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說:“好色是一個人的修養問題,不分男女,把握好叫品味,把握不好叫流氓,最好的默契,就是我懂你的故作矜持,你懂我的圖謀不軌。”
其實,在情感與欲望的世界里,這種對于“好色”的把握和理解,更多地反映了人與人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系。
當我們說“好色”是一種修養時,意味著它并非單純的生理沖動或低俗的欲望表達,而是一種對美的欣賞和追求。這種欣賞可以是對他人外貌的贊美,也可以是對內在魅力的感知。
然而,修養的關鍵在于懂得控制和約束這種情感,不讓其逾越道德和倫理的邊界。
把握得好的“好色”,體現為一種高雅的品味。這并非是對他人的肆意窺探或不尊重,而是以一種尊重和欣賞的眼光去看待美。
比如在藝術作品中,我們可以欣賞人體之美,感受其線條與形態所傳達的力量與優雅;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可以欣賞他人的氣質與才華,通過真誠的交流和互動來增進彼此的了解與欣賞。
而把握不好的“好色”,則淪為低俗的流氓行徑。這種行為表現為對他人的騷擾、侵犯和不尊重,完全不顧及對方的意愿和感受,僅僅滿足自己的私欲。這樣的行為不僅傷害了他人,也貶低了自己的人格。
在男女之間的互動中,那種心照不宣的默契顯得尤為珍貴。當一方故作矜持時,另一方能夠理解這并非是拒絕,而是出于羞澀或者對關系的謹慎;
而當一方懷有某種“圖謀不軌”的心思時,只要是建立在尊重和真誠的基礎上,另一方也能夠讀懂其中的傾慕與喜愛。
然而,這種默契需要建立在雙方平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如果一方利用這種默契去欺騙、傷害另一方,那么這種關系就會變質。
真正美好的情感關系,應該是在相互欣賞、尊重和關愛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和深化的。
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社會對于男女在“好色”方面的評價往往存在著雙重標準。女性可能因為表達對美的欣賞而受到非議,男性則可能因為過度的追求而被寬容。
這種不公平的評價體系需要我們去反思和改變,讓每個人都能夠以健康、平等的態度去面對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與欲望。
總之,“好色”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人性特點,其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引導和控制。通過培養良好的修養和道德觀念,我們可以將其轉化為對生活中美的積極追求,建立起真誠、尊重和美好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