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在上中學時讀過,那時的課本早已沒有了。最近我又買了魯迅的散文集,重讀這篇文章,讓我有了想去看看魯迅故里的念頭。
昨天廠里停電,我便與廠里張廠一起去了。早上6點半從廠里出發,他開車上高速3個小時多后到達了紹興。把車停在了魯迅故里停車場,幾步路進入了景區。
太陽似乎很賣力,初夏好像是進入盛夏了。景區前來旅游的大多數都是中學生,在旁邊的一條小河里看到了傳說中的烏篷船。
張廠笑著說:“原來烏篷船是這樣的。”我說:“我也沒見過,要不去乘乘。”他說:“不了,先去景點。”踏上被歲月磨光了的石板路,仿佛進入了民國時代。
三味書屋就在我的眼前,我迫不及待想進去參觀,張廠在接聽電話只有等他。三味書屋不要門票,只要憑身份證刷一刷就可以進入。這是我似乎沒想到的,也第一次享受到了這樣好的待遇,紹興的做法值得各地的旅游部門的領導學習。
踏進三味書屋,一股濃濃的書香氣息撲面而來。我一下子感受到了當年魯迅先生小時候讀書的氛圍。他當年讀書的課堂大門開著,但用欄桿欄著,不能進入。
我只有在門外向里望,真如魯迅先生在文章《從百草門園到三味書屋》描寫的一樣:
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魯迅先生當年讀書的書桌就在墻邊。我仿佛看到了他當年坐在座位上,一邊讀書一邊在偷偷畫圖的樣子,又好像聽到了課堂里人聲鼎沸的讀書聲。聽旁邊一位美女導游介紹,魯迅本來的座位不在墻邊上,由于別的學生經常出入后花圓影響他讀書,所以他要求換到了東北角的位置。魯迅在課桌的右下角刻有一個“早”字,是因為他曾因故遲到,受到過私塾老師的嚴厲批評,他為了提醒自己不遲到才刻的。
她又介紹了三味書屋“三味”的意思:
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
讀經味如稻粱
讀史味如肴饌
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醢系肉或魚剁的醬)
我和張廠聽得似懂非懂,他理解為沒有肉吃就讀不好書,哈哈哈不去管他了。我的理解為,讀書就好像吃到了糧食吃到了肉,嘗到了世界上的山珍海味!
如此近距離品讀三味書屋,我似乎望見了被稱為中國脊梁的魯迅先生從這里啟蒙,而后經受社會人生的種種歷練,成長為一代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他著作甚豐,是中華思想文化寶庫里一枝獨秀的曼陀羅華,無論是雜文還是小說散文,都觸及中國人思想靈魂深處,給人以深刻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