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文學翻譯家,女作家楊絳于近日逝世,無數讀者悼念楊先生的同時自然少不了衷心稱贊楊老的作品,于是掀起了《我們仨》的追憶潮。而對于我來說,除了寫盡一家子喜怒哀樂的《我們仨》外,《干校六記》也不失為楊絳先生的另一部佳作。
《干校六記》中記敘了下放記別、鑿井記勞、學圃記閑、“小趨”記情、冒險記幸以及誤傳記妄六件楊絳先生及其丈夫錢鐘書被下放于干校之事。雖是記敘文,但楊絳先生的寫作特點卻大有不同。
整本書中的故事秉承“溫情最顯于平?!倍皇恰胺求@天地泣鬼神不值提筆落文”的宗旨展開。無論是因自己年紀已失氣足力壯的優勢只能幫點小忙干著輕活看青年鑿井的無奈,還是新辟菜園,建造廁所的辛勞,亦或是看守菜園的平淡,都是干校里再平凡不過的日常寫照。而楊絳先生于此書中寫作的高明之處在于雖只是運用平鋪直敘的手法卻萬無一失地避免了凡事盡顯流水帳的尷尬。
大多的記敘文體要么靠渲染大事件作為文章的支架從而成功博得讀者眼球,要么麻木地繼續于文中復制粘貼生活瑣事落入庸俗的陷阱,以致于難逃被讀者厭惡的宿命。這兩者在犯了濫用情感的過錯之外,還觸碰了不恰當運用語言的大忌。前者言辭激烈少不了蓄意消費文字的嫌疑,后者則平白無奇使文字倍感蒼白無力。而楊絳先生的《干校六記》偏偏很巧妙地運用樸實無華的文字詼諧且真切地表達了自己最真實的情感。
鑿井記勞一事中一句“我們不是他們的‘我們’,卻是‘穿得破,吃得好,一人一塊大表’的他們”無需修辭更無需華麗的辭藻便輕易地將知識分子于當時“被改造”的困窘處境與“持有正義的改造者”的不勞而獲卻仍然過得問心無愧的生活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阿香告知她小狗為填饑吃糞,她以“瞧你這副神氣,我還以為是你在那偷吃呢!”打趣阿香。語言不失幽默風趣。又善于用反問的形式提出諸如“假如豬狗不潔,那么蔬菜是清潔的事物嗎”“狗有人性還是人有狗樣”“如果我在跌落時喊出聲,會不會就此免了老年人夜晚開會的義務”的問題??此骑@淺易懂,卻能使讀者在結合作者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后聯想問題更悟意味深長性。
悲劇似乎比喜劇讓文章更具吸引力,使得讀者意猶未盡,但也許楊先生一開始便想引導讀者朝往陽光的方向,因而楊絳先生顯然不愿意用生離死別的沉重色彩刻畫自己人處晚年卻事事受阻的悲涼。女婿王得一的慘死,目睹自殺的青年被埋的苦痛戲碼只是被她淡然帶過,筆鋒一轉更多的是盡力表達生命的喜悅。這種對生命的歡悅絲毫未摻雜矯揉造作的態度,情感真摯而深切。不出意外地讀者會為作者不濫用悲傷的堅強心態所折服。進而相信積極向上的意義。這種良性循環,于作者于讀者百利而無一害。
《干校六記》中楊絳先生以樸實的筆法記下了六記之事,細膩而傳神地敘了與干校中同伴的革命情,與子女的愛情,以及與丈夫錢鐘書甘苦與共的愛情。字里行間不經意意流露出的是一個渾身散發愛的光芒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