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第一節政治經濟學課,張宇教授講的就是邊際革命,當時并沒有理清思想發展的脈絡,今天算是搞定。經濟學其實是哲學,最珍貴的是簡單卻有突破性的思想。邊際革命就是一個例子。不過我就納悶這個思想幾千年以前難道沒有嗎?……
以下為轉載,有修改。
價值悖論(也被叫做鉆石與水悖論)就是一類典型的自相矛盾的例子,盡管在維持生存的價值上水要高出鉆石,但是市場價水卻不如鉆石。交換價值大大偏離了使用價值!
百家爭鳴——供求關系?使用價值?勞動價值?
鉆石的供應小,需求大,這個比值很大,所以價值高。水的供應量大,需求雖然也大,但是這個比值一般比較小,所以價值低。此外鉆石作為貴重物品(同金銀等貴金屬)一樣,具有收藏、存儲和交換的重要作用,很難說它的使用價值就比水小。即使在南非的富礦中,一噸的礦石中,經過幾十道程序,最終也只能獲得幾粒很小的鉆石。在特殊情況下,比如說一群工人被困在一個鉆礦里出不來,這時候大家開采了很多鉆石,但是卻只有一瓶水,這時候這瓶水的價值就比鉆石高,此時水的使用價值就起到決定作用。
1. 勞動價值論
下面是一篇關于斯密價值悖論的解釋及思考——
200多年以前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著名的價值悖論:“沒有什么東西比水更有用,然而水很少能交換到任何東西……相反,鉆石幾乎沒有任何使用價值,但是通過交換可以得到大量的其他物品。”為什么用途大的水價值卻小,用途小的東西價值卻大呢 ? 幾百年來,經濟學家們一直對這個悖論津津樂道 ,紛紛試圖從不同角度加以解釋。
被譽為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認為: “僅僅想一下,水是如此充足便宜以至于提一下就能得到;再想一想鉆石的稀有……它是那么珍貴。” 是的,人們只需花費較少的勞動就可以得到水 ,故而水的價值小;而一枚鉆石往往要經過勘探、開采、加工等多道工序才能最終成為商品 ,勞動量大,所以它的價值大。亞當·斯密關于勞動決定價值的觀點 ,后來被馬克思繼承和發展,形成了勞動價值論。
2. 供求關系理論
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勞認為,水之所以用途大價值小,是因為世界上水的數量遠遠超過對它的需求;而用途小的鉆石之所以價值大,是因為世界上鉆石的數量太少,不能滿足對它的需求。正如俗話所說“物以稀為貴”。約翰·勞的觀點是從物品的豐富程度與需求的關系決定物品的價值的角度來說的即商品價值的大小“取決于相對于需求的商品數量的多寡”。
3. 均衡價格理論
而另一位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 (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 ,劍橋學派創始人)則用供求均衡來解釋這一悖論。他認為,人們對水所愿意支付的價格,由于水的供應量極其充足,因此只需保持在一個較低的價格水平即可;可是,鉆石的供應量卻非常少,而需要的人又多,所以,要得到它的人就必須付出超出眾人的價格,這樣,供給與需求就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達成平衡。這就是西方經濟學的奠基石之一的均衡價格論。
4. 邊際效用理論
19世紀70年代標志著價值基于邊際效用的邊際革命的開始,門格爾、杰文斯和瓦爾拉斯三位經濟學家分別說明了價格或交換價值是由它們的邊際效用來決定,而不是由它們的全部效用或使用價值決定。
所謂邊際效用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增加一單位商品的消費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決定水的價格(交換價值)的不是它的的總的使用價值,而是它的邊際使用價值,也就是最后一杯水能夠帶給我們的效用。為什么?因為人們可以自由決定買不買這最后一杯水。如果水的價格高于它的邊際價值,那么最后一杯水就賣不掉。因此,水的價值必然下降,直到它恰好等于最后一杯水的價值為止。在人們居住的大多數地方,水是豐富且容易獲得的,而人們對水的需要總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能無休止。比如喝水 ,隨著人的肚子逐漸鼓脹起來 ,最后一單位 (杯或碗)水對他來說就變成可喝可不喝了 ,也就是說 ,最后一單位水對人增加的效用也就很小。按照這一理論,水的邊際效用小,其邊際使用價值也小,最后只能以很低的價格出售。而鉆石作為奢侈品,其數量相對于人們的需求來說卻少得可憐,邊際效用很大,邊際使用價值也大。在一定條件下,即使最初的幾滴水有著“救命”的意義,但對最后的一杯水來說僅僅是無用之物甚至有害! 而鉆石邊際效用很高,即便低于“救命”水,至少也要大大高于最后的無用之水。
至此,邊際效用理論解決了“交換價值偏離使用價值”的矛盾,交換價值確實不是由總使用價值決定的,而是由“邊際”使用價值決定的!而邊際使用價值(邊際效用)有遞減的規律。
勞動價值論、約翰·羅的觀點、均衡價格理論以及邊際效用理論在解釋這一悖論時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這里我們暫且不討論它們誰是“本”誰是“表”的問題,希望通過這些解釋能夠使我們更好的認識這一悖論,自然也就達到了目的。
鉆石與水的悖論提醒我們經濟學中稀缺的重要性。作為經濟學的兩個最基本的假設之一——經濟資源是相對稀缺的,對于我們分析經濟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當一種商品幾乎覆蓋了整個市場,無論這種商品耗費了多少無差異的人類勞動,它給消費者帶來的邊際效用是總是遞減的,理性的商品生產者只有生產稀缺度更高的商品,才能在市場上立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