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二戰時德國部隊將士兵分成四等:聰明又懶惰的可做軍官,聰明又勤快的可任顧問,愚蠢又懶惰的可當士兵,愚蠢又勤快的趕快滾開。
原文引用如下:
Men are basically smart or dumb and lazy or ambitious. The dumb and ambitious ones are dangerous and I get rid of them. The dumb and lazy ones I give mundane duties. The smart ambitious ones I put on my staff. The smart and lazy ones I make my commanders.
這個分類看似簡單粗暴,實際上在生活中屢屢被驗證,堪稱用人和團隊建設的黃金法則。
這里包含兩個維度:聰明-愚蠢,勤快-懶惰,配合成四種組合。聰明是絕對被推崇的,這是不論個人、團體還是社會進步的根基。當然在中國這種幾千年講著“中庸之道”的國度,中庸講著講著就變成講政治了,聰明而善于講政治的人方是有智慧的人,如果聰明而不善于講政治則寧可舍棄聰明,這個論斷從經濟學的角度可以說成不善于分配生產資料,那干脆放棄生產力,啥都不干方可永保太平。
勤快是有待商榷的,如果腦子不行,勤快往往不僅是做無用功,而且是幫倒忙。尤其是在組織中,上躥下跳,無效的作為往往具有很強的破壞性。放在社會里,就是那些明明自己不行,卻要使勁竄,得不到結果就怨人心不古,社會不公。所以說,一個人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接納是多么重要,欲望和能力不匹配才是造成社會動蕩的內在根由。B-U-T,我們一直標榜自己是個勤勞的民族,所以,如果不表現出自己一直在努力,自己一直在“作為”的話,似乎就被排斥在主流之外。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相信一個人想要被主流社會價值認可的天然傾向。這句話直白的說就是人有個騾子的內在,愿意跟著前面的胡蘿卜走。但卻沒想過,萬一前面掛著的不是真的胡蘿卜呢?
讀書的時候,一到考試,老師就會再三叮囑,不要忘了仔細看題目。不看清題目,答錯了也是無用,畢竟生活中沒有那么多單項選擇題可以蒙。然并卵,這個最簡單的道理,長大后就被拋諸腦后了,因為主流價值認為,不管匹不匹配,和稀泥也要上,懶惰是多么地可恥。所以,會看到很多人看似很忙,卻沒有什么可拿得出手的結果,磨洋工、素餐尸位這些現象在講政治的地方特別多。殊不知,哪邊涼快哪邊呆著比自以為是地瞎搗亂可貴得多。千金難買“狼一樣的對手”,千金難辭“豬一樣的隊友”。
寫武俠小說的古龍說過:“世上本就有很多事都是這樣子的:一個發明車輛的人,一定是懶得走路的人。就因為人們不愿吃苦,所以人類的生活才會進步。”這句話道出了一個真相:懶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真正動力。
社會進步要靠懶惰而聰明的人去驅動,靠勤勞而聰明的人去協調規劃,靠懶惰而愚蠢的人去執行。魯迅先生有句話說,浪費別人的時間等于謀財害命。勤勞而愚蠢的人不僅浪費了別人的時間,也浪費了自己的時間,于人于己都是一種“犯罪行為”。整天忙成個大陀螺,只是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焦慮,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別忘了,做題之前要先審題,真不會做,試卷空白也是一種豪情。勤能補拙,說的是學習,是覺悟,尚未補拙之前還請稍安勿躁。
文:愛吃蝦,本文歸【Nonsense23333】所有,謝絕非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