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開始到現在工作,我一直在外地生活,只有節假日回家才能與爸媽相聚。我是家里的獨子,爸媽工作相對輕松,自然而然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我的身上。我常年在外,雖然早已是老大不小的人了,可在爸媽的眼里,我仿佛是永遠長不到的孩子,電話里問的最多的永遠是吃好沒,穿好沒。偶爾看到電視里爆出的食品安全新聞,一定會第一時間打電話跟我痛斥社會上的不良商家,然后反復叮囑我注意飲食安全,恨不得立馬做飛機過來負責我的飲食起居。
說到吃,在中國,家常飯從來不是簡單的填飽肚子而已,它早就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
記得讀中學那會,考慮到我們學業繁重,又是長身體的關鍵時候,很多家長會選擇在學校附近租一個房子陪讀,負責孩子的每天三餐。而沒有陪讀的家長每周星期三的中午,也會給自己的小孩送來在家里做好的飯菜。那個時候,我們一周最期待的就是周三,每當這一天,學校就像過節一樣, 我們捧著爸媽帶的飯盒,吃著家里的美味,有時候還會互相分享飯菜,炫耀各自爸媽的廚藝。每當我們吧唧吧唧吃的美味時,爸媽就在旁邊聊天,一邊閑聊最近社會上的新聞,一邊囑咐我們慢點吃別噎著。那時,家里的飯菜代表著爸媽的疼愛。
工作后,一年回家的時間比較少,每當節假日回家,爸媽總是提前幾天就準備好了上好的食材,只等我到家的那一天,廚房就變成了他們的賽場。為了在我面前“邀功”,爸媽都使出了拿手絕技,爸爸煮的水煮魚,濃郁美味,媽媽的炒的芹菜牛肉,鮮嫩可口,兩人每次忙的熱火朝天,難分高下。偶爾爸爸還會給我也倒上一杯酒,兩個大男人喝著小酒,吃著美味的飯菜,說著家長家短。 有一次在飯桌上,我問爸媽,在外面也嘗遍了很多美食,可和家里的飯菜相比,總覺得少了點什么,家里的飯菜雖然普通,可每次都能讓我胃口大開,這是為什么呀?媽媽看著我笑了起來,而我爸爸則抿了一口酒,一本正經地說:因為,家里的飯菜注入了爸媽的一片愛心呀。說完,我們三個人都笑了起來。雖然爸爸是故意說的酸話,可我知道,這就是最好的答案,家里的飯菜啊,代表著團圓和幸福。
今年,熬不住我媽的反復“嘮叨”,我在上海的出租屋里添置了鍋碗瓢盆,準備開始自己做飯菜。以前在家,只是偶爾給我爸媽打打下手,真要自己洗、切、炒,我內心完全處于懵逼狀態。最后沒辦法,我只能給我媽打電話求救,就這樣,我在我媽電話那頭一步步指揮下,總算是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下廚,興奮的不行,各種拍照發朋友圈。記得做的是紅蘿卜炒肉,印象中沒有特別失敗,既沒有糊,也沒有不熟,自己吃的特別帶勁,全部消滅。現在回憶起來,覺得當時應該是想著自己做的飯菜,再難吃也要笑著吃完吧。從那天起,我每逢做飯菜就打我媽電話,在我媽的指導下做出一道道菜,直到最近的幾天,我終于可以獨自完成所有的步驟,而且還能驕傲的在別人面前吹噓我的廚藝。于是,我又開始明白,家里的飯菜,代表著傳承。
有人曾經說過,家,生命開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我們生火、做飯,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
離家的游子啊,此刻,你是否和我一樣,幻想著正站在家門口,用鑰匙輕輕地扭開門鎖,推開家門,聽著媽媽呼喚我的名字,看著爸爸接過我的行李,遠處的飯桌上,是一桌熱氣騰騰,可口醉人的飯菜。
爸媽給我的愛,就是那一頓豐盛的家常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