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思考一下這三個問題:
- 你堅持得最久的一個習慣是什么?
- 這個習慣最長一次堅持了多久?
- 你現在還在堅持這個習慣嗎?
你的答案是什么?
請先記住它們,往下看。
▼
不知道你有沒有意識到:當我說「堅持一個習慣」的時候,暗示的是什么?
首先,這個習慣,必然是一個有阻力、你不太愿意去做的事情,比如早起,學英語,跑步——你總不可能說「堅持逛街」「堅持打游戲」「堅持看電影」吧?
其次,「堅持」這個動作,意味著:當你覺得厭煩,想要放棄時候,你強迫自己繼續去執行。它本質上是一件違背當下意愿的事情。
這其中是什么東西起到作用,迫使你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呢?
很多人會說,是意志力。
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很多人想堅持某個習慣,或者練成某個技能,于是每天練習,打卡,寫總結,甚至加入一些社團,互相督促、鼓勵——但總體來看,鮮有能夠成功的。
大多數人堅持一段時間之后,就會慢慢懈怠,逐漸放下了。
他們總是把原因歸咎于自己的意志力:「要是我的意志力再強一點就好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
▼
關于意志力,有過非常多的研究,比如1964年心理學家Mischel等進行的「棉花糖實驗」。也就是從這個實驗開始,心理學家們建立了一個模型,叫做「有限資源」模型,來解釋我們的意志力。
他們認為:意志力的本質是一種資源,當我們運用意志力控制我們的行為時(術語叫做「自我控制」),就會損耗這種資源(術語叫做「自我損耗」)。損耗資源本身會造成我們后續表現的降低,因此大腦傾向于保持它。
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什么很多看起來有益的習慣,我們總是堅持不下去——因為堅持這些習慣,本身就在不斷地耗損我們的資源。
但這個模型也存在一系列問題:
所謂的「資源」是什么?它存在嗎?它是一種物質,還是一種能量?它是恒定不變的嗎?如果不是,怎樣才能增加它的總量?怎樣才能恢復它?
諸如此類。
這些問題難倒了許多心理學家。他們提出了很多假設,比如「血糖」——血糖充足的時候,人更容易控制自己;相反,低血糖的時候,我們會變得沖動、焦躁、怠惰,難以控制自己。自我控制會降低血糖,缺乏資源就是低血糖,恢復血糖就是攝入糖分,等等。
這看起來棒極了。于是,大量的實驗應運而生,紛紛為此作出佐證。
但在后來的「可重復危機」中,這些實驗絕大多數都遭遇了危機:它們被證明重復不出聲稱的結果。
于是有人開始質疑,有限資源模型真的是對的嗎?意志力真的是一種資源嗎?
抑或說:真的有「意志力」這個東西嗎?
▼
人是一種很復雜的生物,但有時又簡單得可怕。
我們為什么會去做一件事情?其實非常簡單。當我們能夠從一件事情中獲得確切的收益時,我們就會去做;當我們覺得做一件事情的付出超過了獲益,我們就不會去做。
這就是大腦的思考邏輯。為了生存,大腦要保證一切行為的有效性。凡是沒有學會這一點的,都已經淘汰掉了。
簡而言之,你愿意去做一件事,是因為你從中獲得了快感。
這種「快感」,可以是物質獎勵,可以是愉悅感,可以是成就感……總而言之,它是一種正面的「反饋」。正是這種反饋,激勵我們繼續去做。
那么,為什么有些事情,很辛苦,很麻煩,又沒有明確的獲益,我們還是會愿意去做呢?
這是因為,我們對它未來獲益的「預期」,誘使我們去做。
也就是說,盡管它在當下沒有明確的回報,但我們堅信,只要繼續做一段時間,就能產生收益——并且這種收益是我們極其需求的。因此,我們可以憑借著這種「預期」,去克服當下的惰性。
也就是說,激勵我們去堅持某個習慣的,是一種「預期反饋」。并且,這種反饋越強,我們去做的動力就越足。
這里面有意志力什么事嗎?
沒有。
▼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 用意志力強迫自己去做題、背書,永遠不如老師的一句「下周月考」來得有效。
- 跟心儀的男生約會,就算平時再懶的妹子,也會洗頭、護膚、化妝、搭配衣服。
- 每天堅持背單詞,花了一年,效果也比不上老板調你進一個全英文溝通的項目。
- 什么才能治好拖延癥?不是意志力,而是deadline,不做就會死的deadline。
諸如此類。
念書的時候,我曾經問過一個競賽型學霸室友:
為什么你能堅持每天做題10個小時?你是怎么做到的?
他的回答我至今記憶猶新:
為什么要堅持?我喜歡做題啊。
工作之后,我認識了許多非常出色的人。有拿到過幾個不同學位的,有自學精通好幾門語言的,有翻譯了大量文獻和論著的,有拿到過幾千萬融資的,有工作不久年入百萬的……
他們的共同特征是:都非常年輕,而且非常專注、熱誠,能夠長時間專注在一件事情上。
我拿這個問題問他們,得到的回答幾乎都一樣:
哪有什么堅持,只是因為爽啊。
其實,我自己也一樣。
經常有人問我,為什么你那么忙,還能堅持寫作?為什么你能回答那么多的問題,寫那么多的文章?你是怎么堅持輸出的?
其實根本就不需要堅持,我能寫那么多的文章,是因為喜歡寫作啊。
而且,每次寫文章,一想到會有這么多可愛的讀者在看,這種「反饋」簡直是摧枯拉朽——為什么還需要「堅持」呢?
這才是「意志力」的真相。
▼
在心理學上,這叫做「獎勵模型」。目前,正在一步步替代掉「有限資源模型」,用來解釋人的行為和所謂的「意志力」。
獎勵模型非常簡單。我在許多文章里面講過,它可以看作是「動力」和「阻力」的角力——當一件事情的動力超過了阻力,我們就會去做;反之,我們就傾向于不去做。
「動力」包括哪些呢?物質獎勵,精神上的滿足感,成就感,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權力感,對不良狀態(比如掛科)的規避,對預期的樂觀信念和強烈需求,諸如此類。
「阻力」包括什么?自己的體力投入,時間投入,精力投入,其他事情的即時反饋、感官愉悅,等等。
這里面不存在「用意志力控制自己去做」——出現這種情況,就意味著它的「動力」弱于「阻力」。要想迫使自己去做,我們只有一次次地對自己強化信念:長期來看,它對我們是有益的,所以堅持一下吧。
這實際上是違反自然的,也是違反大腦的基本邏輯的。
所以,不要為了「做」而做,而是要想清楚:
我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我是發自內心、迫切地想去做嗎?
如果你弄明白這個問題,并且產生了一個強烈的需求(我要學好英語,不然考研過不了),那么,不需要「意志力」,你也可以控制自己去做一些事、不去做另一些事。因為你清醒地知道,這樣做的獲益才是最高的。
無論養成什么習慣,學習什么技能,都不要讓它變成一種負擔。
什么是負擔?如果你覺得做完之后「如釋重負」,那你就要小心了:你是為了做而做,還是為了變成更好的自己而做?
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這樣:你想做就去做,不想做就不做。但是,你在做的過程中,借由正反饋,建立起獎勵回路,讓你抑制不住想去做的沖動——這才是合理的。
而不是用「意志力」給自己施加束縛。
▼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構造自己的「獎勵模型」呢?
一般來說,有這么幾點:
- 逐步逼近目標的滿足感;
- 做完一件事情、超越自己的成就感;
- 由「心流」帶來的愉悅感。
1.目標
人對于承諾了且未完成的事情,會有一種強烈的渴望,想要將其實現。
目標,就是一種對自己的承諾。
一個有效的方式,是弄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之后,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并將其量化。
然后,通過每一天的練習,讓自己看到離目標的差距越來越小。
這個過程,會帶給我們一種滿足感——因為我們正在慢慢的、一步一步地消除「不確定」,實現我們的承諾。
這種滿足感,又會反過來作用于我們的行為上,成為我們行為的動力。
目標的本質就是「實現承諾」。也可以試著將承諾公開,制造一個公眾形象,讓身邊的人和圈子,都成為監督你實現承諾的對象。這同樣可以幫助你堅持努力。
2.成就感
人有一種最基本的需求,就是通過完成一些事情,對外界施加影響,來確認自己的存在。
存在感的本質就是「被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人就會陷入一種「不被需要」的懷疑中,從而導致懷疑自己的價值,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
這是植根于本質的需求。
我在以前的文章也提到過:工作本身永遠不會帶給你快樂,帶給你快樂的,是「做完一項工作」這件事。因為「做完工作」本身,讓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所以,不妨將目光專注在當下的事情上——不要去考慮「我要背單詞」,而是考慮「我今天又學到了哪幾個單詞,這些單詞可以幫助我做到什么?」。
也就是說,將注意力從「事情」本身移開,而是聚焦在「做完它」上面,或者是自己的表現——我是不是比昨天的自己發揮得更加出色?
通過這種方式,來激勵自己繼續努力。
3.心流
「心流」,是齊克森在1975年提出的概念。它的含義是:當你將所有精力投入在一件事情上,并且經過重重困難,最終順利將其完成——這個過程中的挑戰性和操控感互相平衡,會帶給我們一種興奮的愉悅感。
這種感覺,會令人如癡如醉,難以抑制。
我們經常看到有人「廢寢忘食」,以及工作得忘記了時間,其實就是心流體驗的一種。
如何達成心流體驗呢?條件大致有這么幾個:
- 它必須是有一定難度的,但又并非不能實現;
- 它要求你必須保持注意力和全程的操控;
- 它必須保持有新鮮事物的刺激,不能是重復的內容;
- 在實現的過程中,會遇到若干次阻礙,每一次阻礙就是一個小高峰;
- 它必須是有即時反饋的,你每一個操作,都能直觀獲得反饋,從而讓你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進行調整和修正。
當然,以上這幾點都是細節,最重要的,還是在于這件事本身,必須是你明確想去做的,有著強烈意向的。
所以,下一次你想培養一個習慣時,不妨先問問自己:
- 我為什么要做這件事?
- 我真的需要做這件事嗎(Need)?
- 我真的想做這件事嗎(Will)?
等到你能明確自己的答案,找到屬于自己的動力,再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