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60、70年代,盡管物質生活條件等不能跟現在相比,但是大家生育小孩的欲望都比較強烈,通常一對夫婦會生育三個以上的孩子。80年代的時候,通常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但仍有不少家庭寧愿被罰款,寧愿過著緊衣縮食的日子也要生二胎,生三胎,生男孩,在他們看來,養兒可以防老,多子可以多福。
奇怪的是現在物質生活條件好了之后,貌似大家的生育意愿越來越不強烈了。從2014年至今,盡管生育政策開始松綁,從“單獨二孩”放開為“全面二孩”,但是在生育率上并沒有提升太多。
其實生育率的下降也不僅僅只是發生在中國。英國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的一項報告就研究了從1950年到2017年各個國家的人口趨勢。該報告指出,1950年,每個女性一生中平均生4.7個孩子。到2017年,平均生育率都減少到每名婦女生2.4個孩子。
國際上認為,2.1的總和生育率是實現和維持代際更替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只有在2.1才能維持人口的基本平衡,既不會增長,也不會減少,也沒有老齡化的威脅。若一個國家的總和生育率下降至2.1以下時,人口總數將開始萎縮。
現在新生兒數量下降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一個都不想生的家庭越來越多,甚至是出現了所謂的“丁克家庭”。這些人并不是不具備生育小孩的生理條件,而是他們的生育意愿下降了。那么大家生育意愿下降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第一,現在的社會條件好了,“養兒防老”的觀念逐漸被淡化;
現在的生活條件相比過去有了質的提升,大家也就沒有了更多的后顧之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明顯的提高。老了有退休金和各種保險輔助,老年人自己養活自己成為了一種可能?!梆B兒防老”的觀念也就基本喪失掉了。話句話說,也就是:現在生小孩完全成為了生活的一種愛好和傳承。當然,這種現象不只我們才有,全世界都一樣,只要現代的金融制度一建立,生育率自然就會大幅度的下降,這也是人類社會發展要面臨的一個問題。
第二,高房價、高彩禮、高負擔也是阻礙年輕人結婚生子的條件之一;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現在的年輕人無論是生活還是職場環境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大部分年輕人都生活在焦慮之中,隨時都有失業的風險,畢竟現在35歲這樣的尷尬年齡是職場上的一道坎。失業對他們來講是一個殘酷的現實,失業的背后還得面臨著高額的房貸、車貸等,其家庭經濟支配能力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很多家庭的財務危機都是從生孩子開始顯現。
第三,各種誘惑太多,人的欲望更加多元化。
隨著互聯網,智能手機的快速崛起,各種新型事物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大家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大家面對面交流溝通的時間更少,“快餐式的社交模式”占據主導,畢竟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講只要有手機,有WIFI那就是擁有了生活,擁有了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