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讀摘記《李賀詩選》||(001)《李憑箜篌引》

文/書山花開

?原詩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白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皇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注釋

【喻朝剛主編《全唐詩廣選新注集評》,p448】

【李憑】中唐時著名藝人,善彈箜篌。【箜篌】古代彈撥樂器,形與現代豎琴相似。【引】古樂府詩歌體裁名。【吳絲】吳地(今江浙一帶)所產的絲。【蜀桐】蜀地(今成都一帶)所產的桐木。吳絲、蜀桐都是制笙的優質材料。【張】彈奏。【空山】宋本作“空白”,指天空。【江娥】即湘娥。《博物志》:“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以淚揮竹,竹盡斑。”【素女】傳說中的神女,善鼓瑟。《史記》:“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乃破其瑟為二十五弦。”【中國】此指當時的京都長安。【昆山】即昆侖山,古時以產玉著名。《韓詩外傳》“玉出昆山。”【芙蓉】荷花。【十二門】古代長安一面三門,四面十二門。【紫皇】指天帝。《太平御覽》“太清九宮,皆有僚屬,其最高者稱太皇、紫皇、玉皇。”【女禍】神話中的上古女帝,曾煉五色石補天。【夢】幻想。【神姬】神話的陳夫人,喜歡音樂,善彈筷。【吳質】神話傳說中有月宮里砍桂樹的吳剛。【露腳】露珠。【寒兔】秋月。《五經通義》:“月中有兔與蟾蜍。”

【陳貽焮主編《增訂注釋全唐詩》第三冊,p1】

①李憑:中唐時代善彈箜篌的宮廷樂師。見楊巨源《聽李憑彈箜篌詩》。箜篌:古弦樂器名,體曲而長,二十三弦,豎抱于懷中彈奏。②吳絲蜀桐:用吳地所產的絲作弦,蜀地所產的桐木作殼體。③空白:天空。白,全詩校:“一作山。”頹:頹然,堆集、凝滯的樣子。此句暗用《列子·湯問》秦青謳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事。④江娥:指湘娥,舜的二個妃子。舜死,二妃悲泣,淚灑湘竹,竹盡呈斑痕,事見《博物志)。素女:傳說中善于鼓瑟的神女,事見《史記·封禪書》。⑤中國:指京都長安。《荀子·致仕》楊倞注:“中國,京師也。”此詩作于長吉供職長安時。⑥昆山:昆侖山,產玉。⑦十二門:唐長安城每面三門,四面十二門。③紫皇:又名玉皇,道教徒所謂的天帝。此雙關唐皇。④煉石補天:傳說女媧煉五色右以補天裂。事見《淮南子·覽冥》。①神山:原作坤山,據宋蜀本改。神嫗:神婦,《搜神記》卷四載,有神姬名成夫人,善彈簽筷。《列子·湯問》:“頓巴鼓琴而鳥舞、魚躍。”①吳質:字季重,三國時魏人,知音樂,曹丕有《與吳質書》。倚桂樹:神話中有一個被貶在月宮里砍桂樹的人,名叫吳剛,事見段成式《西陽雜俎》卷一。李賀組合二典,寫成本句。

?翻譯

【徐傳武《李賀詩集譯注》,p2】

吳絲蜀桐制作的箜篌,在深秋里彈奏,優美的歌聲,使天空的云彩凝垂不流。

湘娥感動淚灑青竹,素女自愧不如發愁,這是著名樂師李憑,在京城演奏箜篌。

樂聲時而象昆山玉碎,時而象鳳凰鳴悠悠,時而使荷花垂淚哭,時而使香蘭笑開口。

長安城十二門前,融熱了肅殺寂靜的寒秋,這二十三根弦的響聲,震撼著皇帝的心頭。

樂聲沖上當年女媧煉石補天之處,驚得蒼天彩石破,引得秋雨滴溜溜。

幻覺中似神山里聽李憑教授神女,樂得大魚跳躍,碩長的蛟龍也把腰兒扭。

月宮里吳剛徹夜不眠倚著桂樹傾聽,連那玉兔也聽入了神,銀毛被寒露濕透。

【劉斯翰《李賀詩選》,p1】

吳絲蜀桐一一精美的竪琴張開了,在深秋夜晚。天空,凝聚的密密的云低垂著,一動不動…… 誰在哭?是湘娥,淚染斑竹。還有素女,含愁默默。李憑彈起了竪琴。聽,那琴聲,在京城的夜空——崑山玉破碎,一般的清脆;鳳鳥婉囀,一般的悠揚。芙蓉瓣上,抖顫著晶瑩的淚珠;香蘭叢中,迸開了無聲的歡笑。喲!云散了——十二門前,多么明亮的冷冽的月光。喲,云散了!二十三根絲弦,感動了至高無上的紫皇:在那女媧煉石修補的一角天穹,石破天驚!噴涌而下的秋雨,被留止在半空。京城酣睡。在夢中,李憑走進神山,教神嫗彈奏。老魚在波浪上跳躍,瘦蛟也翩然起舞。京城甜睡。只有一輪秋月,吳剛倚著桂樹——終夜不眠,直到拂曉的露,斜飛著,打濕它那寒冷的光輪……

?解釋

【閔澤平編著《李賀全集匯校匯注匯評》,p157】

深秋的一天,李憑在長安演奏箜篌。音樂剛一響起,就爆發出最強音,直上云霄,給人強烈的震撼,連天上的云彩都停止流動,聚集在一起靜靜聆聽。隨之曲調變得傷感起來,人們仿佛看到,悲痛欲絕的湘妃在岸邊失聲痛哭,她的眼淚滴答滴答落在湘竹之上;又仿佛聽到,凄楚優傷的素女也在撥弄琴弦,訴說幽幽心曲。悠揚低徊中,音樂突然明朗起來,如昆侖山的美玉相撞擊,又如鳳凰嘹亮優雅的鳴叫。音樂開始歡快起來,人們似平可以看見,晶瑩透亮的露珠在荷葉上滾來滾去,相互碰撞;散發出陣陣幽香的蘭花,在風中搖曳,笑語盈盈。冷寂的秋色,漸漸為這歡快明朗的音樂所融化,溫馨的氛圍籠罩著長安城的大街小巷。不知不覺,音樂進入了高潮。二十三弦一起發出的響聲,撲面而來,如陣雷齊鳴,如電光閃耀,甚至連靜穆的神抵也被打動。這樂曲如此驚心動魄,它震開了女媧煉石所補的天幕,秋雨滂沱而下,無休無止。這音樂如此美妙,天地萬物一片恍惚,湖中的老魚在碧波中興奮地跳起舞來,深潭中枯瘦的蛟龍也隨著節拍搖頭晃腦,月亮中的吳剛為音樂聲所吸引,久久徘徊在桂花樹下,好動的玉免也安靜下來,仁立聆聽,忘了寒露侵蝕。這首詩是李賀描寫音樂的名篇,可謂“摹寫聲音至文”,充分展現出李憑所奏樂聲之神奇。但亦有人認為李賀別有寄托,或借佳音埋沒塵世,抒寫一己之懷才不遇,或追恨當時,譏諷時事。

【吳企明/尤振中《李賀詩選析》,p3】

這詩著意描寫樂師李憑演奏箜篌的高超技藝,是一首對李憑精湛樂藝的贊美詩

在詩人聽來,李憑彈箜篌,一開始就不同凡響,它吸住天空行云,引起湘妃灑淚,素女愁思,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詩人用多種手法描寫不斷變化的樂聲。昆山玉碎、鳳屬鳴叫,是以聲擬聲,用別種不同的音響比喻樂聲的轉換。芙蓉泣,香蘭笑,是以表情喻聲情,用花草的泣笑比喻樂聲悲歡。融冷光、動紫皇、石破天驚、魚蛟起舞、吳質不眠等,是借樂聲所產生的效果,顯示李憑彈奏箜篌的藝術魅力。詩人用精煉的藝術語言,把訴之于聽覺的音樂聲響,轉化為鮮明可見的視覺形象,富有詩情畫意。這是唐人描寫音樂的著名作品之-一。清方扶南說:“白香山江上琵琶,韓退之穎師琴,李長吉李憑箜篌,皆慕寫聲音至文。”

【徐傳武《李賀詩集譯注》,p3】

這首詩是李賀在當時的都城長安做奉禮郎時聽到著名樂師李憑彈奏箜篌以后寫的。他巧妙地運用了神話傳說,以奇詭的想象,獨特的比擬,瑰麗的意境和富有創造性的語言,再現出李憑演奏箜篌的神妙樂聲和它所造成的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這是我國古代詩詞中描繪音樂藝術的杰作,它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皆摹寫聲音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清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注》卷一)。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引吳北江曰:“(此詩)通體皆從神理中曲曲摹繪,出神入幽,無一字落恒(常)人蹊徑。”宋楊萬里在《誠齋詩話》中稱“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為“驚人句”。高步瀛引吳北江亦曰:“此二句思想尤為奇特,蓋箜篌之妙能使石破天驚,然天本有裂痕,為女媧所補,假使天破必仍在舊補之處也。‘逗秋雨’三字亦奇妙。”李賀(或李賀詩集的編排者)把此詩列為全詩集之首,看來也是把它視為頗為得意之作的。

清人姚文燮認為“賀蓋借此自傷不遇”(見《昌谷集注》卷一)。今人錢仲聯認為,李賀此詩是因改革派王叔文被賜死,“借題寓感之作”,“‘十二門前融冷光’以下,借音樂聲以寫王叔文諸人從事政治革新活動,初得順宗信任,最后失敗之過程”“(‘女媧煉石補天’)二句詩意謂順宗欲改革弊政,補唐王朝之天,而有志未遂,所賴以補天之石,已為保守派所破碎。八月政變,出現一場革新派成員被貶逐之大秋雨”云云,又曰:“聽音樂之古詩,雙關時事者,李賀此詩,可謂新創。清初吳偉業之《琵琶行》,屈大均之《御琴歌》,繼承此傳統而更擴大”(詳參錢仲聯《李賀年譜會箋·憲宗李純元和元年》)。

【劉斯翰《李賀詩選》,p1】

詩人以這首詩作為他詩集的第一篇,想來是頗以它為得意的。此詩構思新巧、章法精奇,運用高超的藝術手法,調動各種神話典故,記述李憑演奏箜篌驅散重云,招來秋月的傳奇式事件,別開生面地歌頌了箜篌圣手李憑神奇的才能。這首詩的確是賀詩風格的優秀代表。

【葉蔥奇《李賀詩集疏注》,p5】

前四句說,高秋的時候,彈起箜篌來,激越嘹亮,響聲高遏行云,連江娥、素女聽到都感動得愁啼。說誰彈得這樣的精妙呢?是國中的一個能手李憑啊!五到八句形容聲調的激越、優美,說它把京師的氣候都變溫暖了,而皇帝也為之欣賞贊嘆。九十兩句說聲響激破天空,震落細雨。十一十二兩句說聽到精妙移神的時候,幻想著彷彿是在神山敎神嫗彈奏,而蛟、魚也感動得舞蹈起來。“夢”指幻想,幷不是真夢。末二句說直彈到月斜露下的深夜。“露腳斜飛濕寒兔”是倒裝句,順言之,即“月光斜射濕寒露”。

這首詩所用的字匯極豐富多彩,所用的比擬極精確靈妙,而結句拿環境的幽冷來加強演奏的淸靈、優美,更饒悠然不盡的意味

【陳允吉/吳海勇《李賀詩選評》,p75】

李賀性嗜樂府,雅善歌行,堪稱妙解律調的行家,其集中如《申胡子策歌》、《聽穎師彈琴歌》、《秦王飲酒》、《苦調嘯引》等作,悉以描寫音樂之美藉甚當世。在這些同類題材作品中,《李憑箜篌引》設想奇瑰神駿,反復運用通感聯覺,造物賦形出人意表,辭采華麗而含意隱晦,帶有詩人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以其鮮明的個性特征為讀者所激賞。本篇撰于詩人在長安任奉禮郎期間,時當元和六年或七年深秋的一個晚上。

誠如章炳麟所言:“身有疾痛,聞幼眇之音,而感慨隨之矣。”(《文學總略》)當長吉困守卑職、病勢轉劇、心志恍惚弛散之時,得聞李憑出神入化的箜篌演奏,從而喚起他種種離奇的幻想,觸動他的詩心靈感,故有此名篇之創構。

詩歌抒寫詩人抱病聽賞李憑彈奏箜篌器樂的情景,字里行間浸透著聽賞者的主觀意緒和情感體驗。全篇按詩意流轉可分為四段:開端四句,著意營造即將演彈箜篌之際行云凝住、鬼哭神號的氣氛,以及當時病魘纏身的詩人的迷惘感覺,真可謂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嗣后四句,通過多種形象化的比喻和移情手法,于摹狀洵美極致的樂音的同時,凸顯李憑箜篌具有超常的感染力量,這意味著演奏正在酣暢淋漓地進行中。第三段的四句并用兩韻,傳寫曲終變奏,音調卒趨高亢急驟,恍如石破天驚,引起秋雨大作一—李憑彈奏技藝精妙如是,頓令長吉疑其能幽通神鬼。詩的最后兩句為第四段,所謂“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重在渲染李賀聽完樂師演奏后的感慨,借用吳質典故點破自己愁恨的寄旨所在:那個知音而又多病的吳質,為何斜倚桂樹夜不能寐,不正是同我一樣有感于時光無情的流逝嗎?

李賀所以在詩末選定吳質作為自己的類比,即著眼于彼此的相似點,此節前代注家往往不加深究,因此有必要對“吳質”、“露腳”一聯作出確切的箋解。按三國時魏人吳質,字季重,建安中為朝歌長,與曹丕、曹植交情都很好。文帝受禪拜北中郎將,進振威將軍,后官至侍中。原斯人平生情性之所親,固屬耽玩宮商樂律著聞者焉。然而王琦以來賀詩注家多漠視這一點,直到現代才有一些研究者予以重視。如劉衍先生《證異》曾指出:“吳質是‘知音’者,并非王琦所謂‘與音樂不相涉’。”早于20世紀80年代,吳企明先生的《王琦〈李長吉歌詩匯解)補箋辨正》一文,便羅舉諸多材料,對此作了極具說服力的考證。囿于篇幅,這里搪錄曹子建《與吳季重書》的兩段話即可觀其大略。其一云:

夫君子而知音樂,古之達論,謂之通而蔽。墨翟不好伎,何為過朝歌而回車乎?足下好伎,值墨翟回車之縣,想足下助我張目也。

別一段云:

當斯之時,愿舉泰山以為肉,傾東海以為酒,伐云夢之竹以為笛,斬泗濱之梓以為箏。

這封信札,是曹植在吳質就任朝歌長后寫給他的。前一段文字講到古書里有“墨子非樂,不入朝歌”的說法,曹植對此頗露微詞,而對吳質作為音樂愛好者去朝歌做官,則表示了非常贊賞的態度。在后一段文中,曹植縱情設想吳質在朝歌的絲竹宴飲生活,雖多恣縱夸飾之辭,卻同樣備見吳質對賞樂和樂器的酷好,以致“斬泗濱之梓以為箏”在后世演為季重雅好樂器的著名事典。南宋吳正子《李長吉歌詩箋注》詮及《李憑箜篌引》,嘗征引劉義慶《箜篌賦》“器荷重于吳君”一句以為援據,究其最初的出典恐當推尋至此。

關于愛樂者吳質,還有一點必須提及的是他浸愁得病的事跡。歷代詩家對此多有涉及,如庾信《小園賦》:“崔骃以不樂損年,吳質以長愁養病。”韓偓《闌干》詩:“吳質謾言愁得病,當年猶不倚闌干。”吳蔚光《別黃仲則》詩:“長愁豈獨如吳質,先達誰能薦陸機。”以上三個詩例提及吳質,表達的都是同一層意思。正因為吳質其人一好音樂,二緣長愁致病,對于倍受疾病困擾、又正在聽賞箜篌妙音聲的李賀而言,自然殊易引起他的“同病相憐”和“隔世共鳴”,隨之而造成了詩人對本篇內涵的重大拓進。

對吳質本事構成干擾的,是“露腳斜飛濕寒免”一句。此句想象超忽神異,不啻圖狀了月輪周邊露水紛紛灑落的瑰奇景象,被沾濕了的玉兔使讀者自然地聯想到倚著桂樹發愁的吳質此時正身處月宮,從而與傳說中的吳剛二而為一。盡管關涉吳剛的傳說要到晚唐才進入書面記載,然而在此前必然經過了一個漫長的口傳階段。李賀混同二人的身世,對他這位想象極為豐富的詩人來說,固屬情有可原。就這樣,詩中的“吳質”被賦予了神話人物的品格,而與桂樹、寒兔一道彰顯著月亮的意象。詩中暗寫的明月,不止是對夜景的照應,那一輪疾速轉駛、萬古長新的明月,實為詩人生命憂懼感的征象,因為月亮的轉動行邁,同樣也是象征著時間在悄悄地逝去,這與余音不散的箜篌樂音相配合,自然使他的內心無法平靜了

【喻朝剛主編《全唐詩廣選新注集評》,p448】

集評:〔清〕王夫之《唐詩評選》:寄意好。不無稚子氣,而神駿已千里矣。

〔清〕黃周星《唐詩快》:本詠箜篌耳,忽然說到女媧、神嫗,驚天入月,變眩百怪,不可方物,真是鬼神于文。

〔清〕方世舉《李長吉詩集批注》:白香山江上琵琶,韓退之穎師琴,李長吉李憑箜篌,皆摹寫聲音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王琦《李長吉歌詩匯解》:玩詩意,當是初彈之時,凝云滿空,繼之而秋雨驟作,泊乎曲終聲歇,則露氣已下,朗月在天,皆一時實景也。而自詩人言之,則以為凝云滿空者,乃箜篌之聲遏之而不流;秋雨驟至者,乃箜篌之聲感之而旋應;似景似情,似虛似實。讀者徒賞其琢句之奇,解者又昧其用意之巧,顯然明白之辭,而反以為在可解不解之間,誤矣。

〔清〕吳闿生:此二句(“女媧”二句)思想尤為奇特,蓋箜篌之妙,能使石破天驚。然天本有裂痕,為女媧所補,假使天破,必仍在舊補之處也。“逗秋雨”三字,亦奇妙。又云:通體皆從神理中曲曲摹繪,出神入幽,無一字落恒人蹊徑。(《唐宋詩舉要》)

【陳伯海主編《唐詩匯評》,p1941】

《誠齋詩話》:詩有驚人句。杜《山水障》:“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李賀云:“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唐詩品匯》:劉云:其形容偏得于此,而于箜篌為近(“老魚跳波”句下)。劉云:狀景如畫,自其所長。箜篌聲碎有之,“昆山玉”頗無謂。下七字妙語,非玉簫不足以當,“石破天驚”過于繞梁遏云之上。至“教神嫗”忽入鬼語。吳質懶態,月露無情。

《增定評注唐詩正聲》:幽玄神怪,至此而極,妙在寫出聲音情態。

《唐詩快》:本詠箜篌耳,忽然說到女媧、神姬,驚天入月,變眩百怪,不可方物,真是鬼神于文。

《龍性堂詩話初集》:長吉耽奇鑿空,真有“石破天驚”之妙,阿母所謂是兒不嘔出心不已也。然其極作意費解處,人不能學,亦不必學。義山古體時效此調,卻不能工,要非其至也。

《李長吉詩集批注》:白香山“江上琵琶”,韓退之《穎師琴》,李長吉《李憑箜篌》,皆摹寫聲音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唐賢小三昧集》:七字可作昌谷詩評(“石破天驚”句下)。

《王間運手批唐詩選》:接突兀(“昆山玉碎”二句下)。

《唐宋詩舉要》:吳云:通體皆從神理中曲曲摹繪,出神入幽,無一字落恒人蹊徑。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836評論 6 540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275評論 3 428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7,904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633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368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736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740評論 3 446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919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481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235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427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968評論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656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055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348評論 1 294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160評論 3 398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380評論 2 379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