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十載,一直跟隨公公婆婆生活,總有人說一定是你性格不錯,這么多年和公公婆婆在一起生活才會如此相安……這種話聽的多了,有時候也不免沾沾自喜,以為自己果真是通情達理之人,好在,水瓶女時時反省的優秀品質,在我身上從未泯滅,我還是有自知之明,其實哪是我性格好?說到底還是老人愿意付出和包容。
有人說養兒方知報母恩,其實沒有一定的生活體驗,沒有一定的內省覺知,其實養兒也不一定知母恩的,因為我們會陷入想當然,我們會不自覺的認為老人的付出和支持是理所當然,我們一邊說希望獨立生活,擁有自己的空間,一邊又享受著老人給我們生活提供的種種便利。今年春天添了二寶,從出產房的那一刻起,我突然發自內心的對母親有一種深深的理解,我們家姐弟三人,雖然早年在孩子身上花費的精力不能與此時相比,但在養育孩子的問題上,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困難和挑戰。我媽媽今年64歲,三個孩子相繼長大,我和妹妹結婚相差時間不長,兩個人的孩子只相差96天,妹妹從懷孕中后期就在媽媽家生活,而我也是從兒子4個月開始就長居娘家,只在周末回自己的家,媽媽白天要幫我帶人,照顧一家老小7口人的吃喝拉撒,我兒子是冬天出生,我媽經常是白天沒空洗衣服,都是晚上再洗(老一輩的人還不習慣用洗衣機洗),那兩年的冬天,我老是記得我媽洗衣服都要洗到晚上十點開外。很多人說帶個孩子至少要有兩個人,而我媽媽是獨自帶人還要照顧家庭成員起居,其中辛苦,在我沒有生二寶,沒有獨立生活經歷的時候,對這種辛苦的理解也只是停留于口頭,所謂的感同身受,應該是你必須有和對方的同樣經歷,才能真正的達到感同身受吧……
從去年懷孕起,時不時帶著大寶到另一套房子去獨立生活,只是自己做做飯,洗洗衣服,一天下來也覺得很是勞累,當時只是以為懷孕不能受累的緣故,我們家爺爺奶奶就我先生一個兒子,從結婚的第一天起我們就沒有分開過生活,習慣了被他們照顧,總認為家務活有啥?時間長了習慣成為一種自然,而這種自然會導致自我麻痹,認為是理所當然,少了一份感恩,甚至有時候還會多一分挑剔,每一次調劑試的獨立生活,讓我一次次的去體會生活的瑣碎,去找回感恩的那份初心。
之前我寫了一篇小小的文章,談我為什么生二胎,我的理由是給我兒子一個父母之外的親人,讓他多一份愛和牽掛。
其實除了這個理由之外,我覺得生孩子還會讓我變得更柔軟,更感恩,更懂得反思,我們希望養育出感恩的孩子,希望孩子通情達理,希望孩子能夠有愛人的能力,懂得共情,我也會告訴孩子在宇宙中最偉大的力量就是愛的力量,但這一切靠說教是沒有力量的,唯有榜樣才是力量。帶著做孩子榜樣的這份心,在生活中就需要保持覺知,時時關注自己是否偏離了軌道,而我相信,帶著一分感恩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中,雖然不一定一帆風順,但沿途必定春光無限……
所以,并非生活太容易,而是有人在幫我們處理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