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偶然的機遇下,參加了一個寫作交流群。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對寫作抱有熱誠,以及對寫作可衍生功能存有不同希冀的學員朋友。
我是抱著“為什么有些人每天都能做出文章來?”“是什么樣的力量支撐著他們天天更文?”“如何做到每天都有素材可寫? ”這些好奇申請加入的。
在聽了課程之后發現,其實答案不算稀奇,有很多,如果是熟悉一些比較熱門的公眾號出產的文章風格,就該了解到的理論總結。只不過由老師歸納之后更接地氣,不少學員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很難說聽講后收獲究竟有多大,畢竟每個人對所獲得信息,吸收及分析能力各不相同。對我而言,有些觀點不無裨益,尤其是對于自我堅持,以及時間管理方面的建議。素材收集方面言之有理,但操作時卻因人而異。
好在同學們都很熱情善意,互相鼓勵。這是加入以來最寶貴的收獲。
(2)
交流群中同學們都不吝嗇把自己的作品發出來彼此探討、評論。過程中,不難發現,有不少功底已然深厚的,或者已經有在運營個人品牌的同學進步很大(或者說他們本來就已達到這水平);
有些學員則是現學現用,按著教授的套路一一去試(包括字數、架構、故事元素,標題手法等);
還有些學員則仍然堅持自己原有的風格,以自我的生活感觸為主,促成一篇又一篇習作;
更有些學員則說,學習了之后反而更加迷惘,不知該如何下筆去寫了。
大部分時間,我在交流群中不太有機會插話。除了因為人多刷屏太快,還要一一去拜讀和學習大家發出的文章。
有個別寫作能力強的同學,更文頻率及寫作質素都越來越高,有些讀來并不遜于某些粉絲上10萬+的公號作者。
(3)
老師給學員們布置了作業,要求每天都堅持寫,集滿3篇給發送點評。
大家紛紛執行。
你別說,人不被逼一下,還真不知道原來有些事是能逼得出來的。看著同學們紛紛打卡更新進度。也不禁著了慌。逼著自己電腦前坐定,抓著還不夠成熟的一點念頭就開始,風格及主題不同的幾篇作業總算湊齊。
全然忘記自己本來申請了個人公號究竟是想派什么用處的了。甚至最新一篇還寫出較為犀利的文字,與原本想堅持恬淡閑適的日常記錄相去甚遠。
感覺離自己的初衷有點遠了。
(4)
前幾天看到有一個學員,已然能醇熟地運用訓練教材中的幾項要素,把同樣作為集訓班成員的收獲與心得寫成文章。洋洋灑灑,用詞老道,結構井然,通篇讀來竟可看作是另一篇完整的教材。主要觀點是“寫作,就是要用套路的”。
不禁想起有位關注了很多年的編劇,在自己編制的電視劇發布會上對觀眾說:“希望大家能收看并喜歡這部劇,我真的是很用心地在寫每一句臺詞。”(那部劇當年大火)
我粉了這個編劇很多年,基本上她的劇我都會去關注,但作為真愛粉,也不免嚴苛,最近幾年的作品,我竟都沒有完全看完就棄了。
盡管她的每部作品播出,收視率都很高,市場很是買她“金牌編劇”的面子。
但我會在劇集的交流平臺上讀到“歷年作品的創新意識、橋段架構每況愈下”的評價,與我內心的感受一致:噱頭夠,場面大(演員大牌),再加上她嫻熟的對白創作往往讓人捧腹叫絕;但偏偏整部劇完結后,叫人動心動情的感受越來越少了。
但是其中的臺詞及對白能力還是功不可沒,在同業中屬佼佼。想來,可能就是因為編劇自言的“用心”吧。
這個編劇曾經透露過,對于大部分受群來說,電視劇不用太深刻,曲高和寡,賣好不賣座。要滿足消費市場,95%的老套(路)+5%的新鮮感就足夠了。
這么一想,倒是與時下越來越火地媒體人使用的手法有相通性。
95%的讀者,用套路去吸引他們讀你的文章。然后加入5%的獨創觀點及心意,用來感染他們持續讀你的文章。
(5)
不禁想起有瞄到群里偶爾跳出來表達羨慕的新手表示:“我都寫不出來。”“我寫完了自己反而覺得沒法看”或者是“我雖然寫成了,但是感覺離老師教的相去甚遠。”
類似我的心聲。
套路誠然要有,但我覺得走心的文字更適合自己。前幾天發了一篇文章,只是簡單記錄一個外出游玩的行程,加入一些對生活的小小感觸。平平淡淡的內容沒什么亮點,有個讀了我文章的同學私下給我鼓勵,說感覺讀了之后覺得很溫暖。
聽到這句話覺得心中一亮,記起很多年以前也有網友給我這種留言,說是“光是讀著你的文字,就這樣一直坐了很久。感覺心下平靜。很舒服。”
如果可以,我想堅持用95%的真誠心意來寫文字,再加5%的精力多修文學素養。
無關乎有沒有評價,點贊,或者變現,而是可以梳理內心。若干時日后再來重讀仍然能覺平心靜氣,并助回顧內心的成長。
(6)
技巧,包裝,套路可以快速達到某種目標。但是用了心的東西,才能讓真正懂得的人感受得到。
比如日本有很多拉面好吃,一直被游客稱道。當你去了之后才會發覺,好味道的拉面館即使生意再火爆,它都只是個小小店面,不會去進行擴充以容納更多的客源,增加銷量。因為經營者精確地計算過,一碗面條從制成出鍋到進入食客口中所能體驗到的最佳的口感,其溫差所能耗費的步速及距離,只有那么一點。也就是說,為了將最好的口感給客人,他們將每一碗面條的制作流程,包括店面空間均作了詳盡地鉆研。 也正因為如此,才會讓客人們回味、傳揚如此美味,以致于聲名遠播,不惜有食客從海外慕名而來品嘗。
這可謂是用心對待,及以流程化工藝處理經營之事的一個對比考量。
堅持用心才能走得久遠。尤其是對待自己真正喜歡的事。
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