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第九白話解釋含問題解答(一)

圖片發自簡書App

第一章白話解釋及正音,摘錄自時哉時哉網絡教育學院。

【經文】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白話解釋】

有問有答名為語,無問而自己說名為言。本章孔子很少直接說利、命、仁這三件事情。

為什么很少說呢?因為世間的利在孔子看來都不是利,孔子的“利”是結合知命與行仁的內涵,且能通達性與天道。“命”是能通達天命,懂得趨吉避兇。而“仁”是利他的心態與行持。站在利他的本質上充實自己歷事的能力與通達性與天道的學問。這三件事情,一般人或者聽不懂,或容易誤聽,或不愿聽,或聽而毀謗,因為不契機,故孔子少言。

【章旨】

此章論孔子希言難及之事也。

謝秋蓮:

學生試答子罕篇第一第二章問題,拋磚引老師們之玉:

第一章問題1.孔子為何罕言利命仁?若在今日之下,孔子會不會多言利命仁?

答:為何罕言這三者,老師在白話解釋中已經為我們做了指點:這三件事情,一 般人或者聽不懂,或容易誤聽,或不愿聽,或聽而毀謗,因為不契機,故孔子少 言??鬃右虿氖┙?,在弟子們或其他人對利、命、仁有疑問,想搞懂時,根據提 問者的悟性和存心等,做出深淺次第不同的答案。

在今日之下,孔子恐怕更罕言了,因為今人習染更深。嗜欲深者天機淺,悟性更差 ,更不好說了。

2.利命仁三者有何相互關系?

答:知道何為真利,通達形而上的內涵,才知宿命、才能立命、才知如何趨吉避兇。 而立命、改命必須依靠形而下的仁,靠利他的行持。

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三者也可以有其他的次第。比如知道何為利,才能安仁, 安仁則知修道,修道能立命。

要知道何為真利,何為天命,何為仁,必須跟隨有傳承的明師、經典學習。

第二章白話解釋及正音,摘錄自時哉時哉網絡教育學院。

【經文】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白話解釋】

古代五百家為一黨,猶如現今的村、坊、里,“達巷”是一個黨的名稱,今山東滋陽縣溪北五里。達巷黨人,姓名不傳,或是指項橐,或是指甘羅,難以考訂。

達巷黨人稱贊孔子很偉大,所學的學術包括形而上的天道與形而下的人道,非常廣泛,因而不能指稱孔子是哪一方面的專家。孔子聽聞達巷黨人的稱贊,便對弟子們幽默的說:既然我是不能以一藝成名,那我要找哪一門專長來成名呢?在六藝里面,我究竟要學駕車?還是學射箭呢?我看我還是認真學駕車好了,因為駕車比較容易,一學成功,我就是一位駕車的專家了。

此章雖是孔子表現謙虛,但更有趣的是以幽默的語氣不敢承擔博學。

【章旨】

此章記孔子聽聞他人贊譽自己,以幽默的方式表達謙虛。

1.達巷黨人的贊嘆是否過當?如何證明?

答:一點不過啊。孔子博通道藝,其仁如天,其智如神。通達性與天道的這一分論語多章提及,比如孔子自陳“空空如也”“天生德于予”。在藝上孔子也是樣樣精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證據很多,比如他以禮聞名諸侯;比如他音樂造詣很深,辨琴能想象出作者的樣貌、內涵,還幫魯國訂正禮樂;比如他是博物學家,在齊國辨識怪鳥商羊、與魯國權臣季桓子辨別土怪羵羊;他掐指一算能知道千里之外哪里起火了;比如他是外交家、軍事家,夾谷之會,從強國齊國手中贏回三座失去的城 池;他是政治家,三個月將中都治理出大同氣象……

2.本章從何處可以看出孔子的幽默?

答:能以看起來比較卑微的車夫來比喻自己,造成一種沖突——博學與執御(駕車)的沖突,其實駕車中又蘊含中深厚的道理。

3.如何使自己成為幽默的人?

答:幽默與貧嘴、搞笑的區別在于是否有內涵。要幽默首先得有深厚的內涵,其次心態要平和,要把自己放低,敢于拿自己打岔。再來語言要有沖突性。

第三章白話解釋及正音,摘錄自時哉時哉網絡教育學院。

【經文】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字詞解釋】

冕:禮帽。

純:絲織品。

泰:驕泰。

【白話解釋】

孔子說:用麻織成的禮帽,要用兩千四百縷經線,麻質很粗,必須織得非常細密,頗費工夫,是合乎禮制的。而今用絲來制成禮帽,絲雖然比麻貴,但絲質細,容易織成,手工簡易,雖不是古人所用的材質,但現在都改用絲做的禮帽,我跟從大眾用純絲做的禮帽。古代臣見君主,依禮,在堂下就必須拜,如果君主說不用拜,則升入堂上再拜。而今臣子卻都直接上堂才拜,行為驕慢,誰在堂下即拜,誰就違背眾人的意思。但我還是主張在堂下行拜禮。

用麻織成禮帽改為絲織,不但沒有其他弊端,且便宜許多,所以孔子取其儉。至于堂下拜改為升入堂上再拜,那是當時為人臣驕泰的作風。既是既定的禮節,孔子即依國家禮制,遵從在堂下先拜,再上堂拜的禮制。雖然在堂下拜,看不見君主。但是依禮不論看得見或看不見,都必須拜,這是對國君的禮節。所以一則可以從眾,一則不得不違眾。

【章旨】

此章記孔子依禮有從俗有不從俗,從容中道。

第四章白話解釋及正音,摘錄自時哉時哉網絡教育學院。

【經文】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白話解釋】

意是心里起的念頭,有私意有公意。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毋意是意念的體性空,待境而生,如遇順境方有歡喜心或貪心,遇逆境則不生上述之心,但若知逆境對自己的耐心與堅忍是一種幫助也會產生歡喜心??傊哪钍菍撤侥苌荒茏孕陨?,謂之好意。

必是在面對境界時,在功過、是非、利弊兩端,取順應時機的那一端,毋必就是必的自體性空,要辦的事或相處的人兩端都不一樣,兩端中哪一端是必要也得看時機而定。

固是執持事理,毋固是固的體性空,執持事理的體性空,所以執持事理也需觀待時機而有所改變,例如謙虛是美德,但對某些剛強者,度化他們反而不能用謙。老師有時用折法方能調伏調皮搗蛋的學生。

“我”是于身心名言安立的總稱,而毋我是對自我的誤執,我的體性空,非實有,一般人卻以為有個實體的我而堅持不舍。孔子在周易系辭傳里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陰陽精靈之氣,氤氳積聚而為萬物,而觀待游魂的結合生起的生命現象,生命現象變來變去,原來這個“我”只是在變異的生命現象中,安立一個總相的名言,讓這個生命去執行我的意思。

修學形而上者要對此用工夫,開始時,困知勉行,必須毋此四者。至于孔子的境界,工夫已至從心所欲不踰矩,無往而不率性,連這“毋”字也就自然的絕了,所以絕毋意,毋意也是體性了不可得,意的體性空說毋意,而毋意也是觀待意說毋意,毋意亦非自體有,故毋意亦空。毋意是亦空,絕毋意就是空空,如論語上說“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叩其兩端而竭焉”。絕毋必、絕毋固、絕毋我,說法都同上。

【章旨】

此章論語的紀錄者,非常高明的闡述孔子任運證悟本體,此乃至圣的成就相。

謝秋蓮:

子罕篇第四章內涵極深,非學生目前所能知,今勉強答之,定然錯誤百出,期待老師之正解[抱拳]

1.毋意的意思,古注有解為不意測、不私意、還有不起念等,也有近于《講要》者,您如何看待這些注解?

答:與雪公所采注解相比,不臆測、不私意、不起念等都不夠究竟、而有所偏頗。

不臆測,只是意空之用的一種而已。

不私意,公私之意易轉,單說不私意很容易成為一種不人性的說教。

毋意是不起念的話,古圣先賢的教化事業如何做?毋意是不被境轉而能以意轉境,而非不起念吧?

2.無偏見、不固執難不難?現今許多人不也能夠在各種利益沖突中折沖協調?

答:無偏見、不固執很難啊。我認為,我覺得,你應該如何如何,這本身就是偏見、固執,只是有些人的偏見和固執容易認識,有些人的比較隱蔽。只要執著于我,就有偏見和固執。

雖然有些人能在利益沖突中折沖調和,但調和很可能是為了利益考量而隱藏偏見而進行的,或者只是缺乏正知見的和稀泥而已。

3.無字上再加一絕字,有何特別意思?

無意,無必、無固、無我,是知道萬法體空,可是如果執著于這個空,也是一種偏,而孔子是把空也空了,真正從心所欲不逾矩,以體空的智慧去隨機無窮應用,自利利他。

4.“我”難道不真實嗎?沒有我那是誰在喜怒哀樂呢?

我不能自我成立,不是開天辟地有始無終有這么一個我。我跟其他萬法一樣,也是觀待而生的。如老師所言,人由父精母血和神識因緣聚合而生,條件變化而滅。沒有我,是說沒有一個可以主宰的、自我成立的我,不是說沒有我這個相。懂得觀待性,就可以更積極地去具足條件或去除障礙,可以控制喜怒哀樂而不被喜怒哀樂而控制。

學生試著回答以下問題,請老師指正:

1.毋意的意思,古注有解為不意測、不私意、還有不起念等,也有近于《講要》者,您如何看待這些注解?

不意測:不臆不信,提前猜測他人不守信,這不是一個賢者所應該做的。絕不意測,‘’不要想象揣測‘’這個念頭也不要有,這樣理解嗎?

不私意:不起私心,那再絕了不起私心這一念頭,如果是真正一心為公之人,也不會有時刻提醒自己‘’我不要起私心‘’吧?

不起念:人非草木是要起心動念的。絕不起念,絕了不起念的這個想法,一般人也可以啊,一般人也是沒有不起念的想法的。

2.無偏見、不固執難不難?現今許多人不也能夠在各種利益沖突中折沖協調?

挺難的,各有偏見、固執之處,有些人能夠在一些時候協調,但不代表他沒有自己的偏見和固執,只是說他在此事此理上比較沒有偏見和固執,或者他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暫時表現如此,不代表他內心真的沒有偏見和固執。

3.無字上再加一絕字,有何特別意思?

絕是說,不是再成立一個沒有意、必、固、我,以意為例,念頭是對著境界而生,比如對著美食,你內心有了想吃的念頭,可是在沒有對著美食的時候,就不會有想吃的念頭,所以念頭是對著境界才生,自己不能生。再如原始人對著手機就不會生起打電話、玩微信的念頭,要觀待了解手機的功能以及一些現代的觀念后才會生起,而不是自己就能生起念頭,所以叫毋意,即念頭是不能自己成立的。絕毋意是說,不是又成立一個‘’念頭的不能自己成立‘’,毋意也是對著意來說,如沒有想吃美食的念頭,何談想吃美食的念頭不能自己成立呢?所以‘’想吃美食的念頭不能自己成立‘’也是不能自己成立的,這就是絕毋意。

4.“我”難道不真實嗎?沒有我那是誰在喜怒哀樂呢?

我是真實的存在,喜怒哀樂的我是真實存在的,但我也是觀待血肉各個器官組合起來才有的,我的存在也是觀待父母相合才有,沒有父母也不會有我。我的念頭也是對著境界才有,才有快樂的我,生氣的我,等等。所以我也是觀待其它因素才有的,不能自己存在。

5.依《講要》所說,本章孔子境界如此之高,我們要如何做到?

向對這種境界有了解的人學習,對這些道理了解,然后結合自己的實際,把這些道理運用,變成自己真正的想法,再指導自己的言行。

關于論語子罕篇第九,第四章的問題,謝謝憑虛御風分享的高見,獲益良多。也在此提出以下看法與大家交流。

1.毋意的意思,古注有解為不意測、不私意、還有不起念等,也有近于《講要》者,您如何看待這些注解?

觀察本章各種注解不難發現,都是儒學大家,看法卻可以大不相同,甚至南轅北轍,所以想要深入《論語》內涵并不容易,若無雪廬老人抉擇,《論語》真不知如何讀才好。

依據雪廬老人解釋,意是念頭,毋意的意思是念頭能符合道,不會被煩惱所轉。念頭如何能符合道?了解念頭本身沒有自體性,不過對境而生,進而能在各種境界中發而皆中節。

2.無偏見、不固執難不難?現今許多人不也能夠在各種利益沖突中折沖協調?

要沒有偏見、不固執,真的很難,特別是該固執的時候固執,不該固執的時侯不固執,從容中道,如何能輕易達到呢?

3.無字上再加一絕字,有何特別意思?

如《講要》所說,孔子功夫已經從心所欲不踰矩,所以無往而不率性,連這毋字也自然的絕了。也就是說,不必刻意地避免“意必固我”,而可任運地達到這樣的境界。

另一個層面,以毋意為例,是念頭沒有自體性,加一個絕字就是告訴我們,不是另有一個“毋意”存在,要努力修學去達到那個毋意的境界。好比甲跟乙要錢。

乙回答:“我沒有錢?!?/p>

甲說:“那你把沒有錢給我?!贝藙t謬矣。

沒有錢只是否定錢,不是另有一個沒有錢存在。加一絕字的意旨就在此。

4.“我”難道不真實嗎?沒有我那是誰在喜怒哀樂呢?

我在喜怒哀樂,但喜的時候是我?或者哀的時候是我?喜的我若真實存在,為何遇到哀傷的境界就找不到了?哀傷的我若真實存在,為何遇到快樂的境界就不見了?例如某人失業了很哀傷,但得知中了一億人民幣的彩票,此時因失業而哀傷的我,怎么樣都找不到了,這個我何嘗真實過呢?所以我也沒有自體性。這是很有趣的哲學問題,有機會可再討論。

5.依《講要》所說,本章孔子境界如此之高,我們要如何做到?

要從自利的心態轉為利他的心態,并且多聽聞論語或其他典籍中關于這些高深的哲理,慢慢學習,事怕有心人。

第五章白話解釋及正音,摘錄自時哉時哉網絡教育學院。

【經文】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字詞解釋】

畏:拘也。

【白話解釋】

歷史背景:孔子周游列國,到了匡地被匡人誤認為陽虎而拘留五天。為什么匡地之人會圍困孔子呢?因為在這之前,魯國季孫大夫的家臣因為叛亂,逃至匡地,受晉之任命主持匡地之政。因施行暴政,匡人深為怨恨,孔子的相貌又與陽虎相似。且當年為陽虎駕車者即是孔子的弟子顏克。

孔子周游列國,到了匡地,被匡人誤認為陽虎而拘留五天,情況險惡,孔子便安慰弟子們說:文王繼承了堯舜禹湯的道統,文王雖然已經過世,但載道的文化在我身上,將由我傳下去。老天如果有意滅除文化道統,則我將不得知此文化道統,然而我既得知,可見天意仍需保留文化,由我而傳,既然需由我而傳,匡人豈能奈我何?

【章旨】

文化的傳承不在典籍,關鍵在傳承道統的人,天意讓孔子承擔傳承道統的責任,匡人又能如何呢?

第六章白話解釋及正音,摘錄自時哉時哉網絡教育學院。

【經文】

大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白話解釋】

太宰問子貢:你們的老師是圣人吧!為什么說他是圣人呢?因為如果不是圣人何以會有如此多的能力呢?子貢回答:上天本來就有意放縱我的老師成為大圣人,而又多能。(可見多能與圣者不能混為一談。)孔子事后聽聞他們的對話,撇開太宰贊揚他是圣者的話,很幽默地就“何其多能”這句話發揮,說道:太宰他知道我嗎?我年少的時候地位卑賤,必須謀生,所以會做很多粗鄙的小事,雖然這些生活的瑣事會得很多,但與修道、治國平天下沒有關系。不但圣人,即使是君子,也不必多能于這些謀生的技能。

【章旨】

子貢辯才無礙,巧妙地糾正太宰對圣人內涵的誤解,并說明多能與圣者不能混為一談。于此章中能領略圣人幽默的面相。

第七章白話解釋及正音,摘錄自時哉時哉網絡教育學院。

【經文】

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白話解釋】

牢是孔子的弟子琴牢,字子開,或子張(琴張),是衛國人。

子牢憶及:孔子曾說,因為我沒有被國家試用,所以有時間多學技藝。

【章旨】

孔子自說未替國家辦事,所以能多學技藝。孔子、周公,都是圣人,尚且多藝,普通人豈能一無所長。

第八章白話解釋及正音,摘錄自時哉時哉網絡教育學院。

【經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白話解釋】

有兩端則疑,疑則不能不問,本章是凡事皆有利弊兩端、正反兩端,本末兩端、是非兩端??鬃诱f:我有知嗎?我是無知的。這里的無知是講無能知所知,所知的境不過是依緣而生,沒有體性,尋覓境的體性了不可得,易經所說易無體。所知的境實體性了不可得,能知境實體的心也不生,謂之空空如也。此時有粗俗無知的人問到內涵深不可知的孔子,空空如也的孔子,那是一種超越世間名聞利養、生死之外(因為尋覓名聞利養與生死的實體性也看不到的意境)。此時孔子只問明這位世俗之人所問事的利弊兩端,再將這件事的利弊兩端說清楚,至于要如何做則由鄙夫自己決定。

【章旨】

想要入世的人,必須要有出世的能耐。孔子是出世的圣人,通達形而上,故能入世。

大家好,論語子罕篇第九第八章,以下問題與大家交流

1.“無知”應該怎么解釋比較好?是否為孔子自謙之詞。

2.“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意思是有一個見識寡少的人,腦袋空空。您覺得此解如何?

3.空空二字究竟如何理解?

4.大舜執兩用中,孔子為鄙夫叩兩端而竭焉,兩人的差異在何處?

鄭惠答

末學學識淺陋,姑且以拙見拋磚引玉,望引各老師、學長討論、發表見解,幫助增上[抱拳][抱拳][抱拳]

1.“無知”應該怎么解釋比較好?是否為孔子自謙之詞。

“無知”解為孔子也不知道如何幫鄙夫選擇。萬事都是無自體性,都是依著條件觀待而成,鄙夫請教的事只有鄙夫自己最清楚,自己最能把握,孔夫子縱然為圣人,也不可能對他所問之事面面俱到知曉仔細,無從幫他抉擇,只能把事情各面向之利弊兩段分析清楚,最終還是要讓鄙夫自己決擇。

孔子不是自謙,是真無法知道。

2.“有鄙夫問于我,空空也?!币馑际怯幸粋€見識寡少的人,腦袋空空。您覺得此解如何?

此解差矣!

有學識淺薄之人問事于孔子,非其腦袋空空,也非孔子真的空空無所知。

3.空空二字究竟如何理解?

第一個“空”是孔子看透事物本質,萬事萬物都是體性空,是空相;第二個“空”指體性空這件事也是空的,也是沒有自體性的,空其空相。

4.大舜執兩用中,孔子為鄙夫叩兩端而竭焉,兩人的差異在何處?

大舜、孔子都是圣人,都通達形而上,都善用中,善入世。大舜是自用,自己可以知悉剖析事情面面,用中庸之道。而孔子是為他人謀中,在禮崩樂壞,諸侯割據的時代,入世處理人情世故遠比舜帝天下為公時代的民風質樸更復雜得多。孔子的「叩其兩端而竭焉」、「無知也」也不乏為中道。末學學識淺陋,姑且以拙見拋磚引玉,望引各老師、學長討論、發表見解,幫助增上[抱拳][抱拳][抱拳]

許海燕答:

學生依著老師所教,試著作答,請老師和學長多多指正[抱拳]

1.“無知”應該怎么解釋比較好?是否為孔子自謙之詞。

答:本句的“無知”,從形而上解釋比較好。即超越形之外,形無自體性,沒有形可知,即無所知。而若無所知也就無能知,即“能所雙亡”,所謂“神無方而易無體”是也。此處說明孔子是通達形而上智慧的圣人。

這里并非孔子的自謙之詞??鬃釉诋敃r已聞名天下,且他也自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若是自謙之詞,則與事實不符。

2.“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意思是有一個見識寡少的人,腦袋空空。您覺得此解如何?

答:此解差矣?!翱湛杖缫病辈⒎侵副煞蚰X袋空空,而是孔子自稱“空空如也”,這四字可接于“吾有知乎哉,無知也”后,即“吾有知乎哉,無知也,空空如也”,更能進一步說明孔子形而上的智慧。

3.空空二字究竟如何理解?

“空空”二字,依《講要》知,第一個“空”可理解為本性為空,但恐落在空相上,再說一個字,則為空其空相,性空亦空??鬃舆_至“空空如也”之境,也表明他對事情的利弊、是非、事理了解得清楚、客觀、透徹。

4.大舜執兩用中,孔子為鄙夫叩兩端而竭焉,兩人的差異在何處?

據《講要》可知 ,兩人都是用中道,但也有差異。舜是自用,孔子則用于民。

舜是執政者,他若能執兩用中,即明白萬事萬物有利弊、是非、事理兩端后,就會懂得辦事要懂得避開弊端追求利好,懂得可于事相表面看出內涵,而內涵也須用事相來表現。因而“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而他是“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他還“舉皋陶”則“不仁者遠矣”,這些都是執兩用中的美妙之處。

孔子“叩其兩端而竭焉”,則指孔子將事情的利弊、是非、事理兩端分析得清清楚楚,讓鄙夫自行抉擇,而不是直接給答案。又因執兩用中,所以依據問者的知識、請教程度等條件,孔子也會有不同的回答,又會是另外的“叩其兩端”。

時哉老師解答:

謝謝大家精彩的交流,以下也與大家一起研究討論:

1.“無知”應該怎么解釋比較好?是否為孔子自謙之詞。

依照《講要》采焦氏的注解,無知是是指孔子達到《中庸》本性的的境界,本性空靈,徹見本性時毫無妄見,故說無知。但既然無知,遇到鄙夫之問,為何又能叩兩端而竭?難道達到形而上的無知就能達到形而下的知?

此無知的智慧知道萬事萬物自體空,條件不同,處理的方式就不同,答案就不同,所以不對境的時候無可知,但只要對境,依著境界就會有相應的是非、功過、利弊、真假、本末、過與不及等兩端,圣人不執著事物的自體性,無有偏見,加上形而下入世的學習,才能在各種兩端中一一辨別清楚,為鄙夫說清楚,最后由鄙夫自行抉擇。

孔子雖然謙虛,但也自許為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謙稱“若圣與仁吾豈敢”還有道理,若謙下到自稱“無知”(什么都不知道),則太過矣。而且無知如果解為什么都不知道,后面卻又能為鄙夫叩其兩端而竭,文義上互相矛盾。

2.“有鄙夫問于我,空空也?!币馑际怯幸粋€見識寡少的人,腦袋空空。您覺得此解如何?

“空空如也”與前文“無知”相應,本章前后義理一致。否則前面孔子自謙什么都不知道,后面又遇到一個同樣腦袋空空的人,兩個臭皮匠,如何能把問題的兩端說清楚?


3.空空二字究竟如何理解?

空亦復空,第一個空是指萬物沒有自體性,無法自己獨立成為自己;第二個空說明不是有一個無自體性存在,例如以前舉的例子,甲跟乙要錢,乙說我沒有錢,甲不能跟乙說:那把沒有錢給我。沒有錢只是否定有錢,無自體性只是否定事物的自體性。故說空空。

4.大舜執兩用中,孔子為鄙夫叩兩端而竭焉,兩人的差異在何處?

《講要》云,舜是自用,孔子能對鄙夫而竭。舜也能行中道,入世時能夠拿捏自身事物的過與不及,孔子入世用中,即便是鄙夫之問,也能為他竭盡說明各種可能的兩端,此即二人之差別。舜得其位,入世用中已有此驚人的成就;以孔子之德,若能得其位,則成就如何呢?宰我曰:“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子貢對齊景公,以無法知道天高地厚來形容孔子的內涵。

5. 顏回「屢空」與夫子「空空如也」有何差異?

屢空是修學形而上的智慧時,屢屢能達到空靈的境界,但回到形而下時,看待事物又似有自體?!翱湛杖缫?,又對鄙夫之問叩其兩端而竭”,此人能夠始終保持形而上的智慧,而又同時分辨形而下的兩端,故孔子與顏淵也差之遠矣。

第九章白話解釋及正音

【經文】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白話解釋】

本章歷史背景是魯哀公十四年的春天,往西方狩獵時,叔孫氏的車夫鉏(chú)商,獲得異獸以為不祥,請孔子往觀??鬃尤タ磿r,異獸已被殺傷前左腳,且已死。這只異獸正是麒麟,麒麟是有仁道的靈獸,是有德天子出現的吉兆,但卻生在亂世,被人打死,好比孔子一生未遇明君,雖有救世之道,終不能行于世,使孔子慨嘆道已窮盡,并停止著述《春秋》。

孔子慨嘆地說:沒有看到鳳凰鳥,河里也沒有出現圖書,我的道恐怕是不能行了,在我的有生之年太平盛世是不會到來的吧!

《尚書?益稷》篇:“鳳凰來儀”,鳳凰是明君在位的瑞相。相傳舜為天子時曾出現,周文王時曾鳴于岐山,以匹配圣人在位,《周易》系辭傳言:“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焙又傅檬呛幽系臏詈樱艜r候在滎河龍馬負圖出現,伏羲氏根據圖上文理,畫成八卦,謂之龍馬負圖。大禹治水洛水出現神龜背上有圖形,禹因而分天下為九州島,此時鳳鳥不至,河不出圖,看不見祥瑞,孔子藉此感嘆不逢明君,不能行其大道。

【章旨】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看不見祥瑞,孔子藉此感嘆不逢明君,不能推展大道。

謝秋蓮:

結合往常老師所教,學生所記,試答昨日問題。所學不精,多有疏漏錯訛,請學長們補充、師長們批評指正[抱拳]

子罕篇第九章

1.真有鳳鳥嗎?鳳鳥為何不至?

答:鳳鳥就是鳳凰,百鳥之王,寓意吉祥。一說鳳鳥乃龍的別稱,原本鳳為雄,凰為雌。后世龍成雄,為天子象征,鳳凰統一雌性化,成帝后象征。

孔子編定的古籍《尚書·益稷》記載:“《蕭韶》九成,鳳凰來儀?!笨鬃有哦霉?,所說必有所本。

鳳鳥乃瑞鳥,不至,說明時無明君。

2.什么是河圖、洛書?

答:《尚書·洪范》載,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乃周易之源。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名為洪范九疇。

孔子所作周易十翼之一《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有德有位的圣人,從河圖洛書中取法、發展出義理、學問。

3.《春秋》是如此重要的著作,孔子看到麒麟被傷就停筆,是不是太迷信?

答:麒麟被傷是一個信號,孔子乃圣之時者,知道王道在當時確實無法推行了。而且,孔子該修的書也都修得差不多了。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經驗,內心已有抉擇,只是通過一個節點觸發一個行動。

第十章

【經文】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字詞解釋】

齊衰:zī cuī,喪服分五等,齊衰為第二等,次于最重的斬衰。以粗麻布制成,因其縫齊,故稱為齊衰。

瞽:gǔ,盲人。

【白話解釋】

本章敘述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穿喪服的人、官位至大夫的人、盲人,包括身上其他器官不完全的人,見到這三種人,有其特別的禮節。雖然他們年少,孔子也必定有所動作,例如坐時必須起來,立時必須變換所站的位置。從他們身邊經過的時候,也會快步走過。

【章旨】

此章言孔子對喪事的人表達同情,對國家官位表示尊重,對殘廢的人表示憐憫。

謝秋蓮答:

1.孔子對于這三種人都有特別的動作,是什么原因?

答:這是孔子隨哀有喪者、尊在位者、體恤殘障人士。服重喪者,心必哀戚,殘障人士往往敏感,孔子有同理心,因而隨哀有喪者,特別憐憫、恭敬殘障人士。對于有職務在身的人,職務代表一種責任與承擔,對官員的恭敬,實質是對職務的尊重。

2.如果這三種人是我們的非常熟識的人,是否就不必拘束這些禮節了?

熟人也一樣要守此禮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為熟人便隨便,傷害熟人的感情,也傷害自己的仁心。

3.有認為,面對殘疾人不要給他們特殊對待,這樣才不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這樣的看法與本章是否沖突?

答:這要看不要給特殊對待是指心態還是做法。對于殘疾人,我們要保持一個平等、平和的心態,而不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心態來幫助對方。做法上還是有講究。在誠懇的基礎上,根據對方的狀況給與力所能及的幫助。比如孔子對待盲樂師,就特別的細心,不僅提醒地下的障礙物,還善巧提醒他在座有哪些人。

第十一章白話解釋及正音

【經文】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白話解釋】

顏淵以贊嘆孔子感嘆自己的語氣說:夫子之道高深莫測,說到高,譬如仰望高處,越望越高,望不到極處。說到深,又如鉆鑿一物,越鑿越堅,無法窮盡。說到莫測,是夫子之道雖高深又無處不在,看著就在前面,忽然又在后面,前后左右,無不是道。亦即夫子日用平常所顯示的就是高深的內涵,高深的內涵又可化為日用平常,然這種平常又是極具高深的內涵。

雖然如此,夫子卻有次第善巧地引導我入他的道,廣博的教導我,以文開我見地,透過廣學多聞,開發形而上與形而下的見地,而此見地又能作為日用平常以禮待人接物的本質。

在夫子的循循善誘下,學而時習之,充滿喜悅,縱然想把道放下不學不修,卻放不下,于是竭盡我的能力來學習,卓然如有所立。雖然想依著孔子的善誘繼續進修,但因其道彌高彌堅,所以沒辦法學到究竟。

【章旨】

本章顏回贊嘆孔子圣人的境界及善巧的教學方法,最后言明自己跟隨孔子學道的感想。

蘇毅答:

老師好!學生試著回答以下問題,請老師指正:

1.顏淵對孔子為何有這么高的贊嘆,孔子所教的不過是基本的倫理道德,講講做人的道理、五倫關系而已,就是佛家講的人道根本而已,不如佛老高妙,不是嗎?

因為只有顏回是孔子終日與之言而不惰,講深講淺,多講少講都懂,又聽聞性與天道,證得空性,所以他越深入的向孔子學習,才越感到老師的高深莫測。

孔子所教不只基本的倫理道德,這是形而下入世來說,還有形而上的內涵,只不過要待機而說,所以如顏回、曾子、子貢等弟子才有體會。一般人就會認為孔子的道理不過是些倫理道德而已,沒有如西方那樣高深的哲學思想。如陳子禽就誤以為子貢高于孔子,后世之人也多有看低孔子,認為儒家迂腐、空談仁義,誤民誤國的,這都是因為不得門而入。

另外五倫關系如果能夠很好經營的話,不僅會給個人帶來快樂,也能夠讓社會安定,風氣淳厚,否則會令自身情緒不好,不利個人發展,社會風氣不好,問題多多,入世的經營關鍵就在五倫關系,是自己必須要好好經營的。

至于佛老偏向形而上出世,儒家也有性與天道形而上的部分,只是比較罕言。五倫關系是人道根本,這是不假,如果五倫關系不正,社會風氣不好,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利往,盜竊亂賊大作,善人都做不到,哪里還談的上圣賢呢?

2.彌高、彌堅是指什么樣的內涵?又為何會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是指孔子空空如也的境界嗎?

孔子的道理都是觀待不同的人,不同時機,有不同抉擇,無可無不可,變幻莫測,所以給人感覺是捉摸不定,其猶龍乎。

3. 常言道,欲是深淵,「欲」這樣的心理作用是好是壞? 而欲罷不能的意思是什么?

欲是深淵是說,陷入到財色名食睡等欲境中不能自拔,為得到這些而消耗身體時間精力,得到了又期望更多,人生在不斷的追名逐利中消耗掉,即便得到也只是短暫的快樂,得到了又怕失去,患得患失,所以把欲比作深淵。

欲是很想要,是好是壞要看很想要什么,如前面那是深淵,如是對好的道理很想要,那是很了不起的,如孔子不知老之將至,如顏回簞食瓢飲不改其樂,如曾子人一己百,等等。

欲罷不能,如同打游戲上癮,廢寢忘食,心心念念都在想著,不斷琢磨,又與人切磋,但學法的樂不僅在游戲時如此,而且日用平常都能以道理貫穿,不僅聽課時欲罷不能,平日里行住坐臥也是欲罷不能。

以上愚見,還請老師指正!

謝秋蓮答:

學生也來試答子罕篇第十一章問題,請師長們批評指正:

1.顏淵對孔子為何有這么高的贊嘆,孔子所教的不過是基本的倫理道德,講講做人的道理、五倫關系而已,就是佛家講的人道根本而已,不如佛老高妙,不是嗎?

答:悟性極強的顏子,通過亦步亦趨、精進不懈地跟隨老師學習,自己的境界不斷提升,已有一定成就,才看得出老師的內涵是如此深厚。高人才能看懂高人、才能內行地贊嘆高人??鬃铀痰牟粌H是倫理,也有性與天道的內涵。以性與天道的內涵來利他,來入世,必須在人道上講究??鬃邮羌蟪傻闹潦?,出世空空如也、入世溫良恭儉讓,形而上、形而下內涵都很通達,都很高妙。

2.彌高、彌堅是指什么樣的內涵?又為何會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答:彌高、彌堅指孔子的內涵高不見頂,深不可底,可謂高深莫測。這是指孔子證道的那一分??鬃幼C得空空如也的理體,通達趨吉避兇的內涵。以此見地攝持入世行持,日用平常無不是道的顯示。因此前后左右都是道,無時不在。

3. 常言道,欲是深淵,「欲」這樣的心理作用是好是壞? 而欲罷不能的意思是什么?

答:欲是渴望、想要,念茲在茲的感覺。欲本身無好無壞,并無自體性??从娜ヌ?,才有好壞之分。如果是渴望、追求物質欲望,在五欲中打轉,就是讓自己下墮的深淵,如果把這種欲望放在追求善法,明明德親民上,欲仁仁至,就是提升自己的心法。正如孔子評價顏回:“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欲罷不能,是想要放下道不學不修而不能夠。這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有所得,學出歡喜心,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

@蘇毅@謝秋蓮[抱拳][抱拳]

感謝兩位的回答,分析細膩,獲益良多,謹此與您們交流。

1.一個人謹守五倫關系或不難,若想讓民族百代都重視五倫請問難不難?

到底出世難還是入世難?這個答案即便是翻閱佛經也知未必然。所以不宜斷定孔子的能耐只是講講人道基礎而已。

2.孔子出世入世之內涵皆莫測高深,而其能讓道無所不在,令顏淵有恍惚不可為之感。

3.欲是對著自己所樂的環境所生起的心理作用,所樂的環境不一定是惡,不一定是會墮落的深淵,也可以是讓人提升的好環境,例如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欲不一定惡。

第十二章白話解釋及正音,摘錄自時哉時哉網絡教育學院。

【經文】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字詞解釋】

病間:疾病日漸減輕。

【白話解釋】

孔子病趨嚴重,子路以其在弟子中的年長地位,為孔子預備后事。他因為孔子曾經做過魯國的大夫,所以準備以大夫之禮為孔子治喪,以表示尊敬。大夫有家臣,治喪時,行臣禮。孔子此時已無家臣,子路便使孔子的弟子權充為家臣,以大夫之禮為孔子治喪,以尊崇孔子。

孔子的疾病日漸減輕,得知子路想要派同學當孔子的家臣,準備喪前喪后的事宜,便說:我生病已有一段時日了,我辭去大夫沒有家臣已久,不可用臣,應該以士禮治喪。然而子路卻想偽裝有家臣,這是實行詐欺,我能夠欺騙誰呢,欺人欺不了,那只有欺天,欺天就是欺騙自己的心,況且我與其死在家臣的手里,還不如死于諸弟子的手中。大家以弟子的身分為我治喪,名正言順,而且親切,何必死于假臣之手。況且縱然沒有家臣為我舉行卿、大夫的大葬禮,我難道會死于道路上,沒有人管嗎。

【章旨】

本章是孔子反對子路以大夫之禮為他辦理喪事,孔子在魯雖是大夫,然此時已去魯,故當依《禮記.王制》中說“大夫廢其事,終身不仕,死則葬之以士禮”,明遵守禮制的重要。

李莉:

夫子尊禮踐行禮,不逾越。重實質不重形式,圣人賢人君子皆坦坦蕩蕩,行事為人皆經得起推敲,名正言順事成。不必逾越禮,讓自己心不安,子路按大夫治喪禮來規劃,實則是讓不了解老師的心,讓老師“晚節不?!保牟话?。尊重人,不是給人自己想給的,愛與害在一念間,度的把握是關鍵。

時哉時哉:

@李 莉[咖啡]從本章可知,禮的拿捏很不容易,長期跟隨孔子的弟子們,都會有這樣的過失。時至今日,許多喪禮中不堪入目的場景,更是不可勝數。

我們不禁也要問,喪禮不是越熱鬧越好嗎?連孔子的弟子都希望大葬孔子,一切依禮而行,不是太簡單無聊了,這樣怎么對得起死者呢?不知道大家的看法如何?

正確的喪葬之禮要注意哪些事情?可以有哪些效果?

李莉:

回老師:謝謝老師!

喪禮不是越熱鬧越好。今日喪禮中請樂隊表演請人哭喪是笑話一場,后代子孫沒有極盡哀思之情,怕旁人笑話“不熱鬧”,講排場亂攀比?!笆滤勒?,如事生”,如同亡者生前一樣敬重就不會鬧笑話。

一風一俗,禮也尊俗,當地送走親人的習俗多數是非常有意義的,依據家庭情況結合禮俗來做。

先家公出殯前一晚守大夜,所有兒孫都必須守,農村多數是靜守著,我們組織全體至親在棺前開了追思會,每個人都講講亡者生前留給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滿滿的全是愛,最后提煉出老人家的優良品質,每人結合發表要立志繼承先家翁“老農民”精神,做他的好兒孫……

時哉時哉:

禮失求諸野,許多好的習俗真的是保留在淳樸的鄉間。

第十三章白話解釋及正音,摘錄自時哉時哉網絡教育學院。

【經文】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字詞解釋】

韞櫝:yùn dú,韞,藏也。櫝,柜子。

沽:賣。

賈:gǔ,商人。

【白話解釋】

歷史背景:孔子周游列國而無所作為,子貢想了解夫子內心的想法,故以比喻探問夫子到底是有心想作為呢,還是要把自己藏起來。

子貢設一個比喻問孔子,有一塊美玉在這里,是要放在柜子里藏起來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來賣掉呢?夫子何等高明,一聽便知,也用比喻回答子貢:賣了吧,賣了吧!我等待識貨的商人來買。

有道德有學問的君子,當然要入世造福人群,但不能求售于人。

【章旨】

此章子貢善巧的以比喻探問老師的心志,孔子答以待價而沽。全章問答,皆用比喻,意在言外,猶如詩篇。

陳越華答:

學生先試著回答第十三章(子貢曰:有美玉于斯)的問題,不對或不到味的地方,請老師學長們指正。

1.子貢為何有此問?當時的時代背景為何?

當時孔子周游列國,都無作為,子貢想探老師的心志,是有心于世還是要藏起來。

2.美玉、韞櫝、善賈,分別在比喻什么?子貢為何不直說就好?

美玉比喻德才兼備的孔子。韞櫝比喻隱居求志。善賈比喻懂得用君子和禮遇君子的明君。

子貢探求老師的心志,但是對于有心于世是想被用,還是隱居把自己藏起來,這種問題不敢直接問老師。子貢是言語科的學生,善用比喻,于是這種用溫柔敦厚的方式去詢問。

3.孔子身居亂世,理應“舍之則藏”,為何說“沽之哉”?

“沽之哉”是觀待子貢的“求善賈而沽諸”來回答的。圣人在亂世中都想有所作為,心態是“沽之哉”,但是遇不到明君,只好“韞櫝而藏諸”“舍之則藏”。然而有心入世的君子就算是隱居時,心態都是“沽之哉”。

4.本章可知,讀書人的出路是“善賈”決定,換句話說,我們是否有出路是老板決定,對嗎?

不對。讀書人之沒有出路是因為自身不夠精進努力,所學不足,內涵不夠。當讀書人能充實自己,學有所成時,這個老板是不是伯樂,你是否想被他所用,都取決于自己。所以出路是由讀書人自己決定的。

@陳越華感謝您對于第十三章問題的分享,獲益良多,以下與您交流:

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孔子周游列國,但都無法遇到明君。子貢善于言語,用比喻的方式與孔子問答,是溫柔敦厚,也十分善問,不至于太過直接,而碰一鼻子灰。

亂世理應舍之則藏,不過若有君主真心肯用孔子之道,以孔子之德,仍有可為,所以孔子說沽之哉。子路篇孔子也說:“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本章美玉雖然要待善賈才能賣之,但若不遇明眼之人,美玉也可藏之,所以真有內涵的讀書人,其命運不是老板一方決定。但重點如您所說,在於是不是真的學有所成。

第十四章白話解釋及正音,摘錄自時哉時哉網絡教育學院。

【經文】

子欲居九夷?;蛟唬郝?,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白話解釋】

歷史背景:君子志在行道,雖道不行,但不怨天、不尤人。此處不行,可以到別處,此乃退而求其次的用世思想。本章即是孔子想要往九夷行道,非是要藏身于九夷。九夷在何處,不必詳考,就當時來講,在中國以外的,沒有受過中原文化教化的地方,可謂之九夷。

孔子想要移居九夷。有人不了解孔子化夷之志,而認為:九夷之地文化閉塞落后,是一個鄙陋之地,住到那個地方有什么意思呢??鬃踊卮穑河械赖聦W問的君子去住,能夠教化人群,還有什么陋不陋的呢?意即君子居在那里,就不陋了。例如地處蠻貊之邦的臺灣,在一九四九年戰亂,有許多人仁人君子大儒來臺并教化臺灣人,臺灣不但不落后,反而成為文化道統的保存處。

【章旨】

此章可見地方的鄙陋與否關鍵在人,有君子居住,何陋之有。此章也可窺見孔子存心淑世的精神。

大家好,以下問題與大家交流:

子罕篇第九第十四章

1.孔子為何很像去九夷?一個地方不陋的條件是什么?

2.什么樣的人可以受教成為不陋?

第十五章

1.孔子道窮而返魯,只能修修詩歌音樂,從事文化工作,可謂十分落寞?

2.孔子是魯國人,晉國大夫韓宣子過去訪魯,觀書后贊嘆“周禮盡在魯矣!”為何還會禮崩樂壞?

第十七章

1.一切人事物如流水般無常,所以隨緣不要太介意,這樣會不會變成所謂的“佛系”?

2.本章可以有什么正面的體會?

孫各位敬愛的師長、同學們好:

學生來試著回答一下本章問題:

【經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一切人事物如流水般無常,所以隨緣不要太介意,這樣會不會變成所謂的“佛系”?

答: 這里面有兩個點學生覺得需要說下,首先這個隨緣,不是“隨他去”,“無所謂”的意思,我們不要在境界上起負面情緒。我們知道一切萬物如流水般無常,不代表就可以離開水的作用。我們應該在了解其特性:萬物沒有自體性,生生不息,條件聚合之后,積極地就事論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順流而下,把事辦好。

我們經常就會覺得: 我命不好很窮,那就隨緣,窮著吧;我很笨,這也沒辦法改變,那就笨著吧;我很忙,沒有時間學習,那就隨緣忙著吧,結果就是隨波逐流,落在了宿命當中,其實到頭來都是苦。君子應該明理知命,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而后能立命,改命,幫人立命,改命。欲仁行仁,這些都不是那種“隨他去”的心態能夠做到的。

然后說佛系這個詞,前陣子很流行,私下覺得這很糟糕,讓人誤會佛法是消極應對人生,好像什么都云淡風輕,其實是報廢自我。其實真正的學佛人,是特別積極的。于善法積極,于惡法消極。反觀我們大多數人,于滿足自己的財色名食睡的事都很積極,于學習知識開拓知見、利益眾生的事確很消極,真正是顛倒錯亂。

2.本章可以有什么正面的體會?

答: 時間流逝,去而不復返,生命苦短,呼吸間流失,所以每秒都要珍惜,認真面對每一個瞬間,每每當下這一刻,多做一件利人的事,就少做一件自私的事,不斷增長我們的道德學問。來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時間分秒流逝,務必抓緊用功;

用功切在當下,念念相續如流;

隨波逐流危險,速登聚善龍舟;

守禮常思圣言,乘風破浪始覺;

知法無常變滅,而生超脫之心;

萬物剎那不住,悟無一物可得;

以無所得而得,中道智慧仁德;

上善涌出智水,長養萬物不爭;

心心念念孝悌,舉止行持禮義;

欲仁念仁得仁,依仁為仁成仁;

雖知萬事無常,善善相繼使常;

善流匯作長川,潺潺澤被八方;

仁者如斯不倦,教化不舍晝夜;

正知正行正念,滌盡煩惱迷魘。

第十五章白話解釋及正音,摘錄自時哉時哉網絡教育學院。

【經文】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后樂正,雅 頌各得其所。

【白話解釋】

本章歷史背景是魯哀公十一年冬天,孔子從衛國回到魯國,那時候魯國禮樂已經崩壞,亦即雅不成雅、頌不成頌,孔子便定正音樂,雅頌等詩章也歸于正了,使魯國的音樂與雅頌得以復興,這是孔子對魯國的樂壇最大的貢獻。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各諸侯國的民謠與樂曲,“雅”是宗周地區的詩詞與樂曲,“頌”是宗廟祭祀之詩詞與樂曲。

孔子說:我從衛國回到魯國,將樂音與樂章修正,雅頌等詩章樂曲也歸于正了。

【章旨】

此章言孔子自衛反魯,而刪詩書、定禮樂,使樂音得其正,雅頌之詩各得其本。

老師學長們好。學生試著回答子罕篇第十四章的問題,請大家指正。[愉快]

1.孔子為何很想去九夷?一個地方不陋的條件是什么?

答:孔子說道不行乘浮桴于海,孔子未遇能行王道的明君,周游列國十四年,王道還是沒有推展出去故此感嘆欲居九夷,期望在九夷之地有機會推展王道。凡是中國以外,未經中華文化教化的地方皆稱為九夷。一個地方的人接受過文化教化,民風純厚,人人懂禮義,這個地方就不陋。就如劉禹錫說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無論多偏僻的地方,只要有君子賢者行教化,帶動風氣,民風純厚,懂禮,守信,文質彬彬。何陋之有?例如地處蠻貊之邦的臺灣,在一九四九年戰亂,有許多人仁人君子大儒到臺并教化臺灣人,臺灣不但不落后,反而成為文化道統的保存處。

2.什么樣的人可以受教成為不陋?

答:質地純厚而不固執鄙陋者方可受教。能教要對著能學,互相觀待。

第十六章白話解釋及正音,摘錄自時哉時哉網絡教育學院。

【經文】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白話解釋】

孔子說:出去辦政治,便按道理事奉公卿等長官。到了家里,便按道理事奉父母兄長。辦理喪事,不敢不勉力,要慎終盡禮。不受酒的困亂。這四樁事,我能做到那一樁呢?孔子自謙不敢承當。

辦國家大事,需與公卿和合辦事,故事公卿重要。謀造家庭和諧,事父兄是必要,父母之喪更是孝子的大事。至于在朝廷、在家里以及參加喪禮、慶典,這些喝酒的場合,都不可因酒醉而丑態百出或耽誤正事,或將飲酒變成嗜好,而傷身敗德。以上四件事都是大事,都需反省自己做到哪些呢?

【章旨】

孔子言忠順、孝悌、哀喪、慎酒之事很重要。

第十七章白話解釋及正音,摘錄自時哉時哉網絡教育學院。

【經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白話解釋】

孔子在川岸上看川流不息的水時,有感而發的說:一切世間人事物的遷流變化與消逝,都像此川水一樣,日夜不停的流去,誰也不能使其恒常不變。

【章旨】

孔子見川流不息,慨嘆萬法世事無常,剎那不留。

三位精彩回答,獲益良多,也就各題與您們交流[抱拳]:

1.一切人事物如流水般無常,所以隨緣不要太介意,這樣會不會變成所謂的“佛系”?

隨緣是要隨著“能取”、“所取”的緣,人從少至老都會有不同的因緣,能讀書的時候就要取讀書的緣,能做事的時候要取做事的緣,能親近善友時就要取親近善友的緣;遇到惡緣,也要使自己成為能轉變,惡緣成為所轉變。能取掌握在自己,當自己不斷提升,所取也會不斷改變,是名隨緣。

2.本章可以有什么正面的體會?

謹摘錄董仲舒《春秋繁露.山川頌》:

水源混混沄沄,晝夜不竭,既似力者;

盈科后行,既似持平者;

循微赴下,不遺小間,既似察者;

循溪谷不迷,或奏萬里而必至,既似知者;

障防山而能清凈,既似知命者;

不清而入,潔清而出,既似善化者;

赴千仞之壑,入而不疑,既似勇者;

物皆困于火,而水獨勝之,既似武者;

咸得之而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

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贝酥^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702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143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553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620評論 1 30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416評論 6 40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940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024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70評論 0 287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709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97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84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291評論 5 35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029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07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63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403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46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