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打開心智》
本書作者李睿秋(Lachel)深度思考踐行者,專注于心理學、認知科學與心智研究。虎嗅年度十大作者,36氪特邀作者。開設智識學院,幫助上萬人實現思維升級。
心智,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和一切思維方式的集合,決定了人的信念、思考和行動。成長的本質,就是不斷用新的認知打破舊的認知,重塑自己的心智模式。
這本書的作者帶我們探索了心智的底層原理,搭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成長系統,提供情緒、自驅、行動、學習、思考、創造六個方面的提升路徑,從而獲得更明晰的頭腦,更平靜的心態和更有主動權的人生。
因為篇幅問題,我著重為大家整理了其中兩個部分的內容,第一:大腦的基本原理,讓我們掌握大腦的運行機制;第二: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讓我們可以在生活或者職場中理性決策,提升自己的價值。
01、大腦的基本原理
作者說,人生破局的關鍵就是思維的破局,而思維與我們的心智有關。前面我們提到,心智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和思維方式的集合,它決定了我們的信念、思考和行動。而成長的本質,就是不斷用新的認知打破舊的認知,重塑自己的心智模式。
什么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一種認識,是一套需要遵守的規則。例如過馬路,我們需要先看一下周圍有沒有車,是不是紅燈,如果是紅燈,那么我們就需要等變成綠燈才能過去。這就是一種規則,要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底層原理,大腦也不例外。
所以,如果想要重塑自己的心智模式,我們就必須要了解大腦的基本原理。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只有掌握了大腦的四大底層原理,我們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更好地引導它、使用它。
那么這四大底層原理是什么呢?分別是:“節能、穩定、預測和反饋。我們分別來解釋。
1、節能
什么是節能?簡單來說,節能就是大腦在為自己節約能量。我們大腦有一個特性,就是傾向于走捷徑,抄近道,用最簡單的方式去行動,以節省能量和資源,確保我們能夠趨利避害。
什么是趨利避害呢?趨利就是學習和強化對生存有利的行為,比如獲取食物、獲得競爭優勢。而避害,則是盡量規避無意義的、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以便節省更多的資源,從而應對外界的挑戰。
也就是說,大腦時刻在思考,如何用最少的資源支出,做最多的事情。說白了,大腦是為了省力。同樣的時間,消耗同樣的資源,我們能做的事情變少了,對于大腦來說是不夠經濟的。
所以,大腦會自然而然地啟動節能模式,幫助我們作出決策。那你可能會問了,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決策都可以不去思考,按照最小成本原則去行動,那么如何判斷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呢?
作者給出的答案是:通過預測。這也是大腦的一大特征,我們后面再細說。那么大腦是如何預測的呢?我們知道,大腦僅占我們體重的2%,但它消耗的能量達到了全天的20%,這些能量去哪了呢?作者說,這些能量是用來完善我們的預測模型的。
也就是說,大腦會通過接收外部的信息,構建一個模型,然后修補這個模型,使它能夠模擬真實世界,然后基于這個構建的模型,對我們正在經歷的事情進行預測,分析它熟不熟悉,重不重要。
這就好比是,我們背單詞,假設我們第一天背了10個單詞,記住啦。第二天除了要背新的單詞以外,還會復習前一天的單詞,以此類推。當我們長時間這么做,就會給大腦一種暗示,背單詞這個行為很重要,大腦就會把這些單詞記牢,而不容易忘記。這就是大腦預測的一個過程。
那么大腦節能的基本特性,會影響我們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呢?
第一,”注意力資源“的分配。比如,我們在讀一本書,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過程中,我們就會屏蔽掉外界的一切聲音,進入心流狀態。外界有什么動靜,我們根本聽不到,即便是我們的感官在接收著外部信息。這是為什么?原因很簡單,大腦會認為外部這些信息是不重要的,對我們沒什么影響,它就會被大腦攔截掉,避免占用我們注意力。
而且認知心理學認為,大腦對一切行為的處理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動加工,就是不占用注意力的,習慣性的行為,比如我們學會開車以后,不用去思考先干什么,再干什么,而是自動化的就可以行動起來;另一種是控制加工,就是占據我們注意力,需要有意識地思考如何操作的行為,比如我們開車去一個地方,我們不認識路,我們就會思考,怎么才能不迷路,比如打開導航等等。這一行為過程就是控制加工。
這也就能夠解釋,我們的舊習慣為什么不容易改變了,因為他已經是一種自動加工的行為,是我們大腦最舒服、最省力的行為,所以,如果想要改變一些不好的習慣,我們需要有意識地使用控制加工,用新的行為代替舊的行為,這是一個不斷重復的過程。
第二,”有限理性“。大多數情境下,我們并不是追求問題的完美解答,而是綜合權衡所付出的認知資源,采取類比、抽象等方法,以最小的成本,得到一個性價比高的答案。
對于這一現象,心理學家蘇珊.菲斯克和謝利.泰勒,在她們的著作《社會認知:從大腦到文化》中提到一個模型:認知吝嗇鬼。她們認為,大腦有一個內在的、固定的傾向,那就是絕大多數事物,都希望采取捷徑的方式快速理解和處理它。因為這是最省力、最節能的做法。
比如,“刻板印象”會給人貼上一個標簽,東北人一定很能聊天,程序員不善言辭等等。這些下意識的反應,會阻礙我們思考,會快速對一個陌生人作出判斷,但容易讓我們陷入思維陷阱中,影響人際關系。
為什么會影響人際關系呢?如果大腦會根據一條信息是否流暢、省力,大腦就更容易接受它和喜歡它。作者在書中提到,如果一張面孔多次出現,這種熟悉感會加強大腦的認知流暢性,使大腦在處理它的時候,更省力,這種省力就會使大腦對它的印象更好,這種現象叫做“單純曝光效應”。相反,如果我們對于不熟悉的人,如果第一印象覺得這個人不好相處,那么我們就會遠離他。
2、穩定
什么是穩定呢?作者把它總結為了3條原則:確定性、一致性和適應性。
確定性:大腦希望未來是可以根據過往的經驗進行預測的,盡量減少模糊和不確定。我們知道,大腦下意識地排斥不確定性,企圖在不確定性中尋求確定性,建立可控性。讓我們覺得我們對于外部世界是有解釋的能力的,能夠預測和干預一些事情的發生。
比如,今年考研很激烈,不知道我們能不能考上研;聽說最近公司裁員,不知道名單有沒有我等等。這些就是一種排斥不確定性的例子。因為這種焦慮感,讓我們對于未來沒有信心,很多東西都是未知的,我們不好把控,因此會焦慮。所以,我們的大腦趨向于確定性,因為確定性可以帶來安全感。
一致性:大腦希望接收的信息跟內心的心智模型是一致的,盡量減少矛盾和沖突。對于這一點我們需要建立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就是對一件事情我們要思考這件事情這么做對不對,盡量不要對一個事物”立場先行“,帶著立場批判它,理解它。
比如,吸煙。很多人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但是他還是會吸煙,為什么?因為改變吸煙這個行為很困難,所以煙民會通過調整認知來緩解這種吸煙有害健康,但是我還吸的這種沖突,即告訴自己”吸煙不一定會危害健康,這是小概率事件,隔壁老王不還一樣,人家也活了90歲。
這種想法就是預設立場,大腦通過長時間的這種洗腦,就會覺得這些觀點是對的,是真實的。于是當我們接觸到了真正對的觀點的時候,大腦就會傾向于固有的觀點。也就是更愿意相信跟立場一致的信息,忽略不一致的信息,形成一個閉環。
適應性:大腦希望我們的生活模式是穩定不變的,一旦發生改變,它就想盡量恢復原狀。比如我們的生活習慣,假設你習慣晚上12點睡,早上8點起,那么大腦就會適應這一作息。如果突然改變作息,比如,晚上10點睡,早上6點起,那么大腦會不適應,會起不來。因為我們偏離這條基線,大腦會識別出這種“異常”,然后會想辦法調整這種異常。
比如,享樂適應。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幸福感和快樂也是有一條基線的。一旦我們遇到非常好的事情,比如升職加薪,短時間內我們很快樂,但是過不久這種快樂就會回落。
我們為什么總是難以真正有效地改變自己?就是因為我們一旦偏離了基線的狀態和行為,對大腦來說都是異常的,都是需要修正的。也就是說,當你想要改變自己的壞習慣的時候,大腦會想辦法把你往回拉,讓你無法去行動和改變。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通過緩慢的、日復一日地微調,去改變自己的基線,讓大腦一步步適應。
3、預測
什么是預測?預測就是大腦通過不斷地接收信息,然后完善自己的過程。我們一切信息輸入和行動的輸出,都是對它的一種訓練,把它往對應的方向一步步推動。
也就是說,我們通過外界信息,不斷微調大腦內部的心智模型,以便更好地符合和反映外部世界;然后通過這個心智世界,對我們每天遇到的事情、做出的反應和結果進行預測,通過預測和對比來檢驗心智模型的有效性。
比如,我們上學,老師讓學生起立問好,于是你學習的第一規則:上課前起立問好。大腦會根據這條規則寫入心智模型里面,試著理解這個世界。接下來,我們上的每一節課都會按照這條規則進行,而這條規則也得到了大家和老師的認可,那么大腦就會認為,這條規則是對的,利用它處理對應的情境。
作者認為,我們的一些行為是可以改變大腦的,大腦會根據我們一舉一動來進行創造。也就是說,你通過刻意的鍛煉,可以對大腦進行加工處理。
比如,多讀一些復雜的、需要動腦的文章或書籍,不用讀懂多少,也不用要求自己有多少收獲,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從中獲得啟發,鍛煉我們的大腦,讓它逐漸習慣這種需要動腦的模式,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大腦就會快速運轉起來。
如果你長時間不動腦,那么大腦就會懶惰,懈怠。反之,如果你喂給它高度復雜、需要反復咀嚼的信息,大腦就會努力改變自己、調整自己,來適應信息難度。要記住,大腦越用越好,越用越靈活。
4、反饋
什么是反饋?反饋是大腦的動力系統。以完成任務、獲得獎勵的方式來強化我們的行為,為我們提供動力,讓我們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應當做的。
當我們得到獎勵之后,大腦會分泌多巴胺,讓我們感到非常幸福和愉悅,之后就會更多地重復這個行為,而且獎勵必須及時,這樣才算是有效的獎勵。
比如,你做了一件好事,例如在救濟站做義工,給窮人免費發放食物,你感受到了慈善帶來的溫暖。大家感激你,讓你感到開心,這就是一種有效的獎勵。
那什么是多巴胺呢?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用來在神經元之間傳遞信息。在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和信息傳遞有很多條不同路徑,每條路徑叫做一種“通路”,把不同通路連接起來,會起到不同的作用。作者在書中提到一種叫“中腦—邊緣通路”,我們可以把它稱為獎賞回路。
也就是說,當我們獲得正反饋時,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激活獎賞回路,讓我們產生愉悅感,讓我們充滿激情,激發我們的動機,讓我們行動起來。相反,如果我們獲得不是正反饋,那么就無法激活獎賞回路,無法行動起來,也無法改變壞習慣。
比如,心理學家用鴿子做實驗,他們給鴿子面前放了一個啄食器,只要鴿子拿嘴去叨,叨幾下就能叨出來一些食物,然后他們就測試怎樣才能讓鴿子拼命地叨。比如叨一下就出來食物,這樣每次都是確定的。再比如說不確定的,有時候出來一個,有時候出來倆,或者有時候叨好幾下都沒有一個出來。
哪一種狀況下,這個鴿子會拼命地叨啄食器?答案就是在不確定的時候。而且人類是可以控制這些實驗動物頭腦當中的多巴胺的分泌的,一旦科學家把鴿子頭腦當中多巴胺的分泌降低,它們就沒有勞動的動力了。
再比如,很多人設置目標,會把目標定的非常高,他無法達到,也就無法激活獎賞回路,但是如果先給自己設定一個小目標,通過行動去完成它,獲得獎勵;然后再稍微提高目標,讓自己付出更多的行動去攻克它,在這個過程,我們就會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獲得成長。
因為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當我們完成一件小目標,大腦就會激活獎賞回路,提升多巴胺水平,為我們預支動力,這樣我們才容易獲得成功,達成目標。
02、如何掌控情緒
好,我們已經了解了大腦的4個基本原理,對大腦有了一定的認識,那么接下來我們來說說,如何與情緒做朋友。每個人都有情緒,這也導致每個人都會產生負面情緒。
比如,工作中犯了錯誤,我們會往壞的地方想,老板會不會扣我工資?會不會批評我。我們會在腦海中無限放大這種可能性,不斷想象最壞的結果,導致我們情緒低落,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這種負面情緒會吞噬我們的幸福感,讓我們一直生活在擔憂、恐懼和焦慮中,因此,我們需要知道如何理解情緒,以及如何與它們相處。那么情緒的本質是什么呢?
作者認為,情緒就像是一個報警器,一旦我們遇到異常信息,身體就會立即發出信號,讓我們切換到對應的狀態。
比如,當原始社會的人們遇到老虎時,就會激發我們的原始本能,我們會感覺到“恐懼”,第一時間就會想到是“戰”或者“逃”。抓住從危險中脫身的機會。這種恐懼就是一種情緒。
再比如,當人們遭遇到有毒的食物,或者遇到需要花費時間精力擺脫的場景時,“厭惡”可以為我們總結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也就是說,情緒使人們能夠在危險環伺的原始時代,避開種種危險和沖突,更有效地集中資源、趨利避害,這也正符合我們前面提到,大腦的第一個基本原理:穩定性。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對我們影響最大的三種負面情緒,分別是:”憤怒、恐懼和焦慮“。這三種情緒是怎么發生的呢?
1、“三腦模型”
我們的大腦分為,理智腦、動物腦(或者叫原始腦)和情緒腦。
原始腦,又稱爬蟲腦、本能腦。原始腦,包括腦干、基底核與網狀系統等最核心的腦區。生存、身體維護、積蓄、統治、打扮和交配等行為都受制于原始腦的本能,是不經過理智思考過程的。原始腦的主要作用是保護身體,保證自身的安全。
情緒腦,又稱邊緣系統、哺乳動物腦、感性腦。情緒腦包圍覆蓋著原始腦。主要負責原始情感、情緒等功能。
理智腦,又稱新腦(大腦新皮層)、靈長動物腦、理性腦。新腦指大腦的最外面皮層,分為對稱的兩部分,即通常所說的左右腦。新腦覆蓋著整個舊腦邊緣系統的上面和一部分原始腦,占據人類全腦重量的80%左右,集中了大部分神經細胞。新腦是掌管人類一切心智行為的思考中樞,主管語言、寫作、計劃、推理、學習、適應、抽象思考等功能。它的主要作用是接收、過濾和轉化信息,最后權衡利弊,做出相應行為表現。
那么他們怎么運作的呢?當我們情緒爆發,比如我們感覺到非常生氣,感覺到非常憤怒、非常沮喪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的情緒腦就會傳遞一個信號給到我們的原始大腦,我現在感覺不好了,我現在感覺不安全了,感覺到我們受到了攻擊,這個時候你的大腦蓋子就打開了,理智大腦完全不工作,那這個時候你所有的反應,都是你的原始大腦做出的反應。
而且它們與“杏仁核—前額葉”通路有關。杏仁核是人們在生物層面最先發育完成的大腦的部分之一,它主要負責打或者逃的判斷。也就是說,它是控制人類原始本能的。當你走在森林里,突然蹦出一個大老虎,這個時候你就會呼吸急速,心跳上升,血壓加倍。應該打還是逃?這個時候做決定的就是你的杏仁核。
用作者的話講,杏仁核的作用就是“情境記憶”和“威脅識別”。當我們遇到不好的事情,杏仁核就會被激活,它會忠實的記錄下當時的情境、線索和感受,把這些信息打包到一起,儲存起來,并把它叫做威脅信息。
當杏仁核感覺到威脅信息,就會作出反應,向大腦發出信號:危險!快跑!,然后杏仁核接管我們的大腦,調控身體,進入“站與逃”的反應狀態。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杏仁核過度活躍,那么我們的情緒就會受到影響,容易沖動。
那么如何平衡這種狀態呢?那就是前額葉。前額葉相對杏仁核來說,發育得比較晚,成熟得比較晚。對于人類來講,通常在二十歲以后,或者二十五歲以后,他的前額葉才發育完成。前額葉主要是跟情感、邏輯、推理、判斷和好奇心有關系。
對于人類而言,假如前額葉皮層不健康,這個人就會變得特別沖動、失控。相反,如果前額葉健康,那么它就會產生抑制的作用。遇到負面情緒可以讓我們冷靜下來,抑制沖動的行為,為理性思考留出空間。
在生活中,你會發現,很多人動不動就生氣,就是因為他的前額葉發育不完全,杏仁核占據了主導地位。所以,控制情緒就是要鍛煉我們前額葉。那么怎么鍛煉呢?
2、鍛煉前額葉
首先,那就是多去使用它。比如多去面對新的場景、思考新的問題,充分調動前額葉的功能;其次,多去進行深度閱讀和思考,鍛煉前額葉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
作者在書中還介紹了很多方法,我簡單來說一下,表達性寫作這個方法。目的是記錄自己的心情、感受和想法。這一步做到簡單直接就行,不需要我們文采出眾,只要能夠把我們擔心的、焦慮的東西寫下來就行。寫作時間也不用太長,15~30分鐘即可,頻率按照自己實際情況來。那么內容到底寫些什么呢?
第一,書寫讓自己感到焦慮和煩躁的事情,真實地抒發對它們的感受和想法;第二,記錄下“今天我們最感恩的事情”。這可以有效地減少壓力、改善情緒狀態、提升幸福感;第三,做情緒日記,分析自己產生的情緒,思考面對情緒時,自己的應對方式,幫我們掌控情緒。
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也有非常多的習慣可以提高我們對負面情緒的抵抗力,改善身心健康。比如,鍛煉、思考和閱讀、睡眠、社交、曬太陽等等。這些都可以幫助大家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做好理性決策。
總結一下:
第一部分我們說了大腦的四個基本原理,分別是:
“節能:節能就是大腦在為自己節約能量。我們大腦有一個特性,就是傾向于走捷徑,抄近道,用最簡單的方式去行動,以節省能量和資源,確保我們能夠趨利避害。
穩定:遵循確定性、一致性和適應性這3條原則。
預測:預測就是大腦通過不斷地接收信息,然后完善自己的過程。我們一切信息輸入和行動的輸出,都是對它的一種訓練,把它往對應的方向一步步推動。
反饋:反饋是大腦的動力系統。以完成任務、獲得獎勵的方式來強化我們的行為,為我們提供動力,讓我們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應當做的。
第二部分:我們說了,可以通過鍛煉前額葉來抑制杏仁核過度活躍,避免情緒失控,讓自己作出理性決策;其次,通過表達性寫作,可以幫助我們記錄自己的心情、感受和想法,從而達到掌控情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