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日仿佛是清新的海風的氣息將我喚醒,于是跟隨它來到海邊。裸露的雙腳感受著海南島柔柔的細紗,海色由淺入而深望不到邊。只是隱隱地,遠方突然出現一只小船,拖著那被鯊魚咬得斑斑駁駁的身軀,帶著一條龐大的大馬林魚的殘骸,載著一個精壯而疲憊的老人緩緩駛來。這一切,在我看來,是那么美,一種意味深長的美。
又一陣海風襲來,把我拉回了現實。忽然想起最近正在閱讀的《老人與海》,心際有泛起一股巨浪。
人們長久以來頂禮膜拜的“美”究竟是怎樣的?
紀伯倫說:“美是你們閉著眼睛能看到的一種形象,又是你們捂著耳朵亦能聽到的歌。”
倘若是這樣,那么我希望,那個形象定是這樣:“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得古老,除了那雙眼睛,它們象海水一般藍,是愉快而不肯認輸的”。
倘若是這樣,那么我希望,那首歌是一個老人的自言自語,或者對孩子,對魚兒,對鳥兒的充滿關愛的絮語。
這就是《老人與海》中的那個老人。
“美就是揭開面紗露出神圣面容的生命。”而我認為,生命的本質中具有了簡樸才是美麗的。
簡樸之美是經歷的積累
“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頸上有些很深的皺紋。腮幫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面上反射的光線所引起的良性皮膚癌變。褐斑從他臉的兩側一直蔓延下去,他的雙手常用繩索拉大魚,留下了刻得很深的傷疤。但是這些傷疤中沒有一塊是新的。它們象無魚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蝕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得古老,除了那雙眼睛,它們象海水一般藍,是愉快而不肯認輸的。”
他給孩子講他見過的大魚,他做夢時夢到自己曾經看到的獅子,對于海上的情況和捕魚的天氣了如執掌……不難看出,這是個常年漂泊于海上的老人,縱然他曾經有著87天未捕到一條魚的記錄,在旁人看來,這顯然是個不合格的老漁夫,而我卻始終記得,那個小孩是這么對老人說的:“頂好的漁夫是你。”小孩尚且明白,有沒有捕到魚有時并不能代表一個漁夫是否有所收獲,難道“今之眾人”尚不可知?
古有云者:“天時、地利、人和”,也許正象老人的自言自語:“我運氣不好。”
老人的收獲正是一種經歷,唯有經歷過世事的人才知得來的一切是那么不容易,從而學會簡樸生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也正是這個道理,沒有經歷過磨難的人往往也無法體諒,哪怕是小小的收獲也是得來不易的。而老人懂得,不論從他的談吐或家用,我們都不難發現這個老人的生活極為簡樸。說著說著,我突然恥于說今人的貪圖享受。在浮華喧囂的城市中,或許更需要這樣一片平凡而不簡單的海洋,歷練一下每個人的意志,讓人知道經歷也是人生寶貴的財富。
簡樸之美是人性的閃光點
在老人的很多對話或念想中我常常可以發現一種人格中的樸質,它猶如清晨的海風沁人心脾。
“我看沒準兒我也借得到。不過我不想借錢。第一步是借錢。下一步就要討飯啰。”
雖是俏皮的短短一句,卻已經顯示出這個硬漢骨子里剛強的男子漢氣概!
“萬一釣上了別的魚,把這條大魚倒搞丟了,那再往哪兒去找呢?我不知道剛才咬餌的是什么魚。很可能是條大馬林魚,或者劍魚,或者鯊魚。我根本來不及琢磨。我不得不趕快把它擺脫掉。”
在老人的思想中,這些也是淳樸的觀點,專心捕一條大魚才不至于“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又像學生對于學習,只有專心致志才會有好的收成。
“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日子。走運當然是好。不過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這樣,運氣來的時候,你就有所準備了。”
這句話仿佛就是一種簡樸的人格!老人的一生都是踏踏實實地在大海中拼搏,這種踏實是驚人地在一個老人身上得以體現的。很難說,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是踏實地在走自己的路,也難免有得過且過之時,而那些得過且過之時,或許也正是你失去成功機會的“導火線”。就比如我們的學習,平時基礎不扎實做題看似學會了,實則沒有領悟要點,時間久了,“窟窿”就越來越大,倘若我們真的像“亡羊補牢”那樣去彌補那個漏洞,時間也常常毫不留情地給你吃“閉門羹”!而老人的這種簡樸,正是一種“萬事具備,只欠東風”的簡樸,他從來不靠“僥幸”或錢財生活,他所有的只是他的意志和雙手。因此他也不會因為沒有準備而失誤。
再看很多現代人活在世上整天混混噩噩,那些年輕有力而沿街乞討者,他們整天祈望著別人的施舍而過著落魄的日子;那些紙醉金迷的敗家子,只知花父母的錢而不知父母的辛苦操勞;那些鋌而走險的犯罪分子,被金錢迷失本性不知回路……是否在心靈深處,每個人都應該默念自己曾經的一切?
那個老人殘弱的背影,在海風猛烈的擊打中,又顯高大了許多。
簡樸之美是對萬物的情感
人的情感具有它不可復制的復雜性。《老人與海》中的老人常年與海為伴,也不難想象他對于海、對于魚兒、對于海龜等等有何等特殊的情感,或許就想一個孩子對待自己珍愛的禮物那樣,會為它流淚,為它傷心的。那種愛憎是不摻雜任何社會因素的,也可以說,那樣的感情也是簡樸的。
當老人出海多日,他常常嘟噥著這么一句話:“但愿那孩子在這兒就好了。”仿佛就像一個孩子希望尋找到可以說話的玩伴兒。我頗有興趣地聽著老人的自言自語,時而替海龜不幸的遭遇傷心,時而安慰疲憊的小鳥安靜地休息,時而對曾經捕到的馬林魚感到同情萬分,時而又憎恨“追殺”的鯊魚……
似乎這種愛憎,就是那么簡單,沒有利益驅使,也沒有金錢關系。當對于萬事萬物的情感只是出于人的本性時,那不也是一種簡樸的美嗎?
或許,我們從來無法擺脫如此浮躁的城市。而簡樸的愛憎,在這個城市,又是否真的存在呢?抑或,我們只能希冀于書中的世界?
倘若每個人將自己的真心多留一點空間,有一天,我們是否能像那個老人?或者那個愛著老人的孩子那樣?
此刻太陽已經很高了,耳際又是一股喧囂襲來,那老人在海上,又緩緩地揚起帆,他的簡樸浸染在海浪之中,光芒也在那猛烈的海浪上播撒,而在我心中筑起了一個寧靜而簡樸的屋棚,它是否很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