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拍過很多部紀錄片,但以此種形式來展示這厚重的歷史,卻獨他一個,今天我特別推薦的這一部關于唐朝紀錄片的電影——《大明宮》。
如今青春片泛濫電影院,蒼白的臺詞和浮夸的演技,讓人看了越發疲勞,關于青春的情懷,偶爾回憶能讓觀眾滿是感慨,經常拿出來曬卻只會增加反感。
反而觀之,這部導演花了三年時間制作的紀錄片電影,卻從正統歷史的角度來回望當時的燦爛與繁華,衰敗與枯萎,可以正一正如今社會的浮躁,也普及一下唐朝的歷史文化,這樣一部良心制作,我們不該錯過。
理由如下:
一、電影場景,視覺沖擊效果強烈
此部電影采用IMAX加建模3D加真人演繹相結合的方式,來展現大明宮雄偉壯觀的場景以及劇情的走向。因大明宮如今只在西安留存地基遺址,并沒有當時的建筑保留,所以導演為了力求還原,根據考古所繪圖樣,所有的大明宮場景都采用建模還原,保證給觀眾呈現的就是大唐時期那恢宏的大明宮。
再加上演員們的真人演繹,給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沖擊,其后期建模后期效果,比如今國內大多數電視劇或電影里的特效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很多場景甚至分不清是真實的還是后期制作,在后期上,導演也算是下了血本。
分享幾張圖給大家看看(因所找資源有超清但沒法去掉標志,抱歉抱歉啦):
丹鳳門
長安城
二、背景音樂,渲染氛圍恰到好處
原本電影或電視劇里的背景音樂都是為了渲染感情,推動故事情節,讓觀眾不由自主融入劇情之中的,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存在,它不僅要與當時的場景感情相結合,也要與整個電影時代背景相契合,但如今很多電視劇或者電影都不倫不類,往往現代古代不區分,雖然歌曲旋律美,但放在哪里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人聽起來十分別扭。
但在《大明宮》里,卻十分恰當地運用了背景音樂,從開篇的片頭曲,那悠揚的旋律要將我們帶入一個回憶的時光畫軸一般,到間插于劇情中間時而悲傷,時而高亢,到片尾的ed,都讓人聽來非常喜歡。
除卻片尾ed,全程都使用無人聲的古典輕音樂,十分符合這部電影的年代感,再加上背景音樂其本身旋律動聽而賦有情感,給這部紀錄片的電影可以說是加分不少。
因為是純音樂有的只是片段,分享一些給大家聽聽:
三、演員演技精湛,選角合理
因為是一部紀錄片電影,所以里面一些關鍵性的情節都需要劇情來進行轉折,如各朝皇帝,以及一代女皇武則天,還有一些關鍵性的妃子如楊貴妃,這些歷史角色都特色鮮明,不僅要求演員自身演技過關,還要求導演選角合理。
從唐朝的審美來看,當時的女子崇尚豐盈而非消瘦,所以女子選角不能挑如今大行其道的瓜子臉,好在導演是個事事講究細節的人,雖然挑的演員不出名,但個個都符合其角色要點,要胸有胸,要肉有肉,要氣質有氣質,特別是武則天,霸氣側漏一點都不含糊。
而且演員們演技也自然不做作,該有的感情都十分到位,其實他們的臺詞很少,大多都是情景表演,卻非常真實。
武媚娘第一次見太子
武媚娘被迫當尼姑時
四、劇情與歷史相結合,感慨油然而生
既然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還是一部紀錄片,理所當然其主要還是講述關于大明宮的歷史,從它的開始建造到它最終的衰敗,大明宮的興衰與唐朝的繁榮枯萎是同時的。
所以整個電影講述的就是唐朝從建朝到衰落的整個過程,導演把它分成了六個部分,即:幻影迷城、丹鳳朝陽、明月當空、盛世榮光、繁華如夢、鳳凰涅槃。
這六個部分中,以明月當空和盛世榮光為最高潮部分,其也是講述最盛時期的大唐,這個時候的大唐不亞于世界任何一個城市,它就是最繁榮的世界中心,解說詞中有這樣一段話:當異教徒的鮮血染紅歐洲大地的時候,大唐卻不分族別,不分貴賤,胸懷世界,包容四方,或許,在人類古代文明史上,只有唐代帝國,曾經達到過這樣的精神境界。
這兩個部分看得人熱血沸騰,它直觀地向觀眾展示了當時的大唐是如何的雄偉強大,是如今的中國多少年追趕不到的程度,導致后面講述它的衰敗時都很多人不忍心看下去。
燒毀時的大明宮
可以說,這部紀錄片電影,既讓我們看到了曾經的中國有多么強大,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文化的重要,以及當下發展的任務艱巨,當然,就觀眾個人而言,看完了簡直就是燃起了我熊熊的愛國之心吶!
也是看了這部電影之后,又重新認識杜甫的《春望》這首詩,其中凄涼與悲憤,當真是要融入當時的場景,才能感受得到。
當然啦,值得看的電影有很多很多,但大多都只被少數的觀眾知道,所以我覺得能推薦一篇是一篇,也不埋沒了導演們的苦心,這部片子是2009年上映的,不用猜測,當時的票房自然不如人意。
反觀現在的電影院,一大片追趕青春熱潮的片子,打著情懷的幌子來撈錢,要劇情沒劇情,要演技沒演技,觀眾也越來越反感。
我只覺得,一部好的片子,除了劇本的挑選,更加關鍵的,是導演是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