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參加了杭州毅行15公里,沒有熟識的人,獨自完成。完賽后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個身心俱疲的至高點,對于不常運動的人來說也許15km已經是個足夠震撼人的數字了,但大會還設置了30公里、50公里的組別,怕是要走上一天,像當年紅軍長征那樣。
印象極深刻的是在毅行行進路上,看到有幾位由自己手推輪椅的選手――從服裝上來辨別――應該是5km組別的,即使是5km,能完賽已是十分不易,再退一步來講,即便不能完賽,在雙腿有缺陷的情況下來參加毅行,已足夠讓人肅然起敬。為我不止知為何變得喪和頹的人生注入了一點所謂精神。
至于我為什么開始喪,是因為前一段時間在知乎上了解了階級固化的概念,過早地看到了只靠個人努力可達的上限,這幾乎等同于折斷想象的翅膀,剝奪了普通人做夢的權利。在知道了即使再努力也不可能達到某些人一出生就擁有的東西,我開始變得很喪,甚至不愿意再努力,日子就這么一步步被推著過下去吧,不可能更好但總不至于更壞吧?直到某一天被一位直男朋友說,你性格真好,逆來順受,不爭不搶的。那一刻我不知道該說什么好,你讀書少我不怪你,但我知道逆來順受并不是什么褒義詞啊。轉過頭想想,這可不就是目前的我嘛,被浪潮沖過來沖過去,并不反抗。
為什么會開始變得喪,還有一點,恐怕是整個社會整體造成的。這個社會一直在兜售欲望,滿大街都是售賣欲望,你以為你想要的就是你真正想要的,其實不過是外界塞給你的想法。我們的幸福線被抬得很高,大多數人很難覺得開心和滿足。我們在得到某件東西之前都以為得到之后生活會發生巨大變化裂變核聚變甚至好像生活就會因此改變,幸福的感覺將會一直持續下去。面對痛苦也一樣,我們都以為在失去某些人某些東西的那一刻難過得要死,以為自己再也開心不起來了。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適應性偏見:人們總是低估了自己適應能力,從而高估了某些事物(好的或壞的)對自己的影響。要知道,一般來說就某一單件事情的發生對心理狀態(讓人覺得幸福或痛苦)的影響都會在一個長短不一的期限后減小到微乎其微,當然要排除造成極端不可逆創傷的事件。除此之外,哪怕是買了房子,它確實讓生活改善了這件事是事實不會改變,但是它帶來的幸福感也一樣會在三五年或者再長一些的時間(重點是一定有個期限)后減弱至幾乎消逝。
這是適應性在起作用,有時候這對我們有好處,它讓我們免受痛苦的長期摧殘,但這也讓我們總是低估了日常小事的幸福,也忽視了自己所擁有的。在了解這個原理后,我們可以好好利用它了,對于好的事物要盡量避免產生適應性,不斷予以小的正面刺激,通過增加頻率而非單次強度;對于不好的事情要相信自己的適應性,盡快適應和接受,相信都會過去的,真的。
但是總的來說,只要打擊足夠大,創傷足夠極端,是可以把人擊沉到一蹶不振的,但再天大的好事,幸福感再強烈也不會讓人一直覺得幸福下去。
這么說來此刻覺得無聊和迷茫的人就已經有理由偷笑了。
人啊還是要學會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