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見人、出行、思考(悟)、隨時記錄
1、讀書
博覽群書,涉獵要廣——提升文字水平,獲得信息,儲備素材
2、見人
見人產(chǎn)生故事和想法,即素材;最好約比自己厲害的人,或者有趣的人。
比自己厲害的人不好約,怎么辦?
(1)付費約見
(2)研究他所有的東西,提煉精華,思考并理解,接近他,并成為牛人的助理(那不是約見了,那是常常見,偷笑)
(3)(講一個故事)
有個身家200億的大神曾經(jīng)想見李笑來老師,但李笑來不見他。
這個大神說,如果我想讓別人認可我,我就一個辦法——他是怎么說的,我就怎么做。我把他的理念做到就行了。
他在2011年看了李笑來老師的書,書上說要記時間開銷記錄,然后他就開始記,一天都沒斷過。
他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一支筆,隨時隨地都能看見他在記錄或者寫東西。
他說,我要跟那個老師在一起。他知道自己要做這個事,就去做了。
這個大神的習慣是,一定跟老師在一起。
3、出行
呆在家里是抓不到鳥的,鳥都是在外面。——水清亦有魚
出行,可以見天地、見眾生,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故事,有更多的感悟,感受過的東西從筆下流淌出來會更鮮活。
比如去過海邊,你會知道海風的味道是不一樣的,從海里上來晾干后身上是黏的,有生命力的文字才動人。
4、思考(悟)
魚大大說他聽過一句話:人人能想到的東西,不要輕易寫,因為那往往不是最真實的答案,真實的答案還藏在沒有想到的內(nèi)容里。
美國科幻界享有極高聲譽的作家之一奧森·斯科特·卡德,有這樣一個觀點——在構(gòu)思人物時,千萬別用未經(jīng)深思熟慮的想法,也不要相信第一個閃現(xiàn)出來的念頭。
因為,第一個念頭很可能是陳詞濫調(diào);第二個可能也是。
奧森·斯科特·卡德的意思是,多思考多向自己提問,深入挖掘,試著找到更多的答案,最后找到更好的、令人興奮的念頭。
所以我們在寫作時,往往不是沒東西寫,而是思考不深入,或者不會思考,怎么辦?
魚大大舉例子——
我們聽過很多課,看過別人成功的方法,試著去思考,為什么TA要用這個方法,而不是其他方法?如果TA的方法不適合我,那我如何演練出適合我的方法?
小打卡里有位伙伴是這么做的——
對記錄的小事和小感悟思考更深層的東西,比如:這件事情的本質(zhì)是什么?為什么會發(fā)生?反映哪些問題?如果是需要解決的事情,最佳方案是什么?為什么有如此感悟?
這位小伙伴覺得,這種思考方式很有意思,在深入思考的同時更加了解自己,同時為以后積累素材。
如果不擅長思考也沒關(guān)系,就像上面那樣,先試著按照一定的邏輯/問題去思考,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然后再慢慢提升思考能力。
而很多人其實并不是不善于思考,而是沒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包括我自己也是這樣。
但想要成為一個深刻的作者,思考力是必不可少的。我希望自己成為這樣的作者。我要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5、隨時記錄
特別重要!
人一天接受無數(shù)信息,產(chǎn)生數(shù)量龐大的念頭,被不同的事情或瞬間觸動,但我們往往視而不見,這樣不僅使自己的思緒無法寧靜,也丟失了很多寫作素材。
學習感悟、見聞、心動的瞬間、靈感、新鮮的事物等等,都是素材,沒有記錄的好習慣,就會在寫作時為素材犯難。
積累素材是一項長期且非常重要的事情,越早養(yǎng)成越好。這一點自己做得不好,分類整理是我的弱項,魚大大的分類方法很好,先參考借鑒,動起來再說。
如果能做到以上5點,那么一定能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作者。
除了魚大大分享的這五點外,我用過一個很好的方法,非常有助于提升寫作水平——拆解優(yōu)質(zhì)文章。
拆解優(yōu)質(zhì)文章的過程,就是一個剖析學習的過程,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閱讀時沒有留意的點,比如:作者的邏輯、論據(jù)論點的安排、詞句的用法、金句的使用、作者的立意、選題等等。
當你知道別人的文章為什么好時,也就知道了自己的文章差在哪里。在以后的寫作中,就能有方向地去補足。
另一個方法是,看到一個故事,去分析可寫的點,一一記錄之后收進素材庫,用的時候調(diào)用即可。
但素材有了,如何展開并能寫得深入,則有關(guān)思考力和自己的知識內(nèi)存了。
所以,你看,讀寫思考不分家。
想成為優(yōu)質(zhì)作者的伙伴,以上就是方法,沒有捷徑,腳踏實地,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