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和別人聊到大學修讀的專業,我都會吐槽說我的專業很水。奇怪的是,其他專業的小伙伴也都同樣吐槽自己的專業水,這幾乎無一例外。
所謂的水,其實就是感覺在學校里學的東西不知道能用在哪里,而且很多課程設置的很糟糕,老師講的東西不知所云,考試也是臨時抱一下佛腳就好。一個假期過后,學過的知識也都忘得差不多了。
這樣的學習體驗讓很多大學生感到迷茫,拿著看不到未來的課程表,無數次吐槽自己的專業和學校。這似乎成了大學生們的共同話題——為什么我的專業那么水?
1?大學教育不是職業教育
大學教育起初是為有錢有勢的家族子弟準備的,他們不愁吃不愁穿,天天在街上無聊瞎逛,于是聚在一起開始討論沒什么用處的問題……亞里士多德那波人就是最早的大學形態,根本不是為了未來的生計才去上大學,而是為了尋求精神上的滿足。所以大學教育起初就是博雅教育,學的都是文學、藝術、歷史、哲學、數學這些完全不實用的東西。
到今天,在大眾眼里,大學教育的作用早就由博雅教育轉變為職業教育了。去上大學,是為了能得到好工作。所以大家想當然地認為,大學里學的東西必須要在未來的工作中用上才對。
就像我們愿意說「學成歸來」一樣,多數人對學習的認知還停留在這樣的水平:刻苦學幾年,然后就能用著這些知識吃一輩子飯了。要知道,那些大家想在學校里學來的實用的、可以靠它吃一輩子飯的知識是根本不存在的,那些在職業生涯上有所成就的人,他們腦子里的東西都是在長期工作中學習、摸索和總結出來的。
我們對大學教育的誤解很深。大學課程里雖然已經開始設置了許多職業課程,但是博雅教育的根基仍然還沒改變??纯锤鱾€大學的校訓就知道了,幾乎每個校訓都是在告訴你如何做人做事,重在傳遞精神。
所以可以這么說:大學的職能是讓你成為一個「可以自我成長的人」,我們要在大學里賦予自己某種精神,讓自己脫離學校之后可以帶著這份精神繼續成長。因為大學之后的人生里要學更多的東西,而且多數情況下,職業學習更多是在實戰中學習,工作半年比上四年大學能學到更多實戰知識。
所以很多厲害的人每次講自己的母校時,都會很滿懷感激地提到「精神」二字。
大學教的知識、技術都要滯后5年以上,學到手后根本不能直接應用到工作中,但這種現象在職業教育機構是絕對不會發生的。培訓機構教的都是「術」而大學教的更多是「道」,所以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能以更高的維度去學習新知,也為未來的職場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所以,我們要搞清楚大學教育的職能,不是為了教你如何生計的,所以不要說大學教的東西“沒用”就說大學很水。大學四年其實是我們踏入社會前的緩沖時間,我們要借著這段時間和大學獨特的土壤來讓自己成為一個能持續自我成長的人,我們要學的是「如何自我學習」。
2?教授不一定會教課
大家可能不了解,高校最重視的是科研而不是教學。所以老師們更多的心思都撲在學術研究上,琢磨的更多是如何在頂級刊物上發表論文。而教學呢?在很多老師看來那只是順便做做的工作而已。
這不能全怪這些老師們,而是高校以科研為中心的制度、氛圍惹的禍。有些高校甚至不讓最厲害的那幾個教授教課,而是全身心地去做科研以提高學校的實力和名氣。既然評職稱和教學成果關系不大,那老師們自然而然地會把跟多精力放在科研上了,畢竟認真備課和鉆研教學得不到應有的回報。
另外,中國本科教育的嚴進寬出也導致高校在教學上的懈怠。高考的殘酷讓升學率成為衡量一個高中的指標,所以能留在高中教書的老師大多都是很會教書的人。但是大學畢業非常容易,老師自然會在教學上不上心,這讓剛從高中出來的學生們非常不適應。
這就能解釋為什么在大學總能碰到很水的老師教很水的課。他們的教學更像是完成硬性任務,上課念念PPT,下課象征性地留點作業,考試前畫畫重點,考試的時候放放水……老師輕松,學生也不會來找麻煩。
那做學生的就沒救了嗎?當然不是,既然無法改變大環境,那就要順應這樣的環境——積極響應老師的教學和科研。
想象一下,你站在講臺上,下面的學生都低頭玩手機或者睡覺,抬頭的也是目光呆滯在走神,這樣的氛圍怎么會有興致教課呢?教和學是雙向的,老師上課水很可能是下面的學生水,你不積極一點,老師就沒興趣教。
科研是老師的主業,每個老師都是有自己的研究領域。想讓老師有興趣教你,那就要想辦法搞清楚他的科研方向,然后去問這個方向的問題,你自然會吸引他的注意力,他就會更主動地教你知識。
3?學習不能只靠學校
吐槽專業和學校水,潛意識里其實就是在指望著學校老師給你灌輸知識,自己做個伸手黨就好了。這也許是和之前十多年的填鴨式教育有關。
在小學和中學,幾乎沒有自學這件事的,老師都是把知識揉碎了親自灌輸給學生。我們很自然地會認為這就是學習的正確姿勢。其實不然,教和學是兩回事,教了不一定能學,學也不一定非要教。
鄭人買履的故事大家肯定都聽過,鞋子太小卻責怪腳。如果我們責怪學校沒教我們知識的話,那和鄭人也沒什么區別了。
一個正確的學習姿勢絕對不是考試前的突擊,而是從學期初甚至沒開學之前,就要開始準備起來。可是有多少學生連教材都沒有讀過一遍,更別提去閱讀其他的參考書了。這樣的學習只是靠短期記憶來蒙混過關,根本不能吃透一個學科,更不會對一個學科產生興趣。
當然,我們不用非要依據學校制定的培養計劃來學習,畢竟每個人的認知、能力和目標都不相同,怎么可能用同樣一份培養計劃就解決了?所以遇到和自己不合的課就覺得課水是很正常的。就像我對自己的職業方向已經計劃的很好了,上職業規劃課就浪費時間了,但有的人對前程還一片迷茫,自然需要學好這門課。
所以我們要為自己制定個性化培養計劃,準確說就是自己的學習計劃。哪些課是要好好聽的?哪些課是要水過去的?哪些課對我很重要但是沒開設的?……這些事情要做到心中有數,然后給自己安排好學習的方案,包括去旁聽一些課和看一些參考材料。
4?最后
凡是埋怨專業和學校水的人,只能說你還沒理解大學的職能和學習方法,更沒有形成一個能自我成長的精神。
沒有沒前途的專業,只有沒前途的人。所以懷疑你的專業和老師,還不如懷疑你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上大學的意義,有沒有真的努力過。如果你平時有空的時候不是在圖書館用功或在磨煉某些能力,而是打游戲、追劇、吃喝玩樂,那么這事兒就怪不得別人了。
尤其在文憑越來越不值錢的時代里,沒學來點真本事,那大學真的是白上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