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是一座顏值非常高的城市,之前在網上看到相關的旅游攻略以及聽去過的朋友的介紹中,我了解到了很多關于她的點點滴滴。到目前,我一共來過兩次廈門。
第一次是我還在實習的時候,跟當時的同事一同來廈門看一個做景觀霧化的水處理項目,因為工作的關系,所以并沒有空余的時間來逛一逛廈門。
這一次來廈門,是參加中國會計學會管理會計專業委員會2017年會暨紀念余緒纓教授誕辰95周年學術研討會。按照會議議程,我的論文被安排在第一天下午的小組討論中,在小組討論之后,剩余的就是一些官方會議程序,因而我便溜了第二天的會,準備趁此機會好好了解一下當地閩南文化,以及一覽這座高顏值城市的美麗容顏,慰藉第一次來的時候留下的遺憾。
提起廈門,就不得不說她的兩張名片,一張是鼓浪嶼,一張是廈門大學。由于本次管理會計專業委員會的承辦單位就是廈門大學,這便給我探索廈門大學提供了很好的機會。要知道,廈門大學對進入校園的人員和車輛是要進行嚴格控制的,校外人員無特殊情況是很難進入校園內的。
對校外人員進入校園進行嚴格控制,是全國著名學府的慣例,像清華、北大等,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學校名聲赫赫,幾乎是所有國人瞻仰的地方,所以前往參觀的人比較多,妨礙了學校的正常教學活動。此類新聞前幾年屢見報端,我當時看到的時候也是痛心疾首,深感有辱斯文。另一方面,隨著前幾年一系列惡性事件的影響,現在全國各高校的安保意識不斷加強,這種對進入校園人員的控制便也是安保手段的一種。
無論是宣傳冊還是網站,在對廈門大學的宣傳中,總會出現一座高樓伴著一個湖的畫面。之前沒來廈門大學的時候未曾留意,此次到來之后,便做了一些功課。經常出現在宣傳畫面中的那座高樓名叫頌恩樓,是由廈門大學的泰國著名校友丁政曾、蔡悅詩伉儷捐資建造,而取名“頌恩”,則意在頌揚母校獎掖栽培之恩。我覺得這個名字和意境很好,不像其他高校總喜歡以捐建者的姓名來命名,仿佛以自己名字命名,捐建者就能夠流芳百世一樣,彌漫著一種銅臭味。
頌恩樓是廈門大學嘉庚樓群的主樓,同時也是嘉庚樓群的三號樓,我們小組會議討論的所在地嘉庚二號樓就在它的旁邊,只不過在高度上就要矮上許多了。頌恩樓前的那片湖,名叫芙蓉湖,芙蓉湖的得名和周邊建筑芙蓉樓群一樣,源自生前對廈門大學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李光前博士的家鄉名稱南安芙蓉鄉。在廈門大學漳州校區北區有一片湖也名曰“芙蓉湖”,自然就是老校區的衍生版本了。
廈門大學是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捐資建設的,因此廈門大學的早期建筑,都是陳嘉庚先生親自命名或親自批準命名的,但是廈門大學里的建筑卻極少以陳嘉庚先生家族成員的名字來命名。后來的嘉庚樓群以及陳嘉庚銅像,也都是后人為紀念陳嘉庚先生而特意命名和設立的。
雖然廈門大學的建筑命名與陳嘉庚先生較少,但是卻與李光前博士的關聯較多。李光前博士是陳嘉庚先生的女婿,生前是世界十大華人富商之一,在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他所控制的橡膠王國,對世界橡膠價格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2003年第四期的《炎黃縱橫》雜志,刊發了香港著名作家李遠榮的一篇文章,記述了李光前先生的一些軼事,其中便有李光前先生與陳嘉庚先生結識的一段佳話。
李光前,原名玉昆,別號光前,福建省南安縣芙蓉鄉人,生于1893年。在 1903年的秋天,年僅10歲的李光前隨父親自福建出洋,去新加坡謀求生計。而陳嘉庚先生從廈門返回新加坡,也乘坐了同一艘輪船。開船不久,便在海上遭遇氣溫驟降。當時船上的人大部分都是來自窮鄉僻壤、準備離鄉背井去南洋謀生的福建人。陳嘉庚先生見衣衫單薄的同胞們凍得瑟瑟發抖,十分同情,就對服務生說:我姓陳,請給每個人一條毛毯,費用算我的。但服務生錯聽成:請給姓陳的每人一條毛毯……。
船上旅客見狀便不管張三李四都紛紛報名說姓陳,先拿一條毛毯御寒再說。不久,陳嘉庚先生到各船艙巡視,看到大家都領到了毛毯,很是放心??墒钱旉惣胃叩酱摰囊粋€角落時,卻看到一位少年在那里打哆嗦,就覺得很奇怪,問到:“你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全船的人都領到一條毛毯了,為什么你不去領?”
那名少年十分有禮貌地回答說:“我叫李光前,福建省南安縣芙蓉鄉人,毛毯是好心人發給姓陳的同胞的,而我姓李不姓陳,不敢冒姓去領毛毯。”
陳嘉庚先生聽完后,很為少年李光前的誠實感動,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后來,又由于機緣巧合,陳嘉庚先生讓李光前到自己的公司工作。再后來,李光前博士與陳嘉庚先生的大女兒陳愛禮相愛,一段佳話又促成了一樁佳緣。
李光前博士追隨陳嘉庚先生,也成為一代華僑巨商,捐資教育,熱心慈善,他對廈門大學的建校和發展,做出過非常大的貢獻。李光前博士的諸多其他事跡,在李遠榮所著的《李光前傳》中有著翔實的披露,此處不表。
李遠榮先生與李光前先生可謂是淵源頗深,李遠榮和李光前都是福建南安人,李遠榮的父親李伍香先生是馬來西亞華僑,曾在李光前先生創辦的南益公司工作多年,是李光前先生的得力助手之一,對李光前先生各方面的情況都有著十分深入的了解,李遠榮先生從其父親那里了解到大量具體而又可靠的素材。
陳嘉庚先生為什么不以冠名的方式,令自己和家人流芳百世呢?可能陳嘉庚先生并不看中親疏,而更看中名字所蘊含的底蘊。以陳嘉庚先生對廈門大學的捐資之巨、貢獻之大,他想怎樣給廈門大學的樓冠名,想來都不會有異議。但陳嘉庚先生并不強行冠名,而是只選親人名字中那些大學精神相契合的,來冠名廈門大學的建筑。這樣的胸襟和命名的藝術,委實讓某些著名學府以商標來給建筑命名的行為汗顏。
廈門大學非常大,我在第一天開完會之后,和同行參會的兩位博士生一起騎著共享單車,沿著廈門大學圍墻,也就是廈門大學南路一直騎到了曾厝垵步行街。騎行的時間超過了半個小時,但只要一回頭,廈大的建筑就在身后。同行幾人不禁感嘆,廈門大學真夠大的,有山有湖,有海有隧道。這里的隧道叫芙蓉隧道,學生們在隧道里進行各種涂鴉創作,那種濃厚的書生氣息讓我不僅感嘆,要是本科在廈門大學讀,期間談一場戀愛,該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只可惜青春不再,只好記于筆墨之下。
鼓浪嶼是廈門最大的一個嶼,而在鴉片戰爭以前,鼓浪嶼曾長期是一座人煙稀少的荒島。直至宋元時期,才有“圓沙洲”的名稱,在明朝時才開始用“鼓浪嶼”名稱。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
鼓浪嶼是廈門市的景點集中地,代表景點有日光巖、菽莊花園、皓月園、毓園、鼓浪石、鼓浪嶼鋼琴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海底世界、天然海濱浴場、海天堂構等,是來到廈門的游客必去的地方。很早之前,鼓浪嶼便已獲得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最美五大城區等榮譽。2017年7月8日,“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為了保護島上環境,往返鼓浪嶼都需要乘坐輪渡。我和一個同行師兄,在前一天晚上用微信提前購買到了前往鼓浪嶼的第一班輪渡,第一班輪渡的時間是在早上的七點十分,提前半個小時開始檢票,提前十五分鐘登船。這原本不是我們的最優選擇,但是在仔細瀏覽之后,發現次日的其他班次輪渡直到下午一點多才有票,于是就只好買第一班的票。由門票銷售情況,便可見鼓浪嶼前往的游客之眾。
鼓浪嶼號稱海上花園,我認為這個稱呼絕對名副其實。從廈門島望過去,洋房別墅星星落落地分布在郁郁蔥蔥的植被間,據介紹鼓浪嶼全島的綠地覆蓋率超過40%。雖然官方有重點推薦的景點。但是我以為整個鼓浪嶼就是一個博物館,每一個景點,甚至每一條道路每一棵樹都是這個博物館里珍藏的文物,都值得細細品味。如果不著急趕路,不看著地圖或者導航,幾乎每一個拐角都會遇到驚喜。由于我們搭乘的是第一班輪渡,因此在登上鼓浪嶼的時候,游客并不多。為了爭取最好的觀賞路線,我們便首先前往鼓浪嶼的最高點日光巖。
日光巖的海拔不足百米,最高地是一塊巨大的巖石,在登上最高點前,巖石下立的有指示標語,提醒游客最高點最多承載人數僅為30人。并且,當天恰逢重陽節,我們登上去的時候,有不少游客在錄制重陽節的祝福視頻。古人登高插茱萸,現在登高錄視頻,也算是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而變化。在下午返回廈門島的時候,就遠遠地看見登日光巖的路上擠滿了人,所以第一個目的地選擇日光巖是非常明智的。
從日光巖下來,路過琴園再到菽莊園然后再到皓月園,這一路上的景色都是非常美麗的,期間還會遇到很多相對較小的景點,于是我們就在從一個大景點前往另一個大景點的途中,也都順便游玩了下較小的景點。
這樣一來,一個上午的時間想要都走一遍,顯然是不可行的。在這些大景點里,我以為菽莊園、皓月園、海洋館、蠟像館、甚至日光巖都是可以不必去的。首先,像海洋館、蠟像館這種地方本就不是鼓浪嶼以及廈門的特色,全國很多地方都有海洋館和蠟像館。例如,我去過北京海洋館以及亞洲最大的海洋館新加坡SEA海洋館,還去過上海以及美國華盛頓的杜莎夫人蠟像館,這兩個景點就對我沒有任何吸引力。而菽莊園和皓月園這種地方,也不過是為了圈個園子賣門票多收錢而已,景色與島上其他地方別無二致。
鼓浪嶼上最讓我感到意外和不滿的是,竟然有一大片小吃步行街,網上能夠聽說和見到的網紅店都集中在這個地方。我之前一直以為網上爆紅的各種小店,只是零零散散地分布在整個嶼上,卻沒想到是如此集中。這片區域的熱鬧喧囂讓我駐足了很久,因為很多小吃店鋪門前排了很長的隊,而我主要好奇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人愿意排這么長的隊,只為了吃一份小吃。
我也未能免俗,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嘗試了兩家網紅店,或許是網上的吹捧讓我期望太高,說實話,我并沒有感覺到其味道能夠與其知名度相匹配。并且,鼓浪嶼上的物價要比廈門島普遍貴50%以上。此處簡單舉兩個例子。一個是鼓浪嶼上的很多攤位都會賣現削的芒果,當場削好的芒果用一個打包盒裝著,供游人邊玩邊吃,售價15元。而在廈門島上,分量更足成色更好的現削芒果只要10塊。另一個就是我給宋老師在中山路步行街買了兩個筆記本,筆記本扉頁有干花壓制的圖案,十分清新自然,這樣的本子每個20元。而同樣的筆記本,在鼓浪嶼上標價49元。
說到了中山路步行街,就不得不提一下全國各地的步行街,它們的功能是如此雷同相似,都是提供餐飲、娛樂和購物的一條龍服務,只不過廈門的中山路步行街要遠比我所去過的其他地方的步行街大得多。
實際上,全國各地的步行街,都存在三個雷同的問題,一個是各地步行街的規劃和設計,跟全國其他地方的步行街存在雷同;再有就是,一個地方的幾個不同步行街,也存在雷同,中山路步行街與曾厝垵步行街以及鼓浪嶼上的龍山路步行街雷同;最后就是,一條步行街內的店鋪也有很多存在雷同,從中山路步行街走到街尾,同樣的一家店鋪甚至出現了好幾次。步行街存在的這些雷同,可能就是現代社會快速發展中的一個城市建設規劃問題的一個縮影,雜糅了建筑學、城市規劃和美學的問題。
說到了中山路步行街,我海不得不提一下中山路步行街旁邊的局口巷。我是在離開前的一天晚上無意中遇到的,這次偶遇卻讓我記憶深刻。
因為在達到廈門的第一天,在辦完會務手續之后,我就已經和同行師兄逛過了中山路步行街和旁邊的臺灣小吃街。由于次日便要返回北京,當時同行的兩人又有著其他安排,我便索性把中山路步行街中間穿插的胡同小巷都走了一遍。
就在我漫無目的的行走過程中,發現了在一條昏暗的胡同里面的一個攤位面前排了一條特別長的隊伍,本就狹窄的胡同在兩邊又各擺了一排小桌椅,也都坐滿了人,每個小桌上擺著都是拌面和海鮮湯,于是我的好奇心大發,也跟著排起隊來,想要嘗試一番。
在快排到的時候,我才終于發現了這家攤位的名稱:局口拌面。于是便用手機在知乎上查了起來,想要竭力裝出一副老廈門人的樣子來,不查不知道,一查才發現,這個拌面果然是大有來頭。
拌面的原材料采用的是燕皮面條,這種面條比較有筋頭,耐嚼。最出彩的地方在于碗里盛上的一層花生醬和甜辣醬,在吃之前一拌和就行,比吃北京雜醬面或者信陽熱干面要隨意的多,吃的就是花生醬的花生香和甜辣醬的鮮辣味,簡約而不簡單。這樣一份拌面是5元。
局口拌面雖以拌面為名,但另一款吃食也相當出名,那就是現燙的新鮮美食湯。一溜排開的佐料盤子,鴨腸、鴨胗、豬腰、豬肝、瘦肉、海蠣、魚卷……佐料豐富,任君挑選。一位小哥拿著小碗,把客人點的東西抓進小碗中,腦中一邊計算的價格,點料完畢,價格報出,交錢付帳。接著進入下一流水線程序,小碗遞給煮生燙的大叔,在那口大鍋中,不停的翻煮翻煮,把原料燙熟,再舀上大鍋中熬制的老鴨湯,好不容易端上桌后,那不起眼的湯,喝一口,居然是如此鮮美無比,我點的豬肝、海蟶、蝦丸也是恰到好處,嫩到不行,只要20元,現在回憶起仍是十分懷念。
局口拌面的地理位置是在往火車站方向的中山路公交站的斜對面,距主干道有十幾米的距離,小巷口是售賣腌水果的小攤,從那巷子一直往里走,看到蓮歡海蠣煎就能找到這攤子,小攤從下午四點半左右才開始營業。這家藏匿在廈門最繁華中山路小巷里的拌面攤子已經營了數十載,會找來此的基本上都是深愛此道的老食客,當然了,其中不乏一些路過此地看熱鬧的游客們,例如我。
這家店與蓮歡海蠣煎毗鄰,名氣卻只在本地食客中傳揚,而蓮歡海蠣煎是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大牌。雖然如此,但是蓮歡海蠣煎與局口拌面一樣,也只是一個小攤字。小、中、大份海蠣煎的價格分別是12元、20元和30元,對應的就是一人份、二人份和三人份。我在知乎上查局口拌面信息的時候,也看到了老廈門人對蓮歡海蠣煎的推薦,于是在吃過了局口拌面和美食湯之后,又點了一小份的海蠣煎。
可能是我吃過了拌面和美食湯后感覺已經飽腹,對于海蠣煎卻沒有太多的驚奇。但可以肯定的是味道要比我在中山路步行街、臺灣美食街以及新加坡牛車水的海蠣煎要好得多,新加坡的海蠣煎腥味特別重,中山路步行街的海蠣煎則像是完成一份標準程序,只能說是達到了及格。同樣,臺灣美食街上的海蠣煎則能夠達到優秀的等級。
我想,同一種小吃有著不同口味的原因,大抵是中山路主干道這樣地方的小吃是給游客吃的,講究的是快銷,大多不是廈門原來的味道,當然味道也不能算是太差,只能算是標準,就像去大飯店吃飯一樣,味道不能說不好,但絕不能算美味。而廈門當地土著們,則會經常去吃的是局口拌面和蓮歡海蠣煎這種位置隱蔽、環境較差、但味道一絕的小店或小攤,因為這種小店小攤講求的是口味。
可謂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美食不懼環境差。只要你用料真、味道好、用心做,就一定會受到真正懂行的人的歡迎。美食小吃如此,我想,做人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