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很早之前就要計劃讀這本書 ——《學會提問》。其中一位作者是尼爾·布朗(Neil Browne),博林格林州立大學(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的杰出經濟學教授;另一位是斯圖爾特·基利,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博士。據說這本書在美國大學生中人手一本,并且是批判性思維領域的“圣經”之作。這樣的評價一點也不夸張 —— 這本書已經 再版 10 次 了。
《學會提問》這本書詳細介紹了 批判性思維,整本書結構清晰。全書分為 14 章,第 1 章介紹 提出正確問題的益處,第 2 ~ 13 章介紹如何 建立批判性思維, 第 14 章是復習和練習。我在此之前從未接觸過批判性思維,但是隱約中有一點批判性思維的方法。在學習批判性思維時曾想放棄,因為這樣對我來說太痛苦了 —— 我需要放棄以前的思維方式,建立并使用一種新的思維方法。
限于篇幅,本篇文章僅羅列出 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思想 及 三個案例(滿滿的干貨)。每個案例分別是一段簡短的文字,并通過某些方法講述了錯誤的信息 —— 我卻全部中招 +_+ 。對于這本書的心得體會,詳見我的其它文章。
批判性思維
什么是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包括提出一系列相關的批判性問題的意識,以及在適當的時機提出并回答問題的能力和意愿。
作為一個公民,不管是選舉還是購物,你都會發現提出批判性問題非常有用。同時,它還可以提高你的獨立思考意識,這對于你的自信心也是很有用的。
海綿式思維 vs 淘金式思維
海綿式思維 類似于海綿和水的相互作用:吸收。優點是:第一,你吸收的知識越多,你就越能夠理解它的復雜性。第二,它是相對被動的。它不需要艱辛的心理過程,而是很快、很容易發生的,主要的心理加工就是注意和記憶。
如果希望以吸收信息作為培養一個有思想的人的開端,那么海綿式思維存在嚴重的缺陷:它不能夠提供一種方法來確定哪些信息和觀點值得相信,哪些應該反對。如果一個讀者始終依賴于海綿式思維,那么他將始終相信其最后接收的信息。不管對個人還是社會,成為別人思想的木偶都是一件可怕的事。這意味著你的決定是一個偶然的聯想,而不是慎重判斷的結果。
我們認為,你希望自己決定應該選擇什么、應該忽視什么,要做出這個決定,你就必須帶著一個特定的態度來閱讀——一個提出問題的態度。這種思維風格要求積極參與:筆者努力說給你聽,你就應該努力給他反饋,不管他在不在場。
我們稱這種相互作用的方式為 淘金式的思維 風格。淘金式思維為積極的讀者和聽眾提供了一種思維模式,他們可以使用這種模式來評判所見所聞的價值。一段對話就像一堆砂礫,如果你想從中找出金子,就得頻繁地問問題,并對問題的答案進行思考。
心理評價:我在進行淘金式思維嗎?
- 我問過為什么別人要我相信某件事情嗎?
- 當我想到正在討論的問題可能還會存在一些問題,這時我會把想到的問題記錄下來嗎?
- 我評估過哪些正在討論的問題嗎?
- 對某個問題我有自己的見解嗎?
如何運用批判性思維
在閱讀或談話過程中,經常問自己如下問題:
- 什么是論題?什么是結論?
- 理由是什么?
- 哪些詞句有歧義?
- 什么是價值觀沖突?
- 什么是價值觀假設?
- 什么是描述性假設?
- 推理中存在謬誤嗎?
- 這些證據的可信度有多大?
- 你發現干擾性原因了嗎?
- 統計數據是否具有欺騙性?
- 哪些重要信息被遺漏了?
- 什么結論可能是合理的?
三個案例
在介紹案例之前,先簡要介紹邏輯上的謬誤,你會發現我們通過網絡和他人接觸到的觀點中,到處充滿了邏輯上的矛盾。
- 人身攻擊謬誤:不直接闡明原因而對一個人進行攻擊或者侮辱。
- 滑坡謬誤:做出這樣一個假設,允許了 A 事件,就比然會引起 B 事件和 C 事件。
- 妄求完美:錯誤地假定,如果使用一種方法不能使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就不采用這種方法。
- 移花接木謬誤:一個關鍵詞在一個論據中被使用兩個或以上的意義,一旦意義被確定轉變了,這一個論證就沒有意義了。
- 訴諸公眾:試圖通過偏愛多數人一致贊成的觀點使某個觀點合理化,錯誤地認為多數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 訴諸權威:通過引入在一個問題上缺少第一手專業知識的權威來支持結論。
- 稻草人:歪曲對方的觀點,使之易于攻擊,因而,我們攻擊的是一種事實上并不存在的觀點。
- 虛假的兩難困境:當可能存在不止兩個選擇時,就假定僅存在兩個選擇。
- 一廂情愿:做出錯誤的假設,即因為我們希望 X 是真實的或者錯誤的,那么 X 就是真實的或錯誤的。
- 命名解釋:錯誤地假定因為你已經給某個事件或行為提供了一個名稱,就認為你已經充分地解釋了此事。
- 暈輪效應:使用模糊的、情緒化的美德詞匯來迫使我們沒有仔細考察原因就支持某種觀點。
- 偷梁換柱:提出一個不相關的主題使讀者的注意離開原來的論題,讀者的注意離開當前的論證而轉移到另一個論題上有助于“贏得”辯論。
- 竊取觀點:在論證中,結論在推理中是一個假設。
- 概括草率謬誤:僅僅根據群體中少數幾個人的經歷就得出關于整體的結論。
案例 1
對處于長期劇痛中的人們來說,到了該對大麻做出選擇的時候了。如果全社會的價值觀一致,并且在贊同毒品使用方面也一致的話,我們就支持毒品使用?,F在對這一支持已經達成一致了。近來的民意調查顯示,73% 的人認為醫用大麻是容許的。另外,加利福尼亞艾滋病患者治療協會支持艾滋病患者使用大麻來作為一條治療途徑。那些不支持醫用大麻合法化的人從來沒聽到過病人的痛苦呻吟,也沒有見過他們懇求速死來解除這種極度痛苦的狀況。
分析這個謬誤的首要一步,就是列出這個論證的綱要。
結論:大麻可以用作醫療病痛。
原因:
- 當毒品的醫用價值達成一致時,我們支持它的使用。并且近來的調查表明,被調查者一直贊成大麻用于醫用治療。
- 加利福尼亞的一個協會支持醫用大麻的應用。
- 醫用大麻的反對者不曾接觸過那些急需大麻來解除痛苦的人。
分析:
首先,沒有一個原因指出了醫用大麻的具體優點,因此從一開始我們就應當謹慎。第二,仔細觀察第一個原因中的措辭,可以看出一個關鍵詞語的意義發生了轉換,這個轉換欺騙了我們。(移花接木謬誤)
誠然,即使一致性這個詞的應用帶有欺騙性,難道調查的結果仍然不能支持結論嗎?很多人認為,如果某些東西很受歡迎,那么它們一定是好的,但這是一個錯誤的假設,公眾經常不會充分地研究一個問題來做出理性的判斷。對一般觀點或者普遍態度的偏好一定要保持警惕。(訴諸公眾謬誤)
作者的第二個原因,為了證明醫用大麻是必要的,他引入了一個 可疑的權威 —— 加利福尼亞艾滋病患者治療協會。權威支持的觀點并不一定是好的,在決定這類推理的相關性方面,重要的是進行判斷時使用的證據。除非我們知道這些權威具備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否則我們就必須把這個原因視為謬誤。(訴諸權威謬誤)
案例 2
我反對政府的兒童發展計劃。首先,我對保護這個國家的兒童感興趣。他們需要遠離社會規劃者和自以為是主義者的保護。這些人想打破生命的正常歷程,想把兒童與其父母和家庭隔離開來,以使他們成為“20 年內創造無限幸福”的大眾計劃制造出的一批小卒。兒童應當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而不是由保育員和護士來撫養。爭論的問題是,父母是否繼續享有培養他們孩子的權利?掌握全部權利的國家是否應當被賦予培養兒童的手段和技術?
結論:我反對政府的兒童發展計劃。
原因:
- 我們的兒童需要遠離社會規劃者和自以為是主義者的保護,這些人想打破生命的正常歷程,并使兒童與他們的家庭隔離。
- 父母而非國家,有培養兒童的權利。
分析:
作為批判性的讀者和聽眾,我們應當尋找此計劃的具體事實。在第一個原因中,你發現任何細節了嗎?沒有。原因充滿著 未限定的和感情化的論述。這些詞語引發了負性情緒,而這正是作者或演講者所希望的,他們想以此讓讀者和聽眾同一他正在攻擊的觀點。作者運用人身攻擊和情緒化的詞語,這些情緒化的負性詞語的運用使讀者和聽眾遠離了事實。(人身攻擊謬誤)
作者用另一種方式欺騙了我們。他聲稱,該項目“把兒童與其父母和家庭隔離開來”,并且兒童將是“大眾計劃制造出的一批小卒”。但是這項議案根本不可能做到?。?strong>滑坡謬誤)
作者跟我們玩了兩種常見的騙術:第一,他選擇的措辭引發了我們的情感;第二,他確立了一種 事實上并不存在的觀點 來引起大家的攻擊,這使我們更容易與其志同道合。他把反面的觀點擴展成“易受攻擊”的觀點。(稻草人謬誤)
在第二個原因中,作者聲稱要么父母有權培養兒童,要么國家被賦予此種權利。如果這個聲稱是真實的,就必須假定僅有兩種選擇。這里有兩種選擇嗎?沒有!作者制造了一個 虛假的兩難困境。難道兒童發展計劃和家庭不能同時存在嗎?當爭議僅存在兩種選擇可能的時候,一定要保持警惕;通常不止有兩個。(虛假的兩難困境謬誤)
案例 3
雖然學費在急劇增長,但是學生學到的東西越來越少了。學生每年的學費是2萬美元;但是他們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教育。這是因為教授們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在了科研而非教學上。看看來自某重點研究型大學的學生是怎么說的吧。
桑德拉(英語專業大二學生):你坐在一個300人的大班里,而講課的居然是一個不會說英語的研究生。
勞瑞(哲學專業大一學生):在你需要教授時,你不可能找到他們。我的一個教授每周只有一天時間呆在學校。
結論:就讀于重點研究型大學的學習沒有得到與學費等值的教育。
理由:大學生對他們所接受的教育的控訴。
分析:
盡管概括性的結論可能是正確的,我們也不能把這些證詞當作有力的證據。這些恐怖故事夠不夠典型呢?其他學校有沒有指責他們的老師呢?采訪是在什么情況下進行的?作者在篩選采訪到的意見時有沒有偏見呢?學生是否知道采訪者想證明的問題而迎合采訪者呢?
個人觀察也存在不足,這是因為人們傾向于看到或聽到合乎自己意愿的東西,傾向于選擇并記住某一事件中與自己的經歷和背景最一致的部分。千萬要注意把動人的案例作為證據的情況?。?strong>概括草率謬誤)
結束語
限于篇幅,只能挑選書中的 3 個案例作為分析,而這 3 個案例僅僅是書中第 7 章「推理中存在謬誤嗎?」的一部分內容。我的這篇文章不可能詳盡地介紹批判性思維,只能作為《學會提問》這本書的簡介。
在學習批判性思維方法時,我突然有了這樣一種想法:在我小學至研究生的 19 年學習生涯中,學校和老師都采用“灌輸式”的教育,知識都是直接塞進腦子里(海綿式思維);或者由于作者屬于某一機構,或者由于作者只是為了混稿費,網絡上的很多文字質量都過于粗糙。有些人可能用 20 分鐘寫出了一篇充滿個人觀點的貶低某公司的文章 —— 而且完全沒有經過調研,但是這篇文章被像我一樣沒有批判性思維的人看到了,就會影響到我對該公司的看法。
在學習《學會提問》這本書后,我嘗試著使用批判性思維去審視幾個問題,會在下篇文章中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