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社群?
舉例來說:一些明星貼吧,粉絲為了自己共同的明星參與進去,但是往往他們之間是不認識的,是一個弱關系,社區里面更多的是內容;而社群是一個熟人的社交,雖然他們未必見過面,但是可以將他們稱為朋友圈的朋友,他們中間是有一個強關系的,在社群中,更注重關系和人脈的運營。
社群:一群有著共同利益的人開始互動以促進這一利益時,社群就出現了。
社群是互聯網對傳統社會結構的重建。
二、為什么要做社群?
解決流量問題:大家現在都在談論流量問題,社群是解決流量問題的一種方法;
解決品牌傳播問題;
解決危機感帶來的新機會。
未來的商業模式的形態是:內容+社群+商業。
內容是媒體屬性,是做流量的入口;社群是關系屬性,沉淀流量。微信群就是一個小社群,它實際上就是對流量進行一個沉淀。商業是交易屬性,變現流量價值。
三、如何定位社群呢?
現在比較多的社群大致可以分為:產品型社群,自媒體社群,學習型社群,品牌性社群等
產品型社群:小米社群是一個典型的產品型社群。包含了很多內容:線上的MIUI論壇,小米論壇,小米網,線下有MIUI俱樂部,小米同城會,小米爆米花。
小米在整個社群初建的時候,并不在社群上販賣它的手機,更多的是通過這些核心的用戶,為產品提供的改進建議。小米的核心社群在小米的發展初期對它本身帶來了非常大的幫助。米粉的社群有一個共同的價值:尊重個性,塑造共性。
自媒體社群:羅輯思維的羅友會認為它是社群經濟最早的定義者和實踐者。老羅自己說它是一個知識性社群,但其實應該是一個自媒體的社群。
它里面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在它的社群中會有大量的書籍推薦,這些書不一定是價格的問題,因為我們可能在當當等其他地方買到更便宜的書。為什么有人會在羅輯思維這樣的地方買呢?那是因為大家非常認同老羅對這本書的推薦和評價。
學習型的社群:最近在圈子里有個很火的混沌研習社。定義為中國第一互聯網自組織學習社群。實際上這種互聯網的學習社群在對傳統學習的沖擊是非常大的,很多朋友會問:為什么研習社能過在3個小時之內完成一個千人課程的報名和售賣?
一些互聯網人合作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場景型應用:免費聽課滿意打賞。課程是免費的,用戶要是覺得聽到的內容是值得的,可以給老師進行打賞。我們說未來是消費者定價的時代,這個模式實際上就是我的知識你要是覺得好你就去買單,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的知識被合理的消費。
四、社群建設與運營
社群建設
大家比較關心在初建一個社群從0到1這個過程中怎么做。要建立一個好的社群需4個步驟:
第一步,找同好:
找相同愛好相同興趣點的人。要保持一個群的活性,通常這個群里面的人興趣愛好相同時,活躍的會非常高,而如果有各種各樣的人時,它的活性會比較低。
可是誰是你的目標成員?我們要把怎樣的人拉進來?所以說要找相同點的人。
如何做好社群定位?你到底想做產品型社群還是知識型社群?要有一個明確的定位,這對于你將來的運營非常的重要。
如何找到社群中的第一批成員?初期核心成員的作用非常大,在剛開始運營的時候,一定要有一批非常認同你的社群價值,愿意和你共同建設這個社群的人。
第二步,定結構:
組成成員:很多人剛開始從QQ,朋友圈等等快速的將流量拉進來。其實在整個社群的見著過程中需要有一個節奏感。
交流平臺:是不是一定要在微信群,還是在QQ或者其他平臺。
加入原則和管理規范:社群有怎樣的篩選和邀請機制。大家都在討論社群要去中心化,任何一個組織他都是有自己的一些規則的,這并不會影響有中心或者無中心的運營。沒有規則的運營是非常困難的。
第三步,巧運營:
如何讓運營更加輕巧一點?這里有幾個點:
儀式感:有的時候我們進一個群,大家會發現有幾個現象,有些人喜歡貼照片,有些人喜歡貼名片,有時候群主會幫忙來介紹,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入群的儀式感。第一是讓社群成員覺得被尊重,第二是增加社群成員之間的互相了解。
參與感:如何組織群分享,哪些小技巧可以提高群活力。
組織感:如何協同,社群的每個成員都有可能協同你進行社群的組織。
歸屬感:為什么要做線下活動?怎樣做線下活動?
第四步,能復制:
當建立一個核心社群的時候,如何讓社群快速的復制成其他的社群。這就涉及到兩個點:是否已經組建了核心群;是否已經構建好自組織,構建核心文化。
這個文化就是我們所說的認同感,這個價值點需要核心群的伙伴共同建立。進行歸納如下:
建群:做好定位,建立情懷,設計爆品;
種子用戶:建群初期建議大家從100人開始,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數量,可以幫助你驗證你的運營方式、內容、活動等。之后再慢慢的擴大,通常在1000人的時候會有一些拐點;
維護,制造話題:一種是我們自己的運營伙伴去創建話題,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讓我們社群的小伙伴來一起制造生產?有一個女性社群中,這些女性都非常喜歡花,定了某些鮮花之后一定會拿出來曬,這就會形成一個自發性的話題。接下來就是擴散,往更多的社群用同樣的方式進行擴散。
分享一個社群運營案例:伏牛堂
全中國最紅的米粉店。它有一個叫霸蠻社的社區,是在京湖南年輕人的生活社區。伏牛堂現在估值應該過億了。
對于他們來講他們的米粉可能不是最好吃的,但是他們的米粉是最純正的。這個社群有一個特點:加入社群要走一個有點復雜的儀式,審核條件非常多,群主會和每個群成員聊天,通過聊天了解你的真實情況,了解你是不是能夠認同他的文化等。只有認同人員最后才會通過審核。在霸蠻社入社過程中把儀式感這個環節做得非常大,所以這也是可以來參考的。
我們通常會有很多群,大家一直很想知道我的群有哪些人是我最鐵的粉絲或者朋友。你應該去做一張非常復雜的調研表放在群里,誰幫你填完了,這些人就是你的鐵粉。
在運營方面總結為幾個點:
原點:找到100位首發人群,用情懷和極致體驗將模式先做下;
拐點:當你的社群到了1000人的時候,要及時的增加更多的參與互動和分享,保持你1000人社群的活躍度;爆點:當真正到10000人規模的時候;
爆點:這就不能用傳統的組織管理方法,而是要構架一個社群生態,要進行圈層互動。而且有一個問題是你會舍棄掉你的一些社群成員,因為他們可能不是你社群的人。出現爆點后,一定會出現圈層。
總結一下社群運營的關鍵點:
參與感:簽到、積分、討論、分享的方式;
組織感:定義規則、如何調動眾幫(互相幫助)、眾利、眾籌;
歸屬感:如何通過線上線下活動促進交流和聚會;
儀式感:自我介紹、爆照等增加儀式感。
在工業時代的邏輯是:首先要有知名度,經過美譽度形成客戶的忠誠度;在移動社群時代則是一個反向的過程,因為當有極大的忠誠度時,才會賦予你的產品極大的美譽度和知名度。就像有人會在羅輯思維里買書一樣,因為他是老羅的粉所以他會贊同他對于一些書籍的評價。
先從少數“腦殘粉”開始,我們稱為社群的核心成員,他會支持你的產品設計,品牌推廣以及渠道營銷。所以說社群運營的核心思路是有態度的內容+圈層化互動+共享中互利。
首先內容要有自己的態度,之后就是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互動,再者就是社群是大家的,我們要讓每個社群的人員有自己的收獲,這是社群運營的一個核心思想。
還想講一點就是互聯網時代社群的運營方法不再是一個需要花大量人力投入其中的事情,數字化的社群運營的核心是數據化:如何將社群中用戶的動態行為數據化,把握用戶的一個趨勢,為以后的運營提供一個方向。
數字化社群的整體思路基本是這樣的:
初期將成員引入,進行成員識別,再將成員之間進行一個連接,那么如何把我們的成員激活,這個是在很多的商業企業中用社群的方法形成新的客戶營銷方法。現在有很常見的方法就是在群里發紅包。最終就是成員轉化,如果我們的社群有商業模式,最終還是希望社群成員能夠轉化成商業模式的消費者。
在社群運營中的關鍵點是社群成員的管理。社群成員是社群的基本核心,那么社群成員的行為軌跡,互動溝通記錄,成員分類管理,成員等級及利益都需要被數據化的。
在互聯網時代,社群要怎么去做?就是打通你的商品、數據、互動、流量、交易、系統、用戶和交付。把這八脈打通會讓你的社群運營更加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