個時刻,我們會有意識地決定應該是多少,想安排自己何時去工作,多久喝一次酒,或者什么時間去跑步,然后就不再做選擇,這些行為會自然而然的持續。這是人類神經系統作用的自然結果。通過弄清楚背后的原理,我們可以重新構建我們選擇的模式。
????這本書我原本計劃是邊讀邊摘錄比較有感覺的內容,完成本次的讀書筆記。但是當我真正開始讀書的時候,我沉迷于作者描述的內容,開始不斷的檢視我自己的生活。慣性的力量真的太強大了,從我早上起床我們自發的一系列動作,伸懶腰、在床上扭動反復、睜開眼睛、用右手撓撓頭發、抬起右腿然后挪動左腿下床,右腳先穿鞋子,然后上廁所、用左手拿牙膏、右手拿牙刷.......所有這些無意識的行為,占據我們一整天行為的大部分。如果你的工作沒有創造性,那么這個比例也許更高。突然間,我真的有點恐懼,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無名嗎?
????我們在不經意間開啟一個行為,而我們的大腦開始編程,當我們重復幾次之后,這個行為就會進入我們潛意識,而潛意識在指導我們身體的很多行為的時候,比我們的頭腦更快,通常在我們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那樣做了。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在說出很多話之后,才會問我為什么會這樣說?在不知不覺間吃完幾包薯片之后,才說我要減肥;這都是我們的習慣。
????凡是都是由兩面性的,慣性的產生解放了 我們的大腦,讓我們的大腦不需要每天為一些行為做邏輯判斷,例如:你不需要每天早上起來思考,我是先伸懶腰在睜眼,還是先睜眼在伸懶腰。這讓我們的生活會變的更加的有效和簡單。但是,好的習慣,例如運動、閱讀等行為習慣,對我們的生活總是帶來諸多的好處,那這個習慣我們當然要保持。對于一緊張就咬手指、不自覺的吃甜品、酗酒、煙癮來講,這樣的習慣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好結果,如果你想要改變,那么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改變。
????本書除了對慣性的力量給了諸多闡述外,還給所有的讀者提供了改變慣性的路徑。雖然條條大路通羅馬,改變慣性的方法有很多中,如果你有很好的方法請繼續保持,如果你對此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那么下面所描述的方法,你可以嘗試一下。
讀者實踐指南
改變可能不會很快,而且并不總是容易。但只要付出時間和努力,幾乎所有的習慣都是可以改變的。
第一步,找出慣常行為
????在每種習慣中都有一條簡單的神經邏輯回路,這種回路包含三部分: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
????要了解自己的習慣,你得找出回路的各個部分。一點發現行為中存在的習慣回路,你就能想辦法用新的慣常行為取代舊的壞習慣。
????比如你有一個壞習慣,就像我為撰寫寫本書做研究時的習慣一樣,喜歡每天下午去咖啡廳買巧克力豆餅干。假設這個習慣讓你胖了幾斤,或者說這個習慣實際上讓你胖了8斤,然后你的老婆針對你體重說了一些讓你不爽的話。于是你總是強迫自己停止吃餅干,但徒勞無益,你覺得很累,你甚至還在電腦上貼了即時貼,寫著再也不吃餅干了。但是每天下午你都會當這張即時貼不存在,照樣晃悠著去咖啡廳,然后買餅干,接著在收銀臺附近與同事閑聊時就開始吃。吃的時候感覺很好,吃完就難受了。你跟自己發誓,說明天會用全部的意志力來抵制餅干的誘惑,明天會是新的一天。
????不過第二天這個習慣照舊。
????你怎樣開始分析,然后改變自己的行為呢?
????就是要弄清楚自己的習慣回路。第一步是找出自己的慣常行為。餅干的案例和大部分習慣一樣,其中的慣常行為幾乎是最明顯的,是你想要改變的行為。你的慣常行為是下午從桌子旁起來,走到咖啡廳,買巧克力豆餅干,然后在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吃,那么這就是你加入到習慣回路中的東西。
????接著,還有一些較為隱蔽的問題:這一慣常行為的暗示是什么?是饑餓嗎?是無聊嗎?是因為低血糖?還是說你在全身心投入到下一件工作前需要休息下,而吃餅干就是休息一種方式?
????那么獎賞是什么?是餅干嗎?還是換了環境?或者是暫時散散心?又或者是與同事聊天?也有可能通過突然攝入那么多糖獲得了能量充沛的感覺?
????要弄清楚究竟怎么回事,你需要做點實驗。
第二步:用獎賞做實驗
????獎賞的影響里很大,因為它們能滿足人的渴求感。但人往往意識不到在背后驅動我們行為的渴求。
????比如,紡必適營銷團隊發現消費著在每次例行清潔后需要新鮮的氣味,他們找到了一種任何人都不曾意識到的渴求。其中的奧秘就在眼前。回想一下,就會發現大多數的渴求都非常明顯,但我們就在他們面前卻視而不見,這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為了確定哪些渴求在驅動習慣,就要用不同的獎賞做實驗。這也許會花幾天、一周或著更長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你在做出切實的改變是不應該感到任何壓力,把自己想象成數據手機的科學家。
????在實驗的第一天,你會非常想去咖啡聽買餅干,那么你就調整一下你的慣常行為,這樣會得到不同的獎賞。比如,你沒去咖啡廳,而是在社區附近散步,然后回到辦公桌前,什么也沒有吃;第二天,你去咖啡廳買了個甜甜圈,或者糖果條,然后會桌子吃;第三天,你去了咖啡廳,買了個蘋果,然后和朋友聊天時吃了。接著,你試著改成速溶咖啡,然后你不去咖啡廳了,而是到朋友的辦公桌閑聊幾分鐘,然后回去工作。
????你懂了么?你選擇用什么行為取代買餅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測試各種假設,確定哪種渴求在驅動你的慣常行為。你的因為渴求餅干本身,還是想休息一下在工作?
????如果是餅干本身,那是因為你餓了嗎?(如果這樣,蘋果應該可以滿足你。)
????或者是因為你需要餅干提供能量?(如果是這樣,咖啡應該可以滿足你)
????或者是你走出去咖啡廳因為你想找人閑聊,而餅干不過是個比較好的借口?(要是這樣,走到別人的辦公桌前,和對方閑聊幾分鐘,應該能滿足你的沖動)
????嘗試4~5個不同的獎賞后,你就可以用老辦法尋找其中的規律:每次活動之后,那支筆在紙上寫下你一回到桌前就想到的頭三樣東西。可以是你的情緒或者思維,或者寫下對自己感覺的想法,要么就寫出頭三個你想到的詞。
????放松、看花、不餓
????然后,設定15分鐘后的鬧鐘。等鬧鐘響了,你就問自己是否還有吃餅干的沖動。寫下三樣東西很重要,就算寫下的詞匯好無意義,你也要寫,原因有兩個。1、這樣做會迫使你此刻意識到自己在想什么或著感覺如何。2、研究表明,寫幾個單詞有助于你今后會議起自己當時的所思所想,在那一刻究竟是什么感覺。因為你寫下的東西會幫助你進行全面的回憶。
????為什么是15分鐘之后?因為這些測試的重點是找出你渴求的獎賞是什么。如果吃掉甜甜圈15分鐘后,你還有沖動起身去咖啡廳,那驅動你習慣的就不是對糖的渴求。如果在和同時閑聊后,你還想吃餅干,那么與人接觸的需求就不是你吃餅干行為的誘因。
????另一個角度看,如果和朋友聊天的15分鐘后,你發現自己可以輕松地回去工作,那么你就找到了習慣回路中的獎賞,也就是臨時散散心,和人聊聊天。這就是你的習慣想要滿足的東西。
????通過用不同的獎賞進行試驗,你可以將實際渴求的對象分隔出來,這就是重塑習慣最基本的要素。
一旦你找出慣常行為和獎賞,剩下要做的就是找到暗示了。
第三步:分割出暗示
????很多實驗顯示,幾乎所有的習慣性暗示都可以歸為一下五大類中的一種:
地點
時間
情緒狀態
其他人
之前緊挨著的動作
????所以如果你想找到“去咖啡廳買巧克力豆餅干”這個習慣的暗示,那請在這一沖動出現時寫下5樣東西(下面這些是我在分析自己的習慣是做的筆記):
你在哪里?(坐在我的辦公桌前)
現在幾點?(下午3點36分)
你的情緒怎樣?(覺得無聊)
周圍有誰?(空無一人)
在買餅干的沖動之前,你做了什么?(我回復了一封電子郵件)
第二天
你在哪里?(從復印機哪兒往回走)
現在幾點?(下午3點18分)
你的情緒怎樣?(覺得開心)
周圍有誰?(體育部的吉姆)
在買餅干的沖動之前,你做了什么?(復印了一份東西)
第三天
你在哪里?(會議室)
現在幾點?(下午3點41分)
你的情緒怎樣?(累,對自己做的項目感到激動)
周圍有誰?(一些編輯)
在買餅干的沖動之前,你做了什么?(我坐了下來,因為會議要開始了)
????有這三天的記錄,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暗示誘發了我買餅干的習慣,讓我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有吃零食的沖動。在第二步我就發現我有這個習慣并不是因為餓。我尋找的獎賞是暫時散散心,也就是通過與朋友閑聊得到消遣。我現在知道這一習慣誘發的時間是下午3點到4點之間。
第四步:制定計劃
????一旦你發現了你的習慣回路,你就找到了驅動你行動的獎賞、誘發你習慣的暗示以及慣常行為本身,這樣你就可以開始改變了。
通過圍繞暗示設計,選擇能夠滿足你所渴望的獎賞行為,你就可以改善你的習慣。你需要的是一個計劃。
習慣是一種在特定時間,你會做出的選擇,然后你便不會再去想,卻會日復一日的重復它。
????習慣是大腦自動遵循的行為模式,也就是我看到暗示時,我會做出的慣常行為,目的是要得到獎賞。為了調整這個模式,我們需要重新選擇。許多研究表明,這樣做最容易的方式是制定計劃。在心理學中,這些計劃被稱為“執行意圖”。
????還是拿我下午買餅干的習慣作為例子,通過這個框架,我發現我的暗示一般出現在在下午3點半。我 知道我的慣常行為是去咖啡廳買餅干,同時還與朋友聊天。通過實驗,我發現我渴求的本身不是餅干,而是一小段時間的休閑預計與別人交往的機會。
????于是我給自己制定的計劃是:
每天下午3點半,我會到朋友的辦公室和他聊上10分鐘。
????為了確保我記得這樣做,我在手表上設了下午3點半的鬧鐘。
????這樣做并沒有立刻收到效果。我有時候太忙了,都忘記自己設了鬧鐘,然后舊癮發作。其它時候好像是工作太多,要找個愿意和你 聊天的人很難,而買餅干很簡單,于是我又在沖動前投降了。但在我按照自己計劃行事的日子里,每一次鬧鐘響了,我就強迫自己走到朋友辦公桌那里,和他聊上10分鐘,我發現我每天工作結束時感覺更舒坦了。我沒去咖啡廳,也沒有吃餅干,而我依然感覺良好。最終,這便成了自發行為;每次鬧鐘一響,我就去找朋友,然后每天結束時,內心都有一種細微但是真實的成就感。幾個星期之后,我不在去想自己的這種慣常行為了。等到我找不到人可以聊天時,我就去咖啡聽,和那里的朋友們一起喝茶。
????六個月后,我不戴表了,因為丟了。但是每天3點半,我依然不知不覺地站起來,看看新聞編輯室里誰有時間可以和我閑聊,花10分鐘時間聊聊新聞,然后回去工作。這一切都是在我不假思索的情況下發生的,這已經變成了 一種習慣。
顯然,改變某些習慣很難,但是這個框架是一個好的開端。有時候改變習慣要花很長時間,有時候會經歷反復的實驗與失敗。不過一旦你弄清楚了習慣背后的機理,也就是你能分析出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時,你就有了超越習慣的 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