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作開始之時,真好看到網易浪潮有個帖子《只有文藝青年才能拯救廈門》,
很多觀點可以在這個文章內找到數據支撐。
但是,廈門真的是個文藝的城市嗎?
國慶4天,在廈門參團領略了這個城市的魅力,有好有壞。但這 4 天的體驗和文藝關系不大。
總結一下,廈門乃至整個福建的景區,一切景點都是小攤鋪。
加上福建人民都比較有生意頭腦,凡是有需求的地方都有很多私人的攤子,包括很小的小朋友,也會在人流密集的地方販賣絲瓜囊這樣的東西;在廈門的街頭上很多流動的小商販推著水果在賣水果飲料。
美麗的城市和風景的內部,商業化嚴重的沖淡了景點的觀賞性。以曾厝垵這個指標景點為例,懷著尋找文藝之旅而來的學生、青年,被震耳欲聾的商鋪叫賣聲和 BGM 擋住,要努力撥開包裹在外面的吃、玩的人流,方能尋得一兩處清凈之地。但是過于商業化和統一的規劃,整個環境很嘈雜,人流不暢,商鋪運營人員、衛生保潔人員和游客混合在一起,顯得很雜亂,加上滿街的臭豆腐的香氣,你真的懷疑這是不是大學街區附近的垃圾街而已。
** 簡書無法上傳 iPhone X 拍的照片, 完整圖片見 lofter **
總結下,曾厝垵和中山路就是大型的垃圾街,非吃貨還是不要去這兩個地方,滿是失望。(曾厝垵那里有個超級物種,也很失望,伙食種類很少,也不好吃你)
第二天的行程是去南靖土樓,真個景區你在外面看到的是土樓,里面全是賣各種小玩意的商販,還不上樓,只能圍著小攤走一圈,人有很多,毫無瀏覽體驗,反而是一個進樓要錢的翠美樓,還讓上樓,稍微感受了下土樓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他土樓和路上的風景,包括云水謠的水車,你真看不出來這是景區。還有當地的導游,不管是休息區、景點、一個勁的往購物點帶。
云水謠本身是個影視基地,為了吸引游客當地人居然把原來的“官洋”改為“云水謠”,逐利趨勢可見一斑。
總結下,土樓和云水謠景區還是算景區,只是和商業化相比甚至不值一提,送一句話;
“啊?風景呢?風景呢?風景,呢!”
第三天是去鼓浪嶼,鼓浪嶼給是這廈門景區里唯一看起來像景區的地方,島上建筑很有特點,依山而建,街道分布有趣,走走也挺有意思,那個日光巖,路過,人也不多。
總結,鼓浪嶼是還算是一個有點意思的景區,但我有個疑問,為什么不在三丘田那里建個橋,就區區 100 多米。反而是多個航道要坐船才能去。
另外是去土樓的路上,導游把我們帶到一個購物點,名義上是去廁所或者去喝茶,實際上,就是引導你消費,從廁所出來的路上,你要經過他們的貨架,歪歪扭扭的路線。
為了讓顧客能夠發生購買行為,簡直喪心病狂。在游客良好的觀光體驗和經濟利益之間,福建的旅游從業者選擇了后者。
說到廈門本島,花了一天下午去了南普陀寺,路上來回走路往返,道路基礎建設還比較破落,城市面貌雖然說是沿海城市,卻缺少一種干凈清爽的氛圍。交通規劃和區位規劃沒有更新換代,布局擁擠不堪,綠植和建筑本身的錯亂層次感不夠有趣。特別的是衛生條件較差,這個和廈門本身旅游的特性有關系——主推文藝和飲食。
除去景區里商業化喧賓奪主之外,這里做生意的人、對人一點都不友好。
-
第一例,在曾厝垵,我們想借一個民宿的廁所用一下,給小寶寶換尿不濕,店老板很明確,不借。image.png
。
就這家店,和我在杭州、日本、臺灣游覽的體驗相比,難免也太功利,毫無人情味。 - 我老媽在逛完南普陀寺之后,在寺門外面一個志愿者亭子那兒,問要一杯熱水,居然有個中年婦女說,不能倒,當然另外一個女的說可以倒著喝。我當時都震驚了,佛門外的志愿者,一絲一毫佛門內普度眾生的好心都沒有領悟到嗎?就算是走到一個山野古村里,我隨便要個開水都是可以的吧,為什么在南普陀寺不行呢?
- 拼團里,拉我們短途的司機服務態度非常不好,不要說幫忙放皮箱這樣的事情。就問問讓他看看下面貨箱的門,因為他在打電話,然后訓斥的說,就開著,沒鎖啊。事實上,貨箱的門有點壞,我開始用了7 分的力氣,就只拉起來一個角,實際上是 要用9分的力氣。整個過程,司機停車在座位上打電話。和日本的客車司機比較,差遠了。這個司機來自廈門的 易泓汽車公司,我記住他了。
廈門這 4 天,城市本身還挺漂亮的,但是這里的人就不怎么友好。而且現在商業化太過嚴重,照這樣發展下去,遲早商業大于景區,喧賓奪主,失去民心。
PS:在最漂亮的南環路上居然有別墅和小區?這是誰的能量有這么大,敢在景區建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