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讀書的時候,總會和歷史題材的書籍邂逅。那么如何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去讀一本歷史書,并且從中掌握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從而真正從歷史事件中有所收獲和感悟。
今天我們就《如何閱讀一本書》其中的第十六章《如何閱讀歷史書》的內容第204頁-—第212頁進行部分解讀。
如果要掌握這一章的重點內容,我認為要從以下三點著手方可。
這一章的三個核心內容:
第一,什么是歷史書?
第二,閱讀歷史的兩個要點是什么?
第三,閱讀歷史書要提出哪三個問題?
下面我們逐一進行解讀。
1
首先,什么是“歷史”,這個概念大家并不陌生,歷史不就是過去的事實事件嗎?
歷史具有更狹義與更廣義的含義。狹義指的是我們希望限制在針對過去某段時期,某個事件或一連串的事件,來進行基本上屬于敘事風格,比較正式的描述。而更廣義比當緊許多流行的定義還要廣,是隱含著主題的“故事”。
這里所說的歷史是就書寫記錄而言的歷史。
所謂歷史書有很多種書寫記錄的方式,收集特定事件或時期的相關資料,可以稱作那個時期或事件的歷史。
歷史信息的采集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口述記錄(事件或參與者的歷史);另一種是個人日記或信件整理成歷史。
我們平時書寫的日記,可能將來也會成為個人歷史最好的資料。我們的喜怒哀樂可以從自己以往的日記中一覽無遺。
2
有了歷史書,我們如何去閱讀他呢?
閱讀歷史的兩個要點是:
第一,對你感興趣的事件或時期,盡可能閱讀一種以上的歷史書。
假如你要了解一段時期的歷史,或者過去某個年代感興趣的事件,最好去找幾本與之相關的歷史書,這樣你才可以從中找到比較完整或者詳盡的信息,從而得出一個客觀的結論。現實生活中,有些歷史書可能不是很真實或者缺乏其他證據,從多個書籍中可以篩選出有用的信息,這就是多讀幾本歷史書的好處。
關于一個歷史事件,我們不見得總能閱讀到一種以上的書。書本中作者用修昔底德做例子,他寫過一本有關公元前五世紀末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史實,這是當時唯一的一本主要的歷史書。這樣的情況下,沒有人能查證他作品的對錯,但是這樣的記錄還是很重要的。這樣的故事,影響到后來人類的歷史。
第二,閱讀歷史時,不知要關心在過去某個時間,地點真正發生了什么事,還要讀懂在任何時空之中,尤其是現在,人們為什么會有如此這般行動的原因。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達到一種目的或收獲。無論這種動機是否純良,你并不是沒事干而去花時間去讀它。要做到歷史為我所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在哪上面的例子來看,后代的領導把修昔底德當做借口或辨別的理由,甚至行為模式的指引。我們閱讀他的歷史,不是因為他多么精準地描述出在他書寫之前的那個世界,而是因為他對后代發生的事有一定的影響力。
3
閱讀任何一本書,都應該提出一些個人獨特的觀點或問題,這才真正掌握了這本書的精華和實質。讀歷史書也不例外。
閱讀歷史書要提出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每一本歷史書都有一個特殊而且有限定范圍的主題。
一般情況下,讀者很容易就看出這樣的主題,不過,不見得會仔細到看出作者為自己所設定的范圍。作者很可能把這個主題限定在一定的范圍,或者是一個特殊的主題。這就要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反復閱讀和思考,從而更好的把握這個主題。
第二個問題,歷史書在說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當然是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時間里。
首先,我們一定要知道這位作者是采用哪種方法來說故事的。他將整本書是不是依照年代、時期或世代區分為不同的章節?還是按照其他的規則定出的章節?
其次,是不是在這一章中談那個時期的宗教或者戰爭,而在別的章中談經濟政治與文學作品的產生?其中哪一個對他來說最重要?如果我們能找出這些,如果我們能從他的故事章節中發現他最重視的部分,我們就能更了解作者。我們可能不同意作者對這件事的觀點,但我們仍然能從作者身上學到東西。
除此之外,我們可以批評歷史。
但永遠要在我們完全了解書中的意義之后,才可能提出這本歷史書不夠逼真等問題;另一方面,我們會認為,尤其我們在這方面的主題有特殊研究時,更有把握會認為作者誤用了資料。
前者比較重要,這說明一個好的歷史學家要能兼具說故事的人與科學家的能力。
第三個問題,這與我何干?
唐太宗李世民說過一句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讀歷史會讓我們更好的知道未來的自己,歷史告訴我們人類過去所做的事,也經常引導我們作改變,嘗試表現出更好的自我。
因此,“與我何干?”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于務實面,也就是你的政治行為面。
無論是上至領導,還是下至普通大眾,如果大家根據歷史知識來采取行動,無論世界如何風云突變,還是你的周圍危機四伏,我們都會其中有所收獲,為己所用,所有我倡議大家都來讀歷史書,每個人把歷史書讀好是非常重要而且有必要的!