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迪士尼動畫電影與其說給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生死啟蒙課,不如說是送給成年人的禮物。除了生死之外,還有更多細節值得回味。
夢想與家人
小男孩米格喜歡音樂,卻受到家人的強烈反對,源于其曾曾祖父??送袨樽非笠魳穳粝攵x開家人,從此一去未歸,其曾曾祖母立下家規,家里所有成員從此不得接觸音樂。
誰是對的?誰又是錯的?
我們不能指責曾曾祖母,因為她是傷心之人;
我們不能指責??送?,雖然他選擇離開家人追尋夢想,卻也給女兒留下了《請記住我》,飽含了一個父親對女兒深深的愛,而當他想回到家人身邊的時候卻遭遇了朋友的背叛;
我們更不能指責米格,孩子天性自由,還不懂得夢想,也不懂得家人,這些到底意味著什么。
我們該指責那個因為愛家人,而墨守成規的奶奶嗎?顯然也不能。
我們換個角度再想想。
我們不能支持曾曾祖母,她不能因為自己的傷心痛苦而剝奪家庭其他成員追求夢想的權力,畢竟,即使有錯,也只是他的丈夫埃克托,而不是音樂;
我們不能支持??送?,因為夢想也要有根,否則就像浮云隨風而蕩,這個根就是深愛的家人,所以無論他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過程多么婉轉曲折,拋棄妻子和幼女就是不可原諒的錯誤;
我們不能支持米格,家里祖祖輩輩都是制鞋的,你為什么非要特立獨行,去搞音樂?
當然,我們也不能支持奶奶,時代在進步暫且不說,人之獨特個性是磨滅不了的。
夢想與家人,該選哪一個?這是一個生涯平衡問題,沒有對錯。只能說,如果最終選擇的是執著的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請在腰間系一根愛的繩索,另一頭是家。
生與死
死生亦大矣。
生命之輝煌燦爛,一半來源于永遠的不滿足,一半來源于必然的死亡。
死亡之可怖,源于未知。
本片透過米格的經歷,設想了一個亡者世界,人死亡后都會來到這里繼續生活,除了外形發生變化,其它的似乎一如往常。如果有人依然記得你,供奉著你的照片,在亡靈節那天,甚至可以到陽間探親。而只有當所有活著的人都忘掉你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死亡。
寫到這里,突然想到了宗教,所謂“眾生平等”,或許只有在亡者世界才會實現吧。
必然的死亡帶給我們的是有限的時間,我們沒有辦法既做政治領袖,又當科學家,同時又是一位旅行作家;我們沒有辦法既要事業成功,又要時刻陪伴家人。這依然是一個選擇題。
那么,面對死亡,你是會選擇舍生取義,慷慨赴死?還是茍且偷生,好死不如賴活著?你是會欣慰滿足,從容離去?還是會悔恨交加,艱難唯一死?
人生在世,無時無刻不充滿著各式各樣的選擇,還是那句話,選擇無對錯,只是在做出選擇前,請再三確認: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最后,用一句我曾經的新浪博客簽名結尾吧——
假如人生是一場夢,夢醒后,又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