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2018年最火的網紅書是誰,非《原則》莫屬,在互聯網的圈子里,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沒聽過它。
毫不夸張的說,這本書可以列為項目經理圣經。
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我們來看下項目經理的主要職責:識別直接影響成功機率的風險,這種風險應該在項目的整個生命周期中進行正式或非正式的測量。(來自維基百科)
為了規避風險,項目經理在管理項目中會用到4P原則,即計劃(Plan)、進程(Processes)、人員(People)、權責(Power)。本書作者瑞·達利歐是橋水聯合基金創始人,經營著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在這本書中,對4P原則進行了詳盡的講述和總結。
本書貫穿始末的一張圖:
《原則》讀書筆記
當然,不僅僅適用于項目經理,書中開篇就講了原則是什么,企業主、管理者或者還未形成個人方法論的任何一個人要想順應自己的價值觀,那么他就需要有原則,企業也是。
最根本的原則是“真相——具體來說,就是精準理解現實——這是達成良好結果的最重要根基”。
--------下面可以不用看的分割線--------
書上讀來的:
- 善于總結,勤于思考。這本書最大的財富就是講作者是如何思考的,可以從中感受作者的思考邏輯。本書的大致結構是大綱 - 步驟 - 細節說明。
- 這是一本功利學習法教程,詳盡而有效;但它并不一定是有益的,因為他是碎片的,甚至于可以把他拆成一篇篇微博博文來讀。讀這本書的時候需要很好的歸納系統,可以把作者散落的結構歸納在一起。
- 并不是說本書對已有自我體系的人用處不大,相反,作為經驗,它可以幫助很多人印證自我體系的知識點,更新體系內的舊知識,或印證后找到自己的不足。可以想象這是一位長者,在絮絮叨叨的(自言自語道:該如何從頭講起呢?)用經驗體做自傳。
- 書里很多正確的廢話,例如“痛苦+反思=進步”;作者自身是有批判精神的人,他會說“我不理會他們的結論,我只在意他們得出這些結論的推理過程,這才是對我有意義的地方”。
- 這本書讀起來很累,因為要剔除“廢話”。
- 即便是最小的碎片化的思考也應該記錄下來,而且要把思考的深入一些,不要只是局限于猜測對方為什么做,而且還要去想如果是自己會怎么做。
- 努力做一個思維開放的人。梁文道老師說“人的精華時間多在23、4歲,創作和精氣神多是在巔峰時段”。切不要因為自己不如年輕人而氣餒。
- 更不要因為和專業的人在一起而保守。保守在橋水的概念就是總想著揣測和提困難,甚至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提升自己的一個機會。
- 思想保守的人會不聽講著自己的見解,即便是對討論的話題一無所知,而我是個思想保守的人,在一群專業人士之中感到不安。
- 把所有的思考歸納起來,總結成類別場景,不斷去實踐、改善這種思維方法,長時間鍛煉,嘗試去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維邏輯。能夠復用的,對自己認知有所提升的思維邏輯。
- 項目管理:
- 面對結果的時候可以不拘小節,但是不指向結果就是放縱,不要放縱事情的任何責任人;
- 對事不對人,找到具體原因。
- 個人反思:
- 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思想保守的人,屬于那種被拒絕成為合作伙伴的反面教材。事情來的時候,首先陷入的是實現這件事情的難度,經常忽略整個事情流程里面,提到的事情只是其中一個環節;
- 決策最重要的是講究邏輯、說明理由且符合常識。
- 人際交流:
- 警惕交流中出現沒有重點、低效無用的句式;
- 準確地,而不是“善意”的評價人;
- 避免說理論上應該;當面言明是非,背后莫論人事。
- 總結很重要,要面向自身最陰暗的角落,把它曝于陽光,回避只會讓失敗更徹底;
它又是產品經理的毒藥。
看完以上內容,警告:產品經理慎讀。
真怕你讀了想轉行做管理(笑)。
說一個教訓吧:本書是作者和他的機構幾十年的經驗,如果僅希望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讀懂理解這本書,必須依靠有著健壯的自我體系,隨時隨地可以把書中經驗與自我體系的知識印證。否則,建議快速把可以印證的經驗吸收、消化、補充到自己的現有體系中去,然后花時間再從頭讀一遍——這是一本值得多讀幾遍的“踩坑筆記”。千萬,不要希冀能夠一個月就收割了別人幾十年的經驗。
最后,這本書不太推薦從北外譯文版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