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不喜歡心靈雞湯類的灌輸,害怕“營養”補得過多失去了自我和判斷的能力,更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故事,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遠方,所以,對于溫情療愈類的小說總是敬而遠之。不過,記得馬克·李維曾說過“在我給我兒子寫的書里,我不會給他講一些大道理,而讓他成為一個他想成為的人,有希望、有欲望去為世界創造價值和一些人文情懷的東西。”出于與作者相同的認知,同時,也好奇于“銷售得比影子消失的速度還快”的故事的誘惑魅力,我仔細品讀了《偷影子的人》。
這是一個關于童年,關于成長的故事,沿用了馬克·李維一貫的真摯細膩、貼近生活的寫作風格。試問,誰沒有童年,青梅竹馬,形單影只,即使平淡如水,都讓人難以忘懷,那些深藏在記憶的留戀總是會在不經意間竄出腦海。“我的童年就在那里,帶點憂愁又有點悲痛,在這外省的小城市里,我拼命等著伊麗莎白垂憐而看我一眼,在絕望中等待長大”這個略帶點憂傷的開頭瞬間喚醒了被遺忘的前塵往事。
青蔥歲月里,雞毛蒜皮的小事仿佛都成了生命的全部,比如,某天早晨,看到暗戀的姑娘牽著別人的手走來,世界瞬間只剩下了黑白兩色;某次考試的分數比閨蜜低了兩分,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我們會拉幫結派,唇槍相向,也會因為不經意的瞬間化敵為友,我們也會因為家庭的變故封閉自己,躲在無人的角落暗自神傷……就像《偷影子的人》的那個小男孩一樣,面對父母的離異,把所有的責任都往自己小小的肩膀上置放。讀《偷影子的人》,與其說是在讀書,不如說是在馬克·李維的妙筆生花中,觀看一遍自己的成長。
主人公所擁有的“偷影子”的特異功能作為主線貫徹文章始終,卻并沒有被濫用,它不像孫悟空的七十二變那般神奇,也沒有被描繪成救世主一樣解救身邊的人于危難之中,它總是在恰到好處的地點出現,比如,幫助守衛伊凡走出過往的枷鎖,化解對死敵馬格的仇視,幫助好友呂克實現當醫生的夢想……其實,這樣的特異功能更像是我們愿意去發現,去理解,去寬容的心態。如果能夠用心對待世界,用真心換真心,很容易就會發現父母疲憊生活下的孤獨,朋友笑臉下的憂傷,戀人容忍下的無奈……“影子”的敘述就像肢體語言和情緒的暗示,它一直都在,等待理解,等待發現。
《偷影子的人》并不僅僅是一個故事,馬克·李維式的人文情懷在其中表達得淋漓盡致,無論是親情的殘缺,還是友情的長久,亦或是愛情的守得云開見月明,馬克·李維都在極力傳達著一種信念,珍惜當下,珍惜現在所有。這個明媚而憂傷的故事偷走了閱讀的心緒,將回憶遺落在字里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